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出2025春季最火的社交局,约人一起“挖野菜”肯定榜上有名。
继City walk、“20分钟公园效应”、捡秋之后,今年春季年轻人又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快充”方式——挖野菜,他们喜欢将其叫做“打野”,这种来自游戏里的战术术语,让“踏青挑菜” 这种传统风俗增添了更多新鲜有趣的气息。
有数据显示,3月在小红书上“挖野菜”话题笔记量环比增长359%,目前已有82万次讨论、1.8亿浏览量,关键词“挖野菜的地方”有6万多条笔记。上海共青国家森林公园、重庆渝北环山、杭州北苕溪等原本冷门的游览地被挖掘出来,变成了热门“打野胜地”,在周末和清明假期,这些城市郊野公园里出现了一大批年轻人“打野”的身影。

“当代王宝钏重生之我在XX挖野菜”“约你去挖野菜,是上海人最深情的暗示”“打野的快乐就是不想回家”……这些热梗爆火之后,挖野菜甚至成了新一届年轻人相亲、遛娃、陪伴父母的新方式,这个集沉浸自然、健康生活和高性价比为一体的户外活动,正在这个春天掀起一股新的时髦潮流。
年轻人的“打野局”,“0氪金”的户外天花板曾几何时,年轻人还对于长辈们呼朋引伴挖野菜的行为嗤之以鼻,为了一盘春菜,耗费大半天在野地里寻寻觅觅,乐趣在哪?
而如今,终日在钢筋水泥丛林中奔忙、亟待“去班味”的他们才发现,能俯身于山野间、摘取那一缕春日清香的时光,才是释放压力、收获多巴胺的难得体验。
来自杭州桐庐的户外爱好者叶紫形容“挖野菜的快乐”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浪漫”,“在城市里待久了,突然蹲在田间地头,辨认荠菜、蒲公英和马齿苋,指尖沾上了湿润的泥土,鼻尖充满着绿草的清香,这种快乐大概是对‘自然馈赠’最直接的体验。”她在笔记里如此写道。
叶紫告诉《天下网商》,3月初她在户外骑行之余,发现了一片全是马兰头的浅滩,于是顺手采了一些,还晒出了图片,没想到一下就火了。好多网友来询问她采摘的位置,凭借小时候一些识别野菜的经验,她还建立起了挖野菜群,结识了不少新朋友。
户外社群的主理人磊磊也把之前组织休闲徒步队变成了“打野局”,和队友们研究起了《春日野菜图鉴》。“挖野菜,给春天的徒步增加了很多惊喜。”磊磊说。
“挖野菜”这项看似远古的活动,能在2025年的春季一下子迎来“基因觉醒”,其背后的原因与近年来不断升温的运动户外热潮相关。
“玩在户外”“亲近山野”被越来越多年轻人视为健康潮流的生活方式,由此带火了露营、徒步、溯溪、小物钓等一系列原本小众的户外运动,而相比大多数活动,挖野菜不需要太多的装备,备上一把铲子,外加一个塑料袋,就可以开启一场饶有趣味的“山野游戏”。

打野群里网友分享战利品
“几乎‘0成本’就能上手,还能薅到大自然的羊毛。”磊磊跟《天下网商》算了一笔账:“公园露营一般需要自带或租赁帐篷,外加门票费用,一般人均单次消费在80元左右,精致露营包括齐全的用餐、睡眠、娱乐等设备,一般人均消费单次消费在150元-200元左右,相比之下,挖野菜显然成本更低、也更加松弛。”

《天下网商》观察发现,在社交媒体上“打野”就像是一个大型寻宝游戏,话题围绕着“认识野菜、寻找打野地点、做野菜美食”等还在不断地发酵,不需要太多物质的消费,而是专注于生活体验和游玩经验的分享,就能满足这一主题之下年轻人社交扩列、情绪充电的需求。
“挖野菜神器”走热,有人月增数万流水90后小伙徐闯经营绿植园艺生意8年多,他创立的临雅天猫旗舰店是行业头部品牌之一,店里拥有两三万个SKU(最小存货单位),相当于一间线上的“大型绿植园艺主题超市”。
他观察到,今年3月1日以来,与“挖野菜”相关的便携铲、小型铲类产品开始有双位数的销售增长,购买人群基本都来自一二线城市,购买最多的年龄段在30~40岁之间,他判断,这其中有很多消费需求是来自高线城市的户外人群,包括有亲子野外采摘需求的家庭等。
“今年店铺园艺工具销售额增长了80%,特别是小铲子类的,销售旺季比去年来得更早一些。从进店关键词来看,‘挖野菜神器’这类词增长了58%,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新趋势。”徐闯告诉《天下网商》。

