整部《红楼梦》中,贾母大多数时候都是带着孙子孙女一帮小辈吃喝玩乐,颐养天年,很少有一些长篇大论的说教,这也是小辈们喜欢敬重贾母的一大原因。
但大家别忘了,贾母唯一一次发表长篇累牍的演讲的,则是在《红楼梦》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
这一回是荣国府的元宵夜宴,贾母带着一大家子看戏吃美食,后来,看完唱戏,又来了几位说书的女先生进来意欲说书给众人听。
贾母听了名字是《凤求鸾》,来了兴趣,先让女先生说个大概,可是没等女先生说完,贾母就猜测出了故事的结局。
正在众人都拍马屁说贾母英明之时,贾母便一发不可收拾,上演了一篇长篇累牍的《掰谎记》。
原文是这样说的:
贾母笑道:“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
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比如男人满腹文章去作贼,难道那王法就说他是才子,就不入贼情一案不成?可知那编书的是自己塞了自己的嘴。
再者,既说是世宦书香大家小姐都知礼读书,连夫人都知书识礼,便是告老还家,自然这样大家人口不少,奶母丫鬟伏侍小姐的人也不少,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你们白想想,那些人都是管什么的,可是前言不答后语?”
很多读者看到这一段,都会认为贾母这是在讽刺和告诫黛玉。
因为在此之前,宝玉在敬一圈酒的时候,大家都喝了,只有黛玉将酒杯递送在宝玉唇边,宝玉一饮而尽。
黛玉这样的行为就是在现代社会,在公开场合这样,恐怕也不太合适吧?更何况这可是在古代封建社会,这样的行为,在大庭广众之下自然是极其不妥的。
再加上,王熙凤都看不下去,站出来提醒宝玉,替他们解围。
因此,很多人就推测,贾母这段发言,就是在警示黛玉,不要忘了礼义廉耻。
这种说法表面上看起来顺理成章,可是细究起来,就会发现不是那么回事了。
第一,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年龄很小,并不是贾母口中“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黛玉和宝玉是两小无猜,刚开始见面绝不会立刻想起终身大事的。
第二,黛玉身边一直都有丫头婆子伺候的,只叫得上名字的就有紫鹃、雪雁等,书中第二十三回,大家迁入大观园后,也是“每一处添两个老嬷嬷,四个丫头,除各人奶娘亲随丫环不算外,另有专管收拾打扫的”。
而贾母口中说的却是“怎么这些书上,凡有这样的事,就只小姐和紧跟的一个丫鬟?”
可见贾母说的并不是黛玉,也正因为这一点,很多人说这是影射的宝钗。
因为宝钗身边基本上就只有一个莺儿,再没见其他的丫头,符合贾母说的情形。
书中曾写了薛蟠外出做生意,薛宝钗给薛姨妈说让香菱随她搬进大观园住,薛姨妈透露宝钗身边就只有一个莺儿服侍,还想给她再买一个丫头的。
这也是一个印证。
况且,在贾母的心里,早已经把黛玉和三个嫡亲孙女认作一家人,此前说过“我们家四个女儿都比不上宝丫头”这样的话。
这样一来,贾母的掰谎记就更和黛玉没关系了,而是暗暗敲打宝钗的嫌疑更大。
即便如此,我却觉得贾母说的既不是黛玉,也不是宝钗。
毕竟,宝钗自从知道了宝玉反对金玉良缘这个说法之后,就将嫁给宝玉的那颗心渐渐退却了。
而且,宝钗也一直随分从时、谨言慎行,从来没做过什么越矩之事,贾母也无从掰起啊。
如果大家把贾母的这段所谓“掰谎”硬要扣在黛玉或者宝钗,亦或是其他某个人身上,那只能说白费了曹雪芹的一番苦心。
其实,在我看来,曹雪芹安排这段贾母的“掰谎记”,其实在为自己发声,也就是说贾母说的话其实是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初衷。
包括现在,很多人都把《红楼梦》看作是写宝黛钗三个人爱情纠葛的小说,如果这样认为,那就真的低估《红楼梦》这部小说的价值和立意了。
而曹雪芹用尽毕生心血书写的红楼奇书,就是包罗万象的社会百科全书,曹雪芹不想世人误会他写书的用意和初心。
所以,借着贾母之口,说出自己的心声,暗示《红楼梦》并不是一般意义上大家认为的才子佳人般的传统俗套之作。
它应该是发人深省、褒贬时弊,有清醒认知和值得反思自省的一部长篇巨作,值得我们每个人去细心品味,反复解读。
值得庆幸的是,两百年过去了,我们并没有辜负曹公的苦心,《红楼梦》成为流芳百世的四大名著之一,还成立了红学,有专门的人潜心研究,相信曹公泉下若有知,也该感到欣慰!
点击查看往期精彩>>>贾政向周姨娘多次求欢被拒,只怪王夫人手段太毒,宝玉都忍无可忍>>>尤二姐和尤三姐的悲剧,都是尤老娘爱睡觉造成的?>>>比晴雯聪明,比袭人有心计,难怪她能陪宝玉走到最后作者介绍橙子:90后自由撰稿人,热爱写作,愿望是通过写作实现经济独立。如果你也喜欢写作,或者你有精彩的故事,欢迎和我交个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