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道黄埔军校是蒋介石的天下,却不知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真正让学生心服口服的另有其人。1924年的夏天,一位年轻的教导总队长来到黄埔,他的年纪与学员相仿,却赢得了所有人的敬重。就连以"混世魔王"著称的陈赓,见了他也要恭恭敬敬地喊一声"大哥"。此人便是严立三,一个出身湖北麻城书香门第的年轻人。在那个群雄并起的革命年代,为何连蒋校长都无法超越他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一、严立三的黄埔岁月
1924年6月,黄埔军校成立不久,一位年轻的军官走上讲台,站在台下的学员们还不知道,这个与他们年纪相仿的教官将在未来的岁月里,成为他们最敬重的人。
新任教导总队长严立三,虽然只有27岁,却已经在北伐军中历练多年。那个时候的黄埔军校,条件艰苦得很。校舍是几间破旧的平房,操场是一片荒地,连吃饭都成问题。
严立三上任第一天,就把自己的房间让给了学员们当教室。他自己搬到一间狭小的杂物间里,和门卫老张挤在一起。学员们吃粗茶淡饭,他也跟着吃;学员们住通铺,他也跟着住。
"我记得那时候军校伙食很差,一天三顿都是咸菜配米饭。"后来陈赓回忆道,"有一次我们偷偷溜出去买肉吃,被严大哥撞见了。我们以为要挨处分,没想到他只是笑着说:'你们饿了就去食堂找我,我那里还有些咸鱼干。'"
训练场上的严立三却是另一番模样。每天清晨四点,他都是第一个到达操场的人。学员们列队时,他总是站在最前面;练习射击时,他总是打出最好的成绩;进行野外训练时,他总是走在队伍最后面。
1924年的夏天特别炎热,有一次野外拉练,不少学员都中暑了。严立三二话不说,把自己的水壶分给学员,自己却坚持完成了全程训练。这件事在学员中传开后,大家对他的敬佩更深了。
蒋介石虽然是校长,但在军校里经常不见人影。遇到重要事情,都是严立三在处理。渐渐地,学员们有什么困难,都愿意找严立三商量。就连一向难管的"混世魔王"陈赓,也成了他的"铁杆拥趸"。
有一次,几个学员因为吃饭问题打了起来。蒋介石派人去处理,却无人理会。最后还是严立三出面,和学员们坐在一起谈心,这件事才平息下来。从那以后,蒋介石有什么重要通知,都让严立三去传达。
在黄埔的日子里,严立三还做了一件让所有人都记忆深刻的事。当时军校经费紧张,很多学员连军装都买不起。严立三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给最困难的学员添置军装。这件事他从来没对人提起过,还是后来管钱的会计无意中说漏了嘴,大家才知道。
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毕业时,严立三站在主席台上,看着台下意气风发的学员们,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那时候,谁也没想到,这群年轻人日后会走上不同的道路,而严立三和他们的故事,也远远没有结束。
二、为人师表的风骨
在黄埔军校的日子里,严立三从不向学员们提起自己的家世。直到有一天,一位来自湖北麻城的学员认出了他,才让人们知道这位教导总队长的出身来历。
严立三的父亲严某曾在晚清做过知府,在当时是个不小的官职。可是在那个贪官遍地的年代,老严大人却是个另类。为官十余载,不但没有攒下什么家产,反而把祖上留下的田产都变卖一空,只为救济灾民。
1906年,湖北大旱,饿殍遍地。老严大人卖掉了家里最后一块地,在衙门前支起粥棚,救济灾民。一位同僚劝他:"何必做得这般认真?"老严大人却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乃本分。"
严立三17岁那年,老严大人因病去世,给儿子留下的,只有一间破旧的老宅和满屋子的书籍。清朝灭亡后,有人劝严立三去找那些曾受过他父亲恩惠的人帮忙。严立三却说:"父亲一生清廉,我若向人伸手,岂不辱没了他的名声?"
