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扬帆再启航——2024“一带一路”商协会大会回眸

福州日报 2024-12-08 10:01:44

中外嘉宾在宏东渔业股份有限公司参观了解企业产品及销售情况。记者 郑帅 摄

5日,以“‘海上福州’扬帆远航 共创海丝合作新篇章”为主题的2024“一带一路”商协会大会在福州开幕。

这场大会时间很紧,短短2天的议程里,设置了开幕式、六场平行分论坛和产业考察等活动,包含30余场主题演讲、高端对话;

这场大会底蕴很深,以2013年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根基,以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共赢成果,吸引超过3000名外国政要、驻华使节、海内外商协会负责人、企业代表等齐聚榕城;

这场大会收获颇丰,从精彩纷呈的主题论坛,到深入一线的产业考察,从热切诚恳的文化交流,到雄心勃勃的合作意向,多方共赢的美好愿景在此具象表达。

“棒极了!非常好!很激动!”开幕式上,尼日利亚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巴巴加纳·瓦基勒激情豪迈的3个词语,拉开了大会火热的开端。

而当大会议程落下帷幕,我们欣喜地看到,更多可能才刚刚起航。

合作,在这里扬帆启航

“这不是我第一次来福州,但很高兴看到了之前没见过的产品和科技,这让我更加期待与福州开展更多合作。”6日,参加产业考察活动之后,纳米比亚驻华大使伊莱亚·乔治·凯亚莫发出感慨。2天的行程里,他心中始终牵挂着一件大事——要找到可能的合作机遇。

事实上,纵观大会各个环节,“经贸合作”是高频词。

“福州的绿色经济产业基础底蕴深厚,期待通过闽港合作机制,依托福州现有的产业基础,结合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贸易枢纽的地位,打造一个区域能源交易中心,在绿色科技领域共赢发展。”闽港商协会合作发展论坛上,绿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吴剑林的邀请热切,但并不意外。

“闽港两地交往历史悠长,经贸合作紧密,合作基础深厚,产业互补性强,合作空间十分广阔。”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香港再出发大联盟秘书长谭耀宗看来,闽港两地的合作,是一场志同道合的双向奔赴。

从金融到航运,从生物科技到绿色产业,从数字经济到外向经济……自2022年11月福州新区闽港咨询委员会成立以来,两地合作不断走实走深,已形成60多个合作事项,签约合作项目总投资超百亿元。

一项项合作从福州扬帆,向着世界远航。

近年来,福州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双向投资贸易持续较快增长。2023年,福州市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贸易超1300亿元,增长6.7%,其中出口超1000亿元,增长速度13.6%。福州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总量占整个进出口的比重也在持续提升,去年为30%,今年前三季度则超40%。

“我们已经进入合作黄金时期,以中印尼‘两国双园’为例,现在有很多福建企业在印尼各个行业进行投资,包括食品加工、制造业,希望印尼和福建、福州的合作能够蓬勃发展。”开幕式上,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馆公使裴连杰的发言,同样彰显了合作意愿。

在次日的产业考察中,裴连杰偶遇已与印尼企业达成合作的中船赛思亿(福建)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当即与企业负责人交换了名片:“这些产品非常绿色环保,它们不仅仅应该走向印尼,更应该走向世界。”

文化,在这里沟通交融

路与路相通,心与心相连。从汉代的陆上丝绸之路,到唐宋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再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这条以丝绸为主要商品的经济带,也承担着文化交融的重要使命。

“印尼从中国文化中学到了非常多,特别是从福建商人这里学到了开拓精神,他们勇于探索、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这些已融入印尼人民的生活之中。”对裴连杰而言,“一带一路”不仅织密了经贸往来,更带来了文化交融。

文化交融,电影是最美妙的沟通语言。当今影视行业蓬勃发展,青年创作者正成为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要力量。“希望未来能有更多优秀的青年影视人才用光影讲好中国故事,让‘我们的故事’成为‘世界的故事’。”担任青年影视创投计划评委的知名演员任天野说。

“一部船政史,半部中国近代史。”福州与“一带一路”的故事,或许也可以从船政文化说起。

“船政文化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见证。”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王晓峰看来,船政文化是福州的重要文化名片,也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向海图强的重要见证。

目前,船政文化史迹正以“自强运动工业遗迹:中国传统社会迈入近代化的摇篮”为主题申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这可以填补世界遗产名录在中国近代工业、科技、教育、军事发展史上的空白。”福建船政史迹申遗技术团队代表、清源视野(北京)文化咨询有限公司项目主管李欣宇说。

如何推动船政下一步申遗?李欣宇建议,可以联合其他洋务运动工业遗产共同推进申遗,船政文化园区要处理好景区建设、旅游开发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接下来,要进一步有序、有力、有效推动船政文化申遗基础工作,这需要各界共同努力,深入挖掘船政文化内涵,探讨其保护与利用的创新路径,为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贡献智慧与力量。”王晓峰同样对此深有感触。

农业,在这里拔节生长

“农产品出海是必经之路,也是我们不远千里来到福建福州的重要原因。”2024“一带一路”商协会大会的另一个关键词——农业合作,我们可以从伊莱亚·乔治·凯亚莫的发言中窥得一二。

丝绸之路上的农业交流和农产品贸易自古有之。新时期,开展农业合作仍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共同诉求。

事实上,这些年中国与众多国家保持着技术合作,共享科技进步为农业生产带来的红利。

“来自中国的农业专家,成功在尼日利亚培育出新的水稻品种,产量比当地水稻品种提高了30%以上。此外,中国企业还建设了农业产业示范园区,进行了新农业技术的培训和交流。”在“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发展论坛上,巴巴加纳·瓦基勒动情地说。

而农业现代化进入下一阶段,品牌化的重要性也越发凸显。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农业品牌打造,农业目录体系初步形成。其中,以茶叶为代表的农产品,正持续寻找让中国茶香飘世界的出海之道。

“要挖掘茶历史,弘扬茶文化,铸魂茶品牌,传播茶知识,促进茶消费。”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校长刘仲华建议,要促进茶科技与茶文化融合,推进茶产业高质量发展。

这和中国人民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孙若风不谋而合。

在孙若风看来,在品牌出海成为必答题的今天,文化成为国货出海的必备属性。

他以福州的茉莉花茶为例。作为茶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福州的茉莉花茶打响了农遗和非遗的双世遗品牌,茶文化随着茶叶销售走向世界,成为一张靓丽的国际文化名片,向世界展示了福州乃至中国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茉莉花茶正远销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

“因此,在中外文化融合的背景下,中国品牌出海应练好内功、讲好故事。中国企业在迈向海外市场时不仅要深耕内功,还需掌握挖掘并生动讲述品牌故事的能力。”孙若风说。(记者 林晗 吴桦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