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入侵物种一直是各地生态保护遇到的“老大难”问题,什么加拿大一枝黄花、水葫芦、罗非鱼……都给各地的生态环境增加了不少负担。
【水葫芦】
在这些入侵物种里,有一种鱼的入侵堪称是最成功的,很多钓到它马上又会放了它,根本不敢带回家吃,只因错将它当成了我国二级保护动物。
那这种入侵鱼类到底是啥?到底该怎么分辨它和“国二”呢?
斑点叉尾鮰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可能会有点懵,但要是说出它另外的名字——“黔鱼”、“钳鱼”,大家可能或多或少就有点印象了。
【斑点叉尾鮰】
斑点叉尾鮰的原产地在北美洲,在美国中部和南部的河流、湖泊和水库中最为盛行。
后来因为它拥有的水产养殖和垂钓的经济价值,被欧洲、亚洲和南美洲的部分国家引进,其中就有中国。
这种鱼是底栖鱼类,通常喜欢在水底的沙质或泥质底床上活动,并且它们白天躲着不怎么动弹,到了晚上才出来觅食。
【斑点叉尾鮰】
斑点叉尾鮰是杂食性鱼类,喜欢吃鱼、虾、昆虫、甲壳类和其他水生无脊椎动物。
另外,它们的的生长速度较快,可以长到相当大的体型,一些个体甚至可以超过1米长。
因为什么都吃,斑点叉尾鮰的抗病能力强、适应性广,很容易就能养殖和捕捞。
又因为肉质鲜美、没有小刺,斑点叉尾鮰自引进后,一直在水产养殖业和钓鱼业中占有一席之地,更是大众餐桌上的常客。
【用斑点叉尾鮰做的烤鱼】
但在养殖的过程中,难免有些鱼因为的各种不可控的原因(如洪水溢出),流入了我国的淡水水域中。
渐渐地,斑点叉尾鮰也成了我国淡水水域的入侵物种。
为啥会被认错按理说,这样好吃又容易捕捉的鱼,不至于在野外泛滥,但钓友们钓上斑点叉尾鮰后,很多都选择放走,不敢吃。
这是因为很多人都把斑点叉尾鮰和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芝麻剑”——斑鳠混淆了。
【斑鳠】
首先在外观上,斑点叉尾鮰和斑鳠都属于鲶形目,都有着身体延长、头部扁平、口大等特征,乍一看,外形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其次,从斑点叉尾鮰和斑鳠的名字也不难看出,这两种鱼的身上都有斑点,这些斑点都是不均匀分布的,导致人在观察不仔细时产生误判。
再次,这两种鱼的生活环境也高度相似,它们甚至可能在某些水域中共同生活,而且斑点叉尾鮰和斑鳠都是昼伏夜出,活跃在黄昏和夜晚时分。
【斑鳠】
在这种生活习性和栖息地都有重叠的情况下,更容易让人对其混淆。
还有很多人并不是专业人士,当这两种鱼都出现时,还能分辨一下两者的差别,但只有一种鱼出现时,人们没有对照参考,很容易就将其认错。
所以,斑点叉尾鮰靠着这样的“易容术”,和自己强大的适应能力,成功在野外的水域活了下来。
【斑点叉尾鮰】
如何分辨斑点叉尾鮰和斑鳠如果钓起了斑点叉尾鮰还因为误会,把肉质鲜美、口感上乘的它给放了,那岂不是可惜?
但如果钓起了斑鳠,却把它当成斑点叉尾鮰给吃了,这是违法犯罪不说,还有可能因为处理不当,被斑鳠的毒素毒到整个肢体大面积水肿、淋巴腺肿大、麻木及伤口坏疽,甚至发生原发性休克。
所以一定要仔细分辨这两种鱼的差别。
最明显也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胡须颜色和长度进行分辨。
【斑鳠的胡须是很明显的白色】
斑点叉尾鮰的胡须相对较短,而且颜色较深,通常为黑色。但斑鳠的胡须就比较长,而且颜色为白色,还拥有明显的立体感(长得“张牙舞爪、四面八方”的)。
如果从胡须不能确定,那就再看看鱼的尾鳍形状。
斑点叉尾鮰的尾鳍分叉特别明显,像一把细长的剪刀;而斑鳠的尾鳍相对来说更圆,是扇形。
【斑点叉尾鮰的尾巴分叉很明显】
最后可以再看看鱼身上的斑点。
虽然斑点叉尾鮰和斑鳠身上都有斑点,但是斑点叉尾鮰的斑点在幼鱼时较为明显、分散,随着生长,这些斑点会逐渐变得不明显或消失,并且斑点叉尾鮰通体颜色会更深一些。
而斑鳠的斑点则较为密集,且随着生长斑点依然明显,甚至有些斑点会连成一小片。
【斑鳠的斑点很明显】
还要就是从地域环境判断。
斑鳠是我国的二级保护动物,也是我国的特有的鱼类,其在野外的数量算不上多,主要分布在广西红水河水域。
而斑点叉尾鮰适应性强,各种淡水环境中都有可能出它们的身影。
靠着这些知识,基本就能辨别野外捕捉或者钓上来的鱼究竟是不是斑点叉尾鮰了,如果是,那一定要带回家的起锅烧油,大快朵颐。
【斑点叉尾鮰】
但如果从这几条都不能分辨捉到的鱼是斑点叉尾鮰还是斑鳠,那就只能求助有专业知识的人,请他帮助辨认。
要是专业人士都分不清(这种情况应该很难出现,毕竟两种鱼的差距还是挺大的),那还是放生为妙,以免喜提“银手铐”。
参考资料:
【1】《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第31页·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2】斑点叉尾鮰池塘养殖技术(20130414)·央视网
【3】伍汉霖主编,有毒、药用及危险鱼类图鉴[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