对于这一新趋势的洞察,最初是从天猫生意参谋中发现的,今年二三月“挖野菜”这个关键词热度排行很高。于是,徐闯的店铺特别主推了一款带塑料手柄的小型工具铲,在商品封面图特别标注了“挖野菜神器”,很快迎来了明显的销售增长,目前这一单品一个月能带来近10万元的店铺流水。
多年经营下,徐闯将店铺的主要人群分为两类:一类是年龄偏大,喜欢玩花卉绿植的中老年客群,这类客群相对稳定,构成了生意的基本盘;另一类是喜欢一些求新求鲜的年轻人群,他们更尝试一些新颖的产品,这是驱动店铺生意的增量。
“新品很重要,从我们的品类看,老品在爆火之后一两年就会慢慢没落,都是要靠新品带来行业的增长。发现新品的关键在于关注消费者需求,才能比别人更快一步,抓住新趋势下的红利。”徐闯分享道。
翻看电商平台,已有多个商家推出了“挖野菜神器”,有不少显示销量“全网10万+”,产品客单价在10元左右,但总体看来,产品差异性不大,先行动的商家更能占据优势。
“野菜”变时髦,谁吃到了流量红利?从运动户外辐射到绿植园艺,这股属于春季“野菜”的时髦潮流,还在给更多行业带来新的亮点。
首先,“挖野菜”潮流正在从观光踏青向深度游、研学游转变。据携程数据,3月以来,平台“农庄+时令采摘”关键词搜索量环比上涨50%,这个清明假期,很多旅游机构、度假村等都推出了“挖野菜”“挖春笋”“制作青团”的体验式游玩产品。
一家来自安徽茶山度假农庄的店长表示,清明假期,采摘主题游玩项目推出后,预订量已达平日的3倍,不少家庭专程到村里来带孩子体验野菜采摘,下山后可直接将新鲜食材做成一桌“山珍宴”。
《天下网商》也发现,多家户外研学机构也不同往年,推出了与“挖野菜”相关主题的亲子徒步、一日营活动,单价在一两百元不等,包括了挖野菜向导、工具提供和野菜品尝、青团制作等多种服务。有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是今年清明期间最火爆的研学团之一,30~40人的团,在节前一周就已经满员。

主题游中游客将采摘的艾蒿自制成清明团
其次,野菜也成了商超和平台的“香饽饽”,让无法真正置身山野的消费者,也能在货架上找到春天的味道。盒马方面向《天下网商》透露,今年春季野菜类商品的同店销售同比增长了35%,野菜类商品的销售额整体同比增长超过50%。
今年盒马在“春季尝鲜”的消费热趋势下,在榆树钱、枸杞芽、荠菜、地皮菜、红香椿等传统野菜的基础上,还推出了一些小众新奇的野味,比如金雀花、大理海菜花等各种“花”类蔬菜,抓住消费者希望“尝”一口春天的心理。

就像“City walk”、“禁止蕉绿”等掀起的潮流一样,年轻人为寻求自然治愈、情绪价值捧红的热门玩法,将带来一波直接的消费提升,并激活原本小众的市场。
但不同的是,“挖野菜”变成新时髦似乎代表着一种消费逻辑的转向——年轻人正在从“符号消费”转变为“为体验买单”,最能打动人心的,也许不再是精致生活在社交平台上的展示,而是那些能唤醒生活感、烙印着独特文化基因的“非标体验”。
当年轻人放下手机走向户外、俯身山野时,他们想寻找的不仅是春天的味道,也是一种治愈自我的时刻,更是一个关于如何生活的答案。
luoqian
我亲手采摘的,荠荠菜
nia
我家这边有的是,都没人挖了
夫与
一开始我还不知道打野是什么意思,进来看才知道。[捂脸哭]
50v0
一帮吃饱喝足人的游戏,去乡下农村看看
乔末i
为何出现这个现象,很值得哪些所谓的专家思考一下了,现在科技很活确实坑害了我们,所以健康食品绿色食品值得推荐
可以的鸭
我觉得会挖野菜的都是中年人了最年前也是70-80后了算哪门子的年轻人,90-00后基本没见过估计认都不认识野菜
過眼雲烟
我就想问这个圈子乱吗?[滑稽笑]
泪雨霖铃
来自大自然的馈赠,一定要心存感激才行
Aiu
如今的年轻人热衷于打野,除了对野菜本身的喜爱外,更多的,还是那颗想要远离大城市喧嚣,想要去释放长久压力的心,不知您对此是怎么看的呢?
七哥老五
装杯齐全,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没时间[捂脸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