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正月十五临近,央视元宵晚会作为春节档的收官之作,历来承载着延续年味、聚合观众的重要使命。
和春晚不同,元宵晚会的播出是采用录播方式,所以在晚会播出前,市场能够提前了解到晚会相关阵容。
周深、汪苏泷、刘宇宁、黄子弘凡等艺人出现在元宵晚会的录制现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fdb42e4662c0bf2d2642a52fa0a6bfe.png)
而在主持人的选择上,大概率沿用春晚原班人马,龙洋、马凡舒、任鲁豫、撒贝宁等资深主持人再度挑起大梁。
这一选择虽在舆论场引发“缺乏新意”的争议,却也折射出央视在大型晚会策划中的深层考量。
延续春晚阵容:风险规避与观众需求的双重逻辑央视元宵晚会与春晚的“主持阵容复用”现象并非首次。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84a4de6658e2726be270e0e7d0d187c.png)
据统计,近五年元宵晚会的主持人与春晚重合率均超过75%,这一策略的背后,是央视对“零失误”的极致追求。
春晚作为年度顶级IP,其主持团队历经数月彩排与磨合,业务能力与默契度已通过直播检验。
沿用同一阵容,既能降低新人临场失误的风险,亦可延续观众对“熟面孔”的情感依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7cd014a1aaf5740ac992cef3cf8c2011.png)
然而,看似稳妥的选择亦暗藏隐忧。
资深主持人固然能确保晚会安全落地,但过度依赖“老将”可能导致观众审美疲劳。
2024年春晚结束后,社交平台上“主持阵容毫无惊喜”的吐槽声量较往年增长37%,部分年轻观众直言:“撒贝宁的幽默感十年未变,但新鲜感早已透支。”
新人困境:培养机制缺失与机会成本之痛主持人大赛曾为央视输送了张舒越、王嘉宁等一批潜力新人,但这些“未来之星”在重大晚会中的存在感却日渐稀薄。
这一现象与央视的“风险厌恶”文化密切相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fbff33f84f1557dd58d977cb432d71a.png)
要知道重大晚会的新人选拔需通过长达半年的考核,且任何微小失误都可能成为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资源分配的失衡。
毕竟机会有限,但主持人数量大,这种“狼多肉少”的局面难免会形成一些人员工作安排上的不匹配。
行业对比:地方卫视的激进与央视的保守与央视的求稳策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方卫视在主持人梯队建设上的大胆尝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1608ea5a265fb7bc626da7b8f9bb472.png)
湖南卫视通过《乘风破浪的姐姐》《声生不息》等综艺,将齐思钧、李莎旻子等新生代主持人推向台前;
东方卫视则借力《我们的歌》《极限挑战》,让林海、司雯嘉等中生代实现跨界破圈。
这些平台通过“以老带新”“综艺试炼”等模式,不仅缓解了观众审美疲劳,更为主持人提供了多元成长路径。
反观央视,尽管拥有主持人大赛这一优质人才库,却未能建立长效培养机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ae1018ecae0d1b23a73d6f15004e8d6.png)
王嘉宁、张舒越目前已经处在被弃用的状态。
未来之路:平衡创新与稳健的破局思考央视元宵晚会阵容的“复制粘贴”,本质上是传统媒体转型期的缩影。
在收视率与商业化压力下,选择成熟团队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方案。
但长远来看,若一味回避新人试错,终将导致主持梯队断层。
结语社交平台上,关于元宵晚会阵容的争论仍在发酵,保留春晚阵容是否为正确的选择被观众所热议。
一方认为:“经典组合承载集体记忆,何必为了创新而创新?”
另一方则呼吁:“给新人一盏灯,央视才能照亮未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0c64c0e2fe21e28649f7086cefc2650.png)
这场讨论的背后,是观众对高质量内容与人才迭代的双重期待。
元宵晚会不仅是年俗的延续,更应成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当“求稳”成为惯性,或许更需要一场审慎的冒险——毕竟,今日的新人,正是明日的“定海神针”。
今日互动:你希望元宵晚会沿用春晚阵容,还是大胆启用新人?欢迎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WL
这么点事儿自己说不清楚吗,还要用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