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老头带全村“造假”,2020年产值高达1.6亿,警察:不违法

再忧伤我也用微笑带过 2023-07-04 16:00:40

1981年的春节前夕,河南洛阳的方兴庆正与妻子积极地筹备着年货,这时几位公安民警找上门来,他们将一脸茫然的方兴庆带到了派出所进行询问,而调查的缘由居然是因为方兴庆涉及大批文物走私案件。

“文物走私”放在哪一个时代,都是不可轻恕的重罪。但在民警的几番调查与实地走访后,最后得出结论,方兴庆进行的一切买卖都是正当合规的,他家库中堆积如小山的“古董”也都是合法的商品。

这已经不是方兴庆第一次接受这种调查了,之前洛阳当地的文物局也派人亲自登门“拜访”过,因为方兴庆家中的文艺品实在太过逼真,逼真到连专业人员一时之间都难辨真假的程度。

而有大量仿制存货的不止方兴庆一家,他所在的整个村子户户都是做这个生意的好手。这些极度逼真的文物出自何处?他们又是如何利用这些仿制的文物发家致富的呢?

1、热爱学习,独自修复青铜古镜

出生于“粮食大省”、“人口大省”的河南,方兴庆与很多普通人一样,生来注定是成为一名以种地为生的农民。因为家里贫穷,自然也没上过几年学,种地似乎成了他唯一的宿命。

但不同于周边的人们,方兴庆在种地之余,喜爱一个人找个安静的地方默默地读书。不同于其他农民,方兴庆不甘于一辈子只守着一亩三分地,他想通过书中的知识赚大钱。

方兴庆对于未来有着不小的展望和野心,但在没有成功之前,他这一做法注定会遭到旁人的偏见和非议,在他那个时代,一个农民整天捧着本书,是相当“非主流”的形象。

对他最不满的则是方兴庆的妻子,她因自身眼界的局限,认为方兴庆身为一个农民,不抱着“锄头”抱着“书”,是相当地不务正业。家里都这么落魄了,他居然还这么“不思进取”。

旁人的嘲讽与偏见并没有打击到方兴庆,他依旧我行我素,整天怀里捧着本书,他平时最爱看一些历史古籍,有时为了看一本文物书籍,不惜跑上好几十公里,去县里的图书馆借阅书籍。

1963年,在一个朋友那里,方兴庆得到了一面残破的铜镜。带着浓浓的历史古朴气息的铜镜令他爱不释手,唯一遗憾的是,因为时代久远,保存不当,铜镜的背面有些许裂痕。

这成为了方兴庆心中的一根刺,物件再好,有残缺终是遗憾。方兴庆这时头脑中蹦出了个大胆的想法,他要亲自修复这面古铜镜,就用他在书本上学来的知识。

想来容易做时难,修复古铜镜不像是修补锅碗瓢盆,简单地把缺口补上就行,它要求修补完后,铜镜能看上去浑然一体,修补的部分完全不显得突兀,其难度不亚于重制一面古镜。

方兴庆一边查阅相关资料,一边跑去请教当地有名的能工巧匠,整日沉浸在修复古铜镜的过程当中。清洗、去锈、拼装、倒模……方兴庆没有因为步骤繁琐而放弃,反而因此学到了许多东西。

在他的努力修补之下,古铜镜被他复原成了完美无缺的模样。他将修复好的铜镜转卖了出去,竟然卖出了100元高价。在他那个时代。100元抵得上普通干部3个月的工资。

这段经历让一直想通过学习赚钱,又不知从何下手的方兴庆突然有了自己的想法。一件修复好的古董能卖这么多钱,那如果自己能仿制出足够多的古董,是不是能够日进斗金了呢?

2、开启创业之路,带领全村致富

有了通过仿制古董来赚钱这一想法,方兴庆立马开始付诸行动。他首先找到了在修复古镜期间请教过的老银匠刘克铎师傅,向他说明了来意。

“这不行吧,我咋记得倒卖古董是犯法的啊?”

