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鉴告诉曾国藩:“最是静字功夫要紧! 若不静,省身也不密,见理也不明,都是浮的。总是要静。”
曾国藩听了唐鉴的这番话,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假以时日,他对“静”感悟颇深,他认为,人只有真正静下来心思才能缜密,思考才能深刻。如若不然,一切皆是枉然。
人常说:穷忙活。不是每个人都能明白其中的玄机和奥妙。我们每个人只能管好自己,修心养性,清心寡欲,随遇而安,平心静气地过好自己的日子,才能真正享受生活。
有人说:现在的悲剧大多数是因人心燥热,容易暴怒和生活快节奏所致;只因生活少了静心、耐心和淡然,才让日子越过越不安。
生活幸福感低是因为欲望过高,人的心态问题;过得不快乐是因为攀比心过重,与人心浮躁有关。大多数人的一生都是这样匆忙而过:年轻时劳碌地去工作,忙碌地去赚钱,老了以后 ,又在惴惴不安中度过后半生。
人老了,若不在“静”字上下功夫,很多时候会过得憔悴,焦虑,不安;只有在这些事上静到极致,往后余生才能感受生活的美满,受益的都是自己。
人心不静,万事蹉跎前段时间,听退休群里的姐妹说,某人因退休后的“黄昏恋”离婚了,真是“人老心不老”,还玩出这么多的花花事,最终受罪的肯定是那个心不静的人,晚景的悲凉只能怨自己了。
人老了,若是有家有口的,就要学会安静地守着自己的幸福,年纪越大,越能感受到最好的福气,皆来自家庭的温暖,而不是肆意妄为地享受自娱自乐的情感需求。
有人感叹每年的退休金涨幅,总认为退休金高的人,是人生赢家,年轻时干着轻松舒适的办公室的工作,拿着高额的工资,享受着体面的事业,老了,还比别人的退休金高,待遇也好,怎不让人羡慕呢?
其实,人生的幸福感,不仅仅来自物质的丰富和退休金的高低,而是来自我们内心的平静和对幸福感的认知。
心之所向皆是过往,目之所及皆是遗憾。人心不静,万事蹉跎。人性里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了还想有,好了还想更好。
人老了,首要的心态好,身体健康,才是我们最好的晚年,反之,即使拥有再高的退休金,好几位数字的存款,可以撒欢的大房子,但没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心,没有好的心态,一切在你的眼里都是不够好。
因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当你遇到了比你更好的人的时候,你的内心还是不安,甚至嫉妒,从而被自己的欲望所累,铤而走险,反而一无所有。
人老了,在修炼心态上做到“静”的极致,那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皆是最好的幸福。
修炼静心,安度余生王明阳的“修心”说的是:所有的恶念,都会从内心产生。如果内心不够平静,那恶念就会侵入到人的大脑以及灵魂当中。结果,终究是悲惨的。
所以,修心养性,是我们每个人需要修炼的课程,也不是非得去专门的地方去修行,四海之内皆为道场,何时何地都可以修炼身心。
72岁的张大爷,多年不见,前段时间又回到了我们社区,熟悉他的老人说,这是被那个所谓的“真爱”赶出了家门,如今又跑回来祈求前老伴原谅自己,让自己有个养老的地方。
张大爷曾是我们单位里的领导,退休后遇到了所谓的“真爱”,一位比他小十多岁的单身女人,转移财产,变卖了家里市区的房子,执意跟前妻离婚,带着“巨款”跟随真爱去了南方养老。谁知,这才十年时间,就被打回“原形”,一无所有的回来,真的是“自作自受”。
退休后的老人,首要的是修心养性,面对晚年那些“花花草草”要学会拒绝,而不是以为自己的魅力大,能力强。不顾及多年夫妻情义和父子感情,一意孤行的执念里,抛妻弃子,最终的结局就是,一个人孤独终老。
当一个人手里所拥有的幸福,从指尖当中流逝,不剩一丝一毫的时候,皆是因为你自己的修为不够,也就是曾志强教授所说的“不作不死,自作自受”。
凡所不安,都是自己造成的,怨不得别人。人老了,修心养性,守护好家庭,善待好身边人,安度余生,才是最好的修行。
降低欲望,心静皆安有人问智者:“人生在世,什么最难控制?”智者笑着说道:“人最难控制的,是自己的心。”人活一世,修心一生。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最难得的,便是修炼好自己的心境。
杨绛先生说过:“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不必害怕的。”
人这一辈子,没有谁是一帆风顺的,一地鸡毛是常态,人生的坎坎坷坷,唯有修炼好心境,降低欲望,用安静的心境过岁月静好的日子。
物随心转,境由心生。决定晚年生活状态好坏的,不是境遇,而是心境。
人老了,降低欲望,心静地修炼自己,与其抱怨环境,不如改变自己的心境。
当你的心越静的时候,日子就会越过越舒心。有时候,我们老人放下心中的执念,降低生活里的欲望,你会有别有洞天的幸福感。
人老了,在这些事情上“静”到极致,自然福气不请自来,受益的永远是我们自己,不仅温暖了当下,也快乐的余生。
作者:华贵禅心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你有故事,我有茶,一起畅聊余生时光。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