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大蒜覆膜注意啥?规范覆膜望丰收,蒜棵没烂根

邮寄夕阳 2025-02-15 11:30:03

高原大蒜覆膜注意啥?规范覆膜望丰收,蒜棵没烂根

在广袤的高原之上,大蒜作为重要的农作物,承载着许多农户的希望。高原地区独特的气候和地理条件,给大蒜的种植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而覆膜环节尤为关键,它直接影响着大蒜的生长与最终的收成。

先让我们来看看不规范的覆膜会带来怎样的后果。在某些高原地区的种植区,由于部分农户缺乏科学的覆膜知识,仅仅是将薄膜简单覆盖在地表,没有压实边缘,结果到了雨季,雨水顺着薄膜的边缘渗入膜下,导致土壤湿度增大,部分大蒜蒜棵出现了严重的烂根现象。据不完全统计,这种情况下,大蒜的亩产相较于规范覆膜种植的大蒜减少了近30%。而且,因为根部受损,大蒜的品质也大打折扣,蒜瓣瘦小、口感变差,市场价值大大降低。

那么,规范的覆膜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是膜的选择。高原地区气候多变,温度差异较大,光照强烈。因此,需要选择厚度适中、韧性强的聚乙烯薄膜。一般厚度以0.008 - 0.012毫米为宜。这样的厚度不仅能有效覆盖土壤,防止杂草生长和水分蒸发,还能承受一定程度的风吹,不易破损。相比于一些质量较差、厚度较薄的薄膜,选用合适的厚膜可以提高大蒜的成活率。有研究表明,使用符合标准厚度和韧性的薄膜,大蒜的生长初期苗株完整率能达到95%以上,而不合格的薄膜使用后,苗株完整率可能只有70%左右。

覆盖前的准备也至关重要。要对种植地进行精细整理,深翻土壤,去除杂草和杂质。土壤的整细程度要达到一定标准,颗粒直径尽量控制在0.5厘米以下。这样可以保证大蒜根系在土壤中能够更好地生长发育,吸收水分和养分。同时,在播种前要合理规划种植密度,一般高原地区大蒜的行距在15 - 20厘米,株距在8 - 12厘米较为合适。合理的种植密度能让大蒜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避免因过于拥挤而影响生长和后期覆膜效果。

覆膜的过程更是充满学问。在铺设薄膜时,要将薄膜拉紧铺平,与地面紧密贴合。薄膜的两侧要用土压实,压实宽度不少于10厘米。这样可以防止风将薄膜吹起,形成通风口,保证薄膜覆盖的严密性。在播种后覆盖薄膜时,要注意播种口的处理。播种口一般为5 - 8厘米见方,播种后要用土将播种口盖好,压实,防止水分散失和杂草生长。与不处理播种口相比,这样处理的覆膜大蒜在发芽初期出苗率能提高20%。

对于覆膜后的管理也不能忽视。在干旱季节,要及时检查薄膜覆盖下的土壤湿度,根据土壤墒情适时进行滴灌。滴灌时要注意水压和滴水量,避免因水压过大或滴水量过多而冲破薄膜。在雨季,要防止雨水积聚在薄膜下。一旦发现有雨水积聚的情况,要及时采取措施排除积水,防止蒜棵烂根。据调查,科学管理覆膜后土壤湿度的大蒜,其根系受损率比不科学的蒜田低40%左右。

除了硬件上的科学管理,在种植过程中的一些细节同样影响着大蒜的生长。观察大蒜的生长态势,发现病虫害及时防治。高原地区大蒜常见的病虫害有叶枯病、蓟马等。叶枯病会致使大蒜叶片枯黄,影响光合作用;蓟马则会吸食大蒜叶片的汁液,使叶片出现斑点。对于这些病虫害,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农业防治方面,实行轮作制度,避免连作,减少病虫害的感染源;物理防治可在蒜田设置诱虫灯,诱捕蓟马等害虫;化学防治时,要根据病虫害的严重程度和生长阶段,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均匀喷雾,注意农药的使用浓度和安全间隔期。

高原大蒜覆膜看似只是一个种植环节,实则关系到大蒜生长和收成的各个方面。规范的覆膜操作和科学的管理,能让大蒜在高原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减少病虫害的侵袭,提高产量和品质,让农户们迎来一个丰收年。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