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幼鱼驯食有技巧,循序渐进巧引导,摄食习惯易养好
在石斑鱼的养殖过程中,幼鱼的驯食可是相当关键的一环。这就像养育一个小孩子,从小养成的习惯对它以后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石斑鱼幼鱼的摄食习惯如果不好好培养,那后续的生长、存活都会遇到不少麻烦。
咱们先来看看没有驯好食的石斑鱼幼鱼会是啥样。有些幼鱼刚进入新的养殖环境,可能会对投喂的食物不理不睬。就好像一个人到了新的地方,对新食物充满了警惕。这时候,如果一直不管它,让它自由觅食,那它可能会错过最佳的生长时机。因为石斑鱼幼鱼在这个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是很高的,要是不能及时进食合适的食物,就会发育不良。而且,没有驯好食的幼鱼,它们的摄食行为往往不规律,可能今天吃点,明天又不吃,体重也忽高忽低。这样下去,在和其他摄食良好的幼鱼对比时,差距就会越来越明显。那些摄食正常的幼鱼,身体越来越强壮,在面对水中的病菌、其他竞争生物时,抵抗能力也更强。而没驯好食的,就很容易生病,死亡率也会升高。
那要怎么去驯食石斑鱼幼鱼呢?这里面是有不少技巧的,而这些技巧重点就在于循序渐进地引导。
驯食的环境很重要。就像我们人吃饭要有舒适的环境一样,石斑鱼幼鱼也需要一个稳定的、适合它们摄食的环境。养殖池里的水质得清澈、稳定,水温也要合适。水温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幼鱼的摄食欲望。比如说,石斑鱼幼鱼适宜生长的水温一般在20 - 30摄氏度之间。如果水温低于这个范围,幼鱼的身体机能就会受到影响,变得懒洋洋的,根本不想吃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你就算把食物放在它嘴边,它也可能只是看一眼就游开了。
食物的选择也是循序渐进驯食中的一环。刚开始的时候,不能一下子就把普通的大颗粒饲料直接扔给幼鱼。因为幼鱼的口裂比较小,它们吃不了太大的食物。最初阶段,可以选择一些浮游生物,像小型的轮虫、枝角类等。这些浮游生物的大小很适合幼鱼的口裂,而且它们在水中的分布比较广泛,幼鱼在自然状态下就有接触。这就和人类幼儿学吃饭先从容易咀嚼的食物开始一样的道理。当幼鱼开始习惯摄食这些浮游生物之后,可以再慢慢引入更复杂一点的食物。比如一些专门为幼鱼配制的微颗粒饲料。这种饲料的大小和营养成分都是根据幼鱼的特点来调配的。与之前的浮游生物相比,微颗粒饲料更稳定,储存更方便。而且,在口味上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幼鱼在这种逐渐过渡的过程中,会更容易接受新的食物类型。
驯食的频率也有讲究。不能想起来就喂一次,完全不考虑幼鱼的需求。刚开始驯食的时候,每天可以投喂的次数多一点,但每次的投喂量少一些。因为在幼鱼不熟悉食物的时候,它可能不会一下子把投喂的食物都吃完。如果投喂量太多,剩下的食物在水中腐败变质,会污染水质。水质变差了,又会影响幼鱼的健康,进而影响它的摄食。比如每天投喂4 - 6次,每次投喂量以幼鱼在几分钟内吃完为宜。随着幼鱼逐渐适应食物,投喂的次数可以适当减少,而投喂量则慢慢增加。这就像孩子慢慢长大,吃饭的规律性越来越强一样。
在驯食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幼鱼的集群行为。石斑鱼幼鱼是喜欢集群活动的。当一部分幼鱼开始摄食的时候,其他幼鱼看到后就会跟着一起吃。所以在投喂食物的时候,可以先把一小部分幼鱼聚集到一个小区域,然后在这个区域内投喂食物。这样,其他的幼鱼看到这里有食物,也会游过来。这和一群在吃草的羊,只要有一只羊发现了新的草地,其他的羊很快也会跟过来是差不多的道理。这种集群进食的习惯一旦养成,就会大大提高驯食的效率。
光照条件对石斑鱼幼鱼驯食也有影响。合适的光照可以增强幼鱼的视觉能力,让它们更容易发现食物。在人工养殖的环境下,要确保养殖池的光照强度适中。如果光照太强,幼鱼可能会感到不适,躲避在养殖池的角落或者水底,不去觅食。反之,如果光照太弱,食物在水中的可视度低,幼鱼也很难发现食物。比如,一般的光照强度保持在500 - 1500勒克斯之间比较合适。这和我们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找东西的难易程度是很相似的。
训食过程中的干扰也要尽量减少。如果养殖池周围经常有很大的噪音或者有其他频繁的人类活动,幼鱼会处于紧张的状态。就像我们在有人大声吵闹的环境里很难安心吃饭一样,幼鱼在这种情况下也不会安心觅食。所以,要尽量保持养殖周围环境的安静,让幼鱼可以专心地摄食。
在石斑鱼幼鱼驯食的这个过程中,对比是很明显的。从没有驯食时的混乱摄食或者不摄食,到经过循序渐进引导驯食之后的规律摄食,幼鱼的健康状态、生长速度等都会有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不仅对幼鱼本身有益,对整个石斑鱼养殖产业来说,也是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关键。通过营造良好的环境、选择合适的食物、把握驯食频率、利用集群行为、调节光照以及减少干扰等一系列的技巧,我们就可以成功地让石斑鱼幼鱼养好摄食习惯,让它们茁壮成长,为石斑鱼养殖带来更多的收益。这就像精心培育一颗幼苗,只要用对了方法,就能长成参天大树。石斑鱼幼鱼就是这样,在合理的驯食下,能从一个个小小的、对食物懵懂的个体,成长为健康强壮的鱼,为养殖户带来希望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