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时代,父母正在逐渐跌下权威的神坛,甚至孩子会反过来成为家长的老师。面对人工智能产品,以往高高在上的父母反而要向伴随着人工智能长大的子女低头。在新时代下,如何寻找一种教和育的平衡?父母和孩子怎样在亲子关系中找到健康模式?让双方更亲密的交流?这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为此,未来网邀请了红黄蓝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陈婉茹,和未来网副总编辑宋广辉一起开启直播,还邀请了著名珠宝设计师刘姜霞参与直播连麦,与千万网友一起讨论科技时代下的亲子关系。
以下内容为直播录音陈婉茹老师讲话的节选整理,全文大约 2099字,阅读约需 4分钟。
干货满满,讲真,很值!
在科技为王的时代,家长该如何培养孩子对科学的热爱?如何让孩子通过实践来领悟新科技、培养创新思维? 其实,孩子的学习要从兴趣出发。 比如,家长让孩子学习认识小蚂蚁,了解它的身体结构、生活习性,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方式:照本宣科地灌输给孩子;带孩子找一个小蚂蚁生活的洞穴,让他自己观察小蚂蚁的生活状态,引导他自己发现和探索。这两种方式都能带给孩子知识,但不同的是,后者会让孩子具备不断探索的兴趣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一位具备科学家精神的孩子。 相信不用我过多解释,很多家长已然明白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重要性。而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科技往往起到一个赋能的作用。例如,在公园里发现不认识的植物,打开手机APP扫一扫植物的茎叶,可以立马获取它的所有“身份信息”。 这些都是对孩子进行科学素质培养的途径。而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有几个家长们需要关注的前提要素。 首先,在规律中寻找本质。 拿植物的生长规律来说,从一颗种子到发芽再到开花结果,最终果实落地又回归自然。这一过程是前人经过反复研究总结出来的规律。但我们除了向孩子讲述这些规律之外,引发他们的思考,为什么植物有这样的生长规律呢?为了更好地适应环境,为了物种的进化。这就是探寻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 其次,在已知中寻找未知。 已知圈越大,未知圈就更大。永远不要认为有一天我们能够通过科技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我们要让孩子能够永远保持创新精神,不断地把未知变为已知。科技是为生活服务的,所以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再次,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发现了很多以往未知的领域,甚至在不断探索中否认之前的认知。比如,试管婴儿刚刚出现的时候,被认为是一项违背自然规律的技术。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第一批试管婴儿长大后结婚再生子,人们才发觉这是人类生殖技术的一大创举。所以科学也是有阶段性和局限性的,而未来一定是不确定的。但我们的孩子要具备面对困难敢于探索的精神,积极追求幸福、勇往直前的态度却是确定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把人格培养作为儿童青少年培养的底层能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从容地面对未来不确定的事物,也可以更积极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欢迎你成为“未来测评官”,点击上图,参与未来网测评活动,畅所欲言,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护航)
前述三个方面是我所认为的培养孩子科学素养的重要前提。下面,我将聚焦科学素养本身及特质展开论述,对孩子科学素养的培养,究竟有多重要? 首先,我们来区分下数学和科学。 数学更多的是对已知领域的探索,学习数学是找寻规律、解决问题。而科学是对未知领域的探求,充满了好奇心和渴望。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是,中国的孩子在奥数方面有着独特的天赋,但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很少。数学和科学,这两个看起来在能力培养上非常相似的领域,却透露出一个十分重要的信号: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跳出已知圈去探求未知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科学与各个领域都有着密切的关联。 作为一门实践和应用型学科,科学与艺术、人文、社会等领域都有着紧密的结合,为我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我们的孩子接触到的短视频,既是科技的产物,又结合了语言、艺术、社会等领域,是一个以科技为基础跨领域的结合品。 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素养可以成为一个很好的线索,将多领域的内容整合起来传递给我们的孩子。也就是说,通过对孩子科学素养的培养,提升他们的跨领域能力整合。 再以几个科学伟人为例。电动汽车品牌特斯拉相信很多人都十分熟悉。这个汽车品牌正是以著名发明家,也是有着“电学先驱”之称的尼古拉•特斯拉的名字命名。 在19世纪,特斯拉是能够与爱迪生齐名的一位非常伟大的发明家。他本人会多种语言,且非常热爱艺术,是一个跨领域的结合体。 再比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除了酷爱物理研究以外,他本人对小提琴、运动等也十分擅长。通过上述伟人的案例我们能够清楚地看到,他们的成功不仅仅局限于科学素养的培养,而是注重通过跨领域的结合,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 说到跨领域,此处不得不提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二十四节气”。它是上古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更是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它还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它将天文、地理、气候、物候、民俗等多领域知识系统地结合在一起,服务于人类生产生活,而这恰恰是科技的最终定位。在几千年前的中国,就已经有非常朴素但又前沿的科学思想了。 再次,当代的科技发明是集体智慧的产物。 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发明需要多类人才合作研发,比如,人工智能汽车的设计、载人航天科技等。 在这种现状下,注重培养孩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至关重要。如今,很多机器人大赛都是团队参赛,考验的是集体智慧而并非个人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孩子能够更多地参与到科技小组中,找到与自己能力互补的人,体会与他人分工合作过程中的高效整合和集体成就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我们反复提到的对孩子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 只有以此为基础,我们所做的科技发明才会葆有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初衷,研发的结果才会充满人性的温度,社会的发展会有更多人性化科技的出现,造福人类社会。 关于科技时代下的亲子关系,您还有哪些看法和案例分享?欢迎在评论区互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