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田间管理措施,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

温俊贤哲说三农呀 2025-03-27 13:58:42

**优化田间管理措施,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

一、提出问题

在那片广袤的田野上,本应是农作物茁壮成长、丰收在望的景象。多年来,农民们却一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病虫害的肆虐。就像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害虫和病菌总是在不经意间入侵农田,给农作物带来巨大的损害。

我曾走访过许多村庄,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在一块传统的玉米地里,由于缺乏科学的田间管理,玉米螟虫如同隐藏在暗处的恶魔。据不完全统计,这片地里每百株玉米上,玉米螟虫的数量平均达到了30 - 40头。这些螟虫蛀食玉米的茎秆和穗部,使得玉米植株生长不良,空瘪粒增多。到了收获季节,产量较正常管理水平下的玉米地减少了近30% - 40%。而且,由于病虫害的侵袭,农民们不得不大量使用农药来挽救。这不僅增加了生产成本,还对环境造成了污染。

在蔬菜种植区,情况也不容乐观。有一片露天种植的黄瓜地,霜霉病发病率极高。据调查,在发病高峰期,病叶率达到了60% - 70%。农民们为了控制病情,频繁喷洒农药。随着农药使用次数的增加,黄瓜的品质也受到了影响,口感变差,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时有发生。这不僅影响了菜农的收入,也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担忧。

传统的田间管理方式往往比较粗放,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很多农民只是凭借着多年的经验,什么时候看到虫子了,什么时候才去打药。这种被动的防治方式,就像是在敌人已经攻城略地之后才进行抵抗,效果自然不佳。而且,大量使用农药还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就像一个顽强的敌人,在不断适应我们的攻击手段,使得我们不得不使用更多、更强效的农药,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二、分析问题

1. 土壤因素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础,就像母亲的身体孕育着孩子一样。健康的土壤能够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和良好的生长环境,增强农作物的抵抗力。由于长期不合理的耕作和施肥,很多农田的土壤肥力下降,结构遭到破坏。过度使用化肥,会导致土壤板结,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数量减少。据研究,正常土壤中每克土壤含有的有益微生物数量可达数亿个,而在长期单施化肥的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数量可能会减少到原来的几分之一甚至更低。有益微生物的减少,使得土壤中的养分转化和循环受到阻碍,农作物无法充分吸收营养,生长势变弱,从而更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

2. 种植布局不合理

在很多地区,种植布局缺乏科学规划。比如,在一块地里连续多年种植同一种作物,这就为病虫害提供了稳定的寄主。以棉花种植为例,如果连续多年种植棉花,棉铃虫就会在这片土地上大量繁殖。因为棉铃虫对棉花有特殊的适应性,连续种植棉花使得棉铃虫的生存环境几乎没有改变,它们可以轻松地找到食物来源并大量繁殖后代。据调查,在连续种植棉花5年以上的地块,棉铃虫的危害程度比轮作地块要高出50% - 80%。

3. 农田生态环境单一

现代农田往往追求大规模、单一化的种植模式,这种模式破坏了农田原有的生态环境。在过去,农田里不僅有农作物,还有各种各样的杂草、昆虫和小动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杂草虽然有时候会被视为农作物的竞争对手,但有些杂草也可以为一些有益昆虫提供栖息地和食物来源。一些杂草可以吸引捕食性昆虫,这些捕食性昆虫可以捕食害虫。现在很多农田都进行了除草,使用大量的除草剂将杂草清除干净,这就使得农田生态系统变得单一。没有了杂草的保护,害虫失去了天敌的制约,数量就会大量增加。

4. 农民缺乏科学知识和技术培训

很多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缺乏科学的田间管理知识和技术培训。他们不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也不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生长阶段进行合理的管理。在果树的修剪方面,如果修剪不当,会影响果树的通风透光性,使得果树内部湿度增加,容易引发病虫害。据调查,在一些果农没有经过科学修剪培训的果园里,苹果炭疽病的发病率比经过科学修剪的果园高出20% - 30%。而且,农民对于新型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了解甚少,仍然依赖传统的农药防治方法。

三、解决问题

1. 改善土壤肥力和结构

要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施用量。有机肥就像给土壤注入了一股鲜活的力量。每亩地施用腐熟的农家肥1 - 2吨,可以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使土壤变得疏松多孔,增加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有机肥中的微生物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大量的养分,供农作物吸收。还可以采用轮作和间作的方式改善土壤肥力。比如,在玉米地里间作大豆,大豆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固氮,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氮素,为玉米提供氮肥。这种轮作和间作的方式,就像给土壤做了一次“营养补充”,让土壤重新焕发生机,从而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2. 优化种植布局

科学的种植布局是减少病虫害的重要措施。要实行轮作制度,避免连作。在蔬菜种植中,可以采用“葱 - 蒜 - 菜”的轮作模式。葱蒜类作物具有特殊的气味,能够抑制一些病虫害的发生。而且,不同蔬菜对土壤养分的需求不同,轮作可以均衡利用土壤中的养分。要进行合理的间作套种。如玉米和大豆间作,大豆的根瘤菌固氮有利于玉米生长,玉米高大的植株又可以为大豆提供一定的遮荫,这种间作模式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3. 构建多样化农田生态环境

我们要重新构建多样化的农田生态环境。适当保留一些杂草,选择一些具有生态功能的杂草进行保留。在稻田里保留一些稗草,在稻田养鱼或者养鸭的模式下,稗草可以为鱼类和鸭子提供一定的隐蔽场所和食物来源,鱼类和鸭子又可以捕食稻田里的害虫,形成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还可以在农田周围种植防护林带。防护林带就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可以降低风速,调节农田小气候,减少病虫害的传播。据研究,在有防护林带的农田里,一些害虫的迁飞距离会明显缩短,从而减少了害虫对农作物的危害。

4. 加强农民科学知识和技术培训

政府和相关农业部门要加大对农民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培训力度。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宣传资料、建立示范基地等方式,向农民传授科学的田间管理知识、病虫害防治技术和绿色防控技术。可以邀请农业专家到农村进行现场授课,讲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施肥技术、修剪技术等。建立示范基地,让农民直观地看到科学管理带来的好处。比如,建立一个绿色防控示范基地,在基地里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农药使用量,提高农产品质量。让农民看到,原来不依赖大量农药,也能种出好庄稼。

在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的道路上,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各种措施。这不僅关系到农民的收成和收入,更关系到我们的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像一场接力赛,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只有我们齐心协力,才能让田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让我们的餐桌摆满安全、健康的农产品。

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成功经验。在一些发达国家,他们广泛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像利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赤眼蜂会将卵产在玉米螟的卵内,从而抑制玉米螟的繁殖。据报道,在一些应用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地区,玉米螟的虫口密度减少了70% - 80%。我们也可以加大生物防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的农民受益于这种环保、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另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加强田间管理。比如,利用无人机进行农田巡查,可以及时发现病虫害的发生情况。无人机可以搭载高清摄像头和多光谱传感器,能够准确地监测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病虫害的分布情况。一旦发现病虫害,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治。这就像给农民配备了一双“千里眼”,让他们能够更好地管理农田。

优化田间管理措施,减少病虫害发生,降低农药使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断探索和实践,就一定能够实现这一目标,让我们的农业走向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