在黄埔军校,严立三处处以父亲为榜样。每月发下的薪饷,他总是先拿出一半来接济困难的学员。有一次,一个学员的母亲病重,没钱医治。严立三二话不说,把自己攒下的几个月工资都给了那个学员。
1925年春天,军校里来了一批新学员。这些人大多是各地军阀的子弟,仗着家世显赫,在校内横行霸道。有一次,几个军阀子弟因为嫌伙食不好,竟然把厨房砸了。
严立三闻讯赶到,二话不说,先让人把厨房收拾干净。然后,他把这几个学员叫到办公室,拿出一份文件:"这是你们的退学通知书。在黄埔,我们不需要只会仗势欺人的学员。"
有个学员不服气:"你知道我爹是谁吗?"严立三淡淡地说:"你爹是谁都好,在这里,你就是个普通学员。要么遵守规矩,要么现在就走人。"
这几个学员最后都留了下来,而且成了军校里的模范。后来有人问他们是怎么想通的,其中一个说:"严队长让我明白,一个人的高贵不在于出身,而在于品行。"
在黄埔的课堂上,严立三最常说的一句话是:"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他不但这么说,更是这么做。每天早上,他总是第一个到教室;每次训练,他都和学员们一起冒着烈日;就连吃饭,他也从不允许给自己开小灶。
严立三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叫"为人师表"。在他的影响下,黄埔军校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校风:不论出身,不讲派系,只比能力,重在品行。
三、与蒋介石的矛盾升级
1926年的春天,黄埔军校里暗流涌动。蒋介石派人传话,要严立三亲自去接收一批新到的军械。这本是军需处的事,却突然交到了严立三手上。
当天晚上,严立三带人清点军械时发现,这批装备的数量只有账面记录的一半。他立即写了一份详细报告,呈交给校部。报告递上去的第二天,蒋介石就把严立三叫去谈话。
"立三啊,这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好了。"蒋介石语气和蔼地说。严立三却不为所动:"校长,军械关系到士兵的生命,怎能马虎?"这件事后,蒋介石对严立三的态度明显冷淡了许多。
1927年春,严立三被调离教导总队长的职务,改任后勤部副主任。表面上看是平调,实际上却是降职。许多老同事都劝他要识时务,但严立三依然我行我素。
就在这年夏天,南昌起义爆发了。蒋介石连夜召开军事会议,命令严立三率部前往九江,围剿起义部队。当时的形势对严立三来说很微妙,如果他立即出兵,就能立下大功;如果按兵不动,就可能被定性为通敌。
结果严立三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选择:他既没有出兵,也没有通敌。而是以"部队整编未完成"为由,按兵不动。等到蒋介石派人来催促时,起义部队已经安全撤离了。
蒋介石大怒,当场下令撤销严立三的军职。在军部大会上,蒋介石点名批评严立三:"有些人,平日里装模作样,关键时刻掉链子!"
面对蒋介石的指责,严立三只说了一句话:"我的职责是教育学生,不是让他们自相残杀。"说完,他摘下了军帽,转身走出了会场。
当天下午,严立三就收到了一纸调令,把他发配到了偏远的军需仓库当看守。许多人都劝他服个软,说几句好话,没准还能官复原职。但严立三却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若只为保住位子而违背良心,那还不如不做这个官。"
1927年秋天,严立三主动递交了辞呈。临走那天,他收拾了简单的行囊,默默地走出了军营。多年后,陈赓回忆起这一幕时说:"那天的夕阳特别红,严大哥的背影特别直。"
严立三走后,蒋介石还派人去找过他。来人带着橄榄枝,说只要他肯表个态,以前的事都可以既往不咎。严立三却说:"一个人可以没有官职,但不能没有立场。"
四、隐居庐山后的坚持
1928年初,严立三选择了庐山作为隐居之地。他在半山腰找到一间破旧的草房,收拾收拾就住了下来。本地村民都不知道这个每天钓鱼的清瘦男子,曾是威名赫赫的黄埔军校教官。
草庐的生活清贫却自在。严立三种了一小块菜地,平日里以钓鱼为生。他在门前立了一块木牌,上书"钓鱼轩"三个字。每天天不亮就提着鱼竿出门,日落时分才拎着几条鱼回来。
当时的江西,局势并不太平。但严立三的草庐却成了一片净土。他把多余的鱼送给村里的穷人家,经常教村里的孩子们认字读书。渐渐地,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严先生"。