刘克铎老师傅被方兴庆的创业提议吓了一跳,倒卖古董,他是想去牢里过下辈子吗?这娃莫不是穷太久了,想钱想疯了?

听到老师傅这番言语,方兴庆笑着摆了摆手,“师傅,咱们这是仿制,又不是倒卖真的古董,咋会违法呢?”

刘克铎在方兴庆的劝说下也对仿制古董这一行当动了心,两人又在村里找了个小木匠路志群,三人一起合伙开始了这项事业,他们一有时间,就一起跑到方兴庆家里的红薯窖中研究制作。

想要仿制古董,首先要做一个模子,照着这个模子进行制作。但由于条件有限,缺少如“磨光机”这种专业的电气设备,他们只能用砂纸一点一点地进行打磨。

打磨的过程自然是漫长和难熬的,不过对于方兴庆而言,这段经历是他这份事业的开始,他从中吸取到许多经验与教训。几个月之后,他做出了一面铜镜,放到市场上兜卖,也没有卖出几块钱。

这个成绩并没有达到方兴庆心中的预期,可以说连这几个月的成本费都够不上。不过方兴庆并未因此气馁,达者为师,他就这件事向许多专业人士进行交流取经。

在交流的过程中,方兴庆渐渐明白了他哪里出了问题。他之前做的铜镜之所以卖的很低廉,并非是做的不好,相反,他是做得“太好了”。

为什么说他做的“太好”呢,因为他仿制的铜镜上锈迹太少了,看上去确实完美无缺,但没有锈迹的古董,他还叫“古”董吗?物件上少了锈,反而失去了它古气的美,价值也自然大打折扣了。

想明白这一点的方兴庆,召集了另外两人,一同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如何能使他们做出的古铜器锈迹满满,达到同真物难辨真伪的程度。

方兴庆与另外两人就这个难题进行了许多次研究探讨,一开始方兴庆想利用书本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他先在铜上抹上酸性物质,再放进袋子里发酵,可惜效果并不显著。

聪明过人的他又想了不少的法子,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最终成功地将古铜镜惟妙惟肖地做了出来,与上次相比,古朴的年代气息扑面而来。

三人将再度做好的铜镜放进交易市场售卖,令人惊讶的是,这一次他们竟然卖出了500元的高价。

这次的成功更加激发了方兴庆的创业热情,帮助他打开了接下来古董仿制事业的大门。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兴庆的仿制水平越发高深,几乎到了令人难辨真伪的程度,哪怕是专业人员,也需要花上好一阵功夫才能判断真假。

他做的仿制品能精致到什么程度?

牛鼻象背铜镜,一件出土自战国时期的古文物,方兴庆能做出一件与之完全相似的铜镜,将这件“古董”交给县里的专业人士鉴别,竟无人看出这只是一件单纯的仿制品。

方兴庆后来的古董仿制技术之高,令人咋舌。

有了这次的成功,方兴庆的事业自然是做的顺风顺水了起来。街坊领居们吃惊地发现,曾经那个憨憨的农家郎不再拿着锄头朝出晚归的去田里耕地,而是变成了一个“生意人”。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方兴庆的营生终究瞒不住乡里的百姓。他的朋友得知之后,来到他家和他商量这一现状。

是把技术牢牢攥在手里,还是公之于众?

方兴庆思量再三,考虑到自己通过这一技术已经吃喝不愁。日子越过越好,哪怕不搞“垄断”,自己也能衣食无忧。

这个技术又不是什么传家宝,没必要藏着掖着,告诉大伙,大家一起发财致富,才是正解。

想明白这一点的方兴庆,召集了村里的男女老少,一同开了一个大会。在会上,他向村民们一一说明了仿制工艺的技术原理,交代了自己是怎么通过“造假”来发家致富的,并邀请全体村民和他一同发展这一事业。

