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夜柠檬被“连番讨伐”,为何网友们这次却站在了另一边?

爱分享的鱼大大 2025-03-19 11:12:0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未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2025年3月15日,蜜雪冰城因湖北宜昌某门店使用隔夜柠檬切片登上热搜,但这一事件并非来自央视315晚会的曝光,而是地方媒体的“特别报道”。

尽管问题仅限于单店操作违规,且未造成实际健康损害,舆论场却掀起了一场持续数日的“讨伐”。

网友戏称:“蜜雪冰城的‘罪名’是四块钱用了真柠檬,而某些高价品牌用香精勾兑却无人问津。

为何媒体对蜜雪冰城的“微瑕”竟如此穷追猛打呢?

而对于更严重的行业安全问题,比如校园食堂、黄焖鸡、卫生巾所潜藏的隐患,却选择性地保持沉默?

这场“流量狂欢”背后暴露出来的不单是媒体责任的失衡,反而更折射出公众对行业安全那深深的焦虑以及无奈的妥协。

蜜雪冰城靠着“低价普惠”这个形象,在大众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这个“平民”遇到麻烦的时候,媒体很快就察觉到了一种“反差感”——“竟然连一直以良心著称的品牌也会犯错?”这种说法本身就有很强的传播效果,不仅容易引起争论,而且能够引发广泛的讨论热潮。

蜜雪冰城的核心受众乃是学生、小镇青年这类“沉默的大多数”,其在舆论方面的话语权相对较弱。媒体选取它当作靶点,不但能够规避触及“强势利益集团”的风险而且能够借着“批判低价”去迎合部分精英阶层的那种优越感。正如网友所言:“骂蜜雪冰城是安全的,毕竟它的消费者没那个闲工夫去写投诉信。”

真正危害更为严重的安全问题(例如工业原料被滥用、黑心作坊构建的产业链),往往与复杂的利益链条以及监管层面存在的漏洞相互关联,对其进行调查,成本高昂且风险较大。蜜雪冰城的问题相对较为简单明了且直观,很容易被包装成那种“非此即彼”的批判素材,这样不仅能够迅速获取流量,而且还能营造出“监督成效良好”的假象。

在消费降级的现实之下,蜜雪冰城那4元的柠檬水,已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网友自我调侃道:“我月薪3000,蜜雪冰城可是唯一让我感觉被尊重的品牌。”而且当高价奶茶因“刺客”标签而遭抵制之时,公众对于低价产品的瑕疵,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容忍度——其实这并非是对食品安全的漠视,而是对生存成本的一种妥协。

与其他被曝光的食安问题相较而言,蜜雪冰城的“隔夜柠檬”这一情况显得“没什么大不了”。地沟油脚踩酸菜以及预制菜泛滥等问题长久地处于未解决的状态,甚至被调侃为“平常事”。公众的宽容实际上是“在两种害处中权衡后选取较轻的那种”的一种无奈之举:“起码蜜雪冰城用了真实的水果,而非那些高科技的手段。”

当媒体把矛头对准蜜雪冰城的时候,其实是把公众的注意力从“制度性的缺陷”转移到了“个体性的错误”。网友尖锐地指出:“骂蜜雪冰城比较容易,但是谁去查一查学校食堂里的蟑螂以及预制菜公司的添加剂呢?”这样的批判看上去似乎很正义,反倒掩盖了更为迫切的民生诉求。

拒绝“双标”高价≠安全低价≠原罪。食品安全,不应因价格高低而区别对待。而且无论是4元的柠檬水,还是40元的奶茶,都需坚守同一底线。其实媒体和监管机构应摒弃“看人下菜碟”的思维建立统一的问责标准。

这场舆论风暴的荒诞之处在于,它本应成为推动行业安全进步的契机,却沦为了流量争夺的牺牲品。当媒体忙着“捏软柿子”,公众困于“低价妥协”的时候,真正的恶行却依然在阴影中滋长着。

蜜雪冰城的问题需要整改,但更需要整改的,是监管的惰性、媒体的功利,以及整个社会对行业安全的认知偏差。唯有将矛头对准系统性病灶,才能让“四块钱的安心”不再是奢侈品,而是每个消费者的基本权利。

本文部分案例及数据引自黑猫投诉平台及公开媒体报道

36氪官方账号:https://news.qq.com/rain/a/20250317A01T3800

三节课官方账号:https://news.qq.com/rain/a/20250318A05LJP00

【免责声明】

文章描述的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

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