1929年春天,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有人敲响了草庐的门。来人是严立三的学生陈赓。那时的陈赓已经是共产党的重要将领,正在被国民党军队追捕。
严立三二话不说,把陈赓藏在了柴房里。第二天,追兵果然来搜查,严立三坐在门前钓鱼,对追兵说:"我这里只有书和鱼,别的什么都没有。"追兵看他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也就离开了。
这件事后,严立三的草庐成了黄埔老学生们的秘密联系点。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的人,只要是他的学生,都能在这里找到庇护。
1931年,日本人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消息传到庐山时,严立三正在教村里的孩子们读书。他放下了书本,对孩子们说:"今天的课到此为止,我要去做一些更重要的事情。"
第二天,严立三就收拾行装,准备重返军营。临行前,他把积攒的所有钱都捐给了村里的义学。村民们听说他要走,纷纷来送行。一位老人问他:"先生为何要走?"严立三说:"国难当头,我不能只做一个快活的钓鱼人。"
但是,蒋介石并没有接纳这位旧部。严立三的申请被一拖再拖,最后不了了之。他只好回到了庐山的草庐,继续过起了钓鱼的日子。不过这一次,他开始在草庐里收集各种抗日的消息,暗中联络志同道合的人。
1935年冬天,严立三的一位老学生冒着风雪来看他。这位学生已经当上了团长,劝严立三重新出山。严立三摇摇头说:"我现在做的事情,比当官更有意义。"原来,他已经在庐山一带建立了一个秘密的抗日情报网。
这位隐居庐山的"钓鱼翁",用自己的方式继续为国效力。直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他才最终离开了这个住了近十年的草庐。
五、生命的最后岁月
1937年冬,严立三离开庐山后,被安排到了湖北省政府任职。这位昔日的黄埔教官,不得不从军事转向了民政工作。但他依然保持着在黄埔时的作风,以民生为重,从不徇私。
上任第一天,严立三就在政府大院里贴出一张告示:凡是来办事的群众,不得送礼。有人劝他说这样会得罪人,他却说:"父亲教导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今我做了民政官员,就该为老百姓做实事。"
那时的湖北,战火纷飞,难民遍地。严立三带着人挨家挨户统计灾民,建立救济站。他把自己的公务用车改装成了流动医院,每天往返于各个灾民安置点之间。
1938年春天,武汉告急。很多官员都开始准备撤离,严立三却留了下来。他带着人组织难民疏散,建立战时医院。有一次,日军的轰炸机来袭,他正在指挥疏散。身边的警卫拉他躲避,他却说:"老百姓还没走完,我怎么能走?"
就在这年夏天,严立三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召集了300多名青年,组建了一支民间抗日队伍。这支队伍不隶属于任何军队系统,完全靠自筹经费维持。
严立三把这支队伍命名为"保安团",实际上却是一支游击队。他们白天在各地救助难民,晚上就打击日军的补给线。日军曾多次派人剿灭这支队伍,却总是扑空。
1943年的一天,严立三正在指挥队伍转移伤员,突然接到消息:日军的一支精锐部队正向这里进发。按理说应该立即撤离,但医院里还有几十个重伤员无法移动。
那天晚上,严立三留下了50个人守卫医院,其他人则分散到四周埋伏。天亮时分,日军果然来了。一场激烈的巷战在小镇上展开。最终,伤员们安全转移了,但严立三却在战斗中受了重伤。
1944年初,严立三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仍然坚持工作,经常带病视察灾区。直到这年秋天,他终于支撑不住,倒在了去往一个难民营的路上。
临终前,严立三召来了几个老部下,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把老百姓安顿好。"
消息传到重庆时,陈赓正在开会。听闻此讯,这位铁血将领当场落泪,说:"我们失去了一位真正的好大哥。"而在武汉,无数普通百姓自发地来到严立三的灵堂前,献上了一束束白花。
那一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已经可以预见,但严立三却没能等到那一天。他的一生,始终坚守着父亲教给他的那句话:"为官一任,造福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