有了村民们的集思广益,方兴庆古铜器仿制工艺得到了进一步的精进。每人各司其职,共同协作,方兴庆的事业做得越来越红火了。

曾经那个偏僻落后,人们只能以务农为生的小村庄,不到几年时间,变成了在河南小有名气的古铜器仿制村,每个村民的腰包都渐渐的鼓了起来。

3、以假乱真,误涉文物走私案件

随着方兴庆事业的不断发展,烟涧村与他本人的名声都渐渐地大了起来,但这也让他误涉进了一件刑事案件之中。

1981年的春节前夕,烟涧村的村民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喜气洋洋地筹备着年货,方兴庆一家也不例外,而谁也没想到的是,方兴庆的家中突然来了一批警察,直接带走了他。

原来,在上海海关的一次检查中,发现了一大批走私的古董。古董数目众多,价额巨大,引得当地政府都对此事极度重视,并为此创立了“文物调查组”彻查此事。

经过调查人员的调查,这些在上海海关被扣留下的文物,皆来自于烟涧村,更是出自一位叫做“方兴庆”的农民之手。

“警察同志,我方兴庆做的都是正经买卖,这些都是仿制的赝品,我可没胆子干走私文物那事哩”。

方兴庆对这些文物出自谁手自是供认不讳,但他做的都是正经生意,每一个和他做生意的顾客在来之前,他都会明确地说明自己做的都是“仿制品”,买家卖家公开透明,何来“走私”与“造假”之说?

方兴庆明确的表示这些青铜器都是由他制作出来,但走私售卖这事他全然不知情,古董是否赝品在顾客购买前,他也会详细地进行告知。

警察自然也不会轻信方兴庆的一面之言,但在深入地调查与专业人员的几次鉴别之后,判断出方兴庆的所言皆是事实,不法分子利用他做出的仿制品以假乱真他也并不知情,最终无罪释放了他。

虽然这一插曲对方兴庆并未造成多大的影响,但他从中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想把事业做大做好,在提升仿制工艺水平的同时,还要确保自己做出的古铜器,不会被一些不法之徒当做真品去进行不法的牟利。

后来在制作铜器时,方兴庆都会特意地加上属于自己的专属落款,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而这件乌龙般的走私事件,却使得方兴庆的名声更加为人所知,烟涧村的青铜器产业被更多的百姓所知晓,也算是“因祸得福”。

4、打造制造园区,传承仿制工艺

随着时间的的发展,烟涧村的经济涨势越来越稳,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本是一片稳中向好的局面,方兴庆的心中的担忧感却越发的强烈,因为村子里的青铜仿制工艺,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困境。

老一代的人只会制作,不懂如何宣传和营销;年轻一辈似乎不愿意整天待在流水线上干这种苦差事,对于从事这一行业尤为欠缺。看似一片繁荣的产业,很有可能在未来某一天因人才稀缺而逐渐凋零。

当地的县政府在得知方兴庆的担忧之后,立即伸出了援手。当地政府与相关企业达成合作,共同打造了青铜器工艺制作园区,刺激了当地的就业需求,周边3000人有了合适自己的岗位。

政府的这一举措,既化解了方兴庆心中的顾虑,让青铜器仿制技术得以长久的传承下去;又能为当地百姓提供就业机会,刺激内需,拉动经济的发展,可谓是双赢战略。

在方兴庆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洛阳市烟涧村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渐渐变得有名了起来。烟涧村的青铜器不仅风靡国内,而且远销海外,青铜器成为了那个村庄的支柱产业。

烟涧村地理偏僻,可以说是“农村中的农村”,而就是这么一个小村庄,在而后的2020年,年销售额达到了1.6亿元,附近的村落才堪堪百万。

方兴庆不仅是一位热爱学习,勇于实干的创业家,更是一位热忱奉献,心有大爱的无私之人。有了发家致富的契机,他并没有私吞单干,而是将其分享出来,和大家一起迈向富裕,这一点值得我们所有人为之敬佩。

声明:刊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联系删除。

0 阅读:145

再忧伤我也用微笑带过

简介: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