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范进中举后突然疯了?把他的官职放到现在,也许你也会发疯

濮铭爱历史 2024-09-06 22:34:40

为什么范进中举后突然疯了?把他的官职放到现在,也许你也会发疯

《儒林外史》中的知识分子要说“疯癫”,范进这个人物就不得不拉出来走一走了。

范进考了几十年的科举,考上了却“高兴疯了”,这个“疯”字在这里可不是形容词,而是真的疯了,这还真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考试没考疯,考上倒是疯了。

范进还真是拿出了“我为科举疯,我为科举狂”的气势。

放眼望去,这件事不管是放到现在的“高考”中,还是漫长的科举历史长河都可以说是十分炸裂的存在了。

那说了都这么多,这范进究竟因何而疯呢?

在说这个范进之前,咱们得先简单了解一下当时的科举制度是怎么回事。

科举制度

明清时期其实是出现了进步思想萌芽的迹象,但是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就大力打击这些现象,并且在思想上也开始极力维护他们所谓的“正统思想”。

那个时候大多数底层阶级对知识或者说是对功名还是很渴望的,因此就在当时的核心价值观下进行传统文化的浸润。那当时的人们学习的就是“八股文”。

考试正式划分三级,院试、乡试最后就是先会后殿。

乡试考中就是举人,举人就意味着可以做官,有国家养着。

范进科考

范进当时的家庭状况可以说是非常清贫,所以家里人当然是希望家里能够出一个举人来光耀门楣。

这小时候的范进也是犯了跟许多现代小孩一样的错误,“小时候总在思考我是考清华好呢还是北大好呢?真正经历过之后才发现,小时候真是天真极了。范进本以为自己就是这块料,没成想,是块“废料”。

这不,范进科举可以说要多不顺就有多不顺。

按理说世间大多数人都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俗语又有“再一再二不再三”,可这范进就偏偏是个奇人,屡战屡败又屡败屡战,就是跟科举死磕。

一次次满怀希望去考试,挤着人群看榜单,又无数次怀疑是不是少写了自己的名字,就这样,范进在一次次希望一次次失望一次次绝望中徘徊,他的命中难道真的不带功名吗?

不,范进反而越到后面就相信自己“气候到了”,因此,他在岳父辱骂之后偷偷去参加了乡试,这时范进穷到什么地步呢?连考试的路费都是自己东拼西借硬凑出来的。

老天可能都不忍心了,范进这次还真就行了。

范进疯因

范进绷了几十年的弦突然就断了,心里一下溃不成军,这坚持了几十年之就这样在接受好失败结果的时候成功了,这怎么不疯?

要知道在古代,可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文人只要有朝一日能够榜上有名,那可以说是走在哪里都是赞赏艳羡声一片的,顶着举人甚至是更高等级的名号,那可以说是不仅送礼的要将他家的门槛踏平,那就是媒婆都要将他家的门框给挤破。

所以许多自知没有多大的力气可以出门谋生,也不能靠手艺傍身的人都想靠着读书来实现“鲤鱼跃龙门”的阶级跨越。

范进从小被邻居夸:聪明有慧根,看着就像是以后要当大官的人。

这范父也不管别人是不是在拍他马屁,反正听完之后就飘飘然了,嘴角的笑意怎么都压不住,仿佛已经看到儿子平步青云,骑着高头大马,带着大红花在众人的敬仰中回家的场面了。

于是就决定让范进专心读书,考取功名,小时候的范进哪受得了父母画的大饼以及止不尽的夸赞呐,于是也是暗下决心一定不负父母的所望一举拿下榜眼的位置。

可是事与愿违早已让他心里慢慢接受了这个事实,但为什么还不放手呢?

因为几十年如一日的读书,让他与生活脱轨,除了这件事他不知道还能做什么,可这梦突然实现了,这对范进的心理冲击有多强烈可想而知,所以高兴疯了也是情有可原。

另外是因为未来生活的巨变,可以说是天上和地下。

举人的身份在古代有多大的含金量在前文已经说过了,并且范进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未来将会从点头哈腰到挺直腰板,这可以说是“主奴”之变,别人立马就尊称他为“老爷”。

这让范进如何不疯?

范进中举之后的平日里对他动辄责辱的岳丈往日丑态全然消失不见了,对他也是处处赞赏,说个话都得小心翼翼的看他眼色。

再看看乡绅不是送宅子就是送票子,话里话外都是对范进生活贫苦的心疼。

邻居更是里三层外三层的道喜,范进简直要被夸出花来。这样的落差让范进如入美梦,让他一时间飘飘然,觉得十分不真切。不仅是功名有了,名誉有了,今后更是会有数不清的钱财进家。

这样看来,范进一时脑热,热血上头才喜极而疯,可以说,这就相当于一下考中北大,一下百万入账,一下豪宅放眼前,一下国家分配工作待遇多多,这事放在谁身上能不疯,要真有这种好事,就是“昏死”几天怕也是值了。

总结

看故事归看故事,故事之中的哲理我们也要洞察一二。

其实范进身上折射出的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黑暗呢?他们这些知识分子穷其一生都在追求所谓的“榜上有名”以及“功名利禄”,被这样的目标束缚看不到生活的另一面。

他们忙忙碌碌,寻寻觅觅,想要在书中看到自己的出路。

可是封建科举下的“八股文”本就是封建势力禁锢人们思想的有力工具,既然如此,就算他们能将这书读出花来,也不可能找到其中的“新意”,反而思维会越来越窄,封建气息会越来越重。

即使获得不错的名次,能够入朝做官,可那也只是符合封建思想标准下的麻木不仁者,所谓的“文人气息”也会渐渐在形形色色的人事物以及腐败黑暗的官场中被磨灭,再回头,还有几个文官能够记得自己曾经寒窗苦读的初心是什么呢?。

这对范进以及无数还在科举路上挣扎的学子不知道是幸还是不幸。

参考文献:《儒林外史》

0 阅读:9

濮铭爱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