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詹姆斯·马拉佩总理上台后,为促进国内木材加工业的发展,宣布将禁止所有原木出口,并设定2025年为最后期限。
这一政策旨在推动伐木公司在国内进行原木加工,增强下游产业链的合作,并规定只有土地所有者公司才能获得原木出口许可证,且总原木收成的一半必须在巴新境内加工。
马拉佩政府的这一决策,意在结束长期以来以原木出口为主导的林业经济模式,转向更高价值的木材加工产品。
然而,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全球疫情对原木出口造成了一定冲击,但分析指出,这种下降更多是由于疫情而非政策本身所致。
据悉,巴新的原木出口主要基于两种类型的特许权:森林管理协议(FMA)和森林清理许可(FCA)。
FMA特许权旨在实现可持续森林管理,其有效期较长,但占原木出口总量的比例不到20%。相比之下,FCA特许权以及基于土地所有者与国家之间的木材权利购买(TRP)协议和私人交易的地方森林区域(LFA)许可,占据了更大的出口份额。
然而,随着这些特许权的逐渐到期,特别是TRP协议在现行《林业法》下无法续签,原木出口面临新的挑战。
尽管如此,在2025年原木出口禁令生效前的最后一年,即2024年,巴新对中国的原木出口量依然显著。尽管与2023年相比下降了9%,但巴新仍然是中国第三大原木供应国,仅次于新西兰和美国。这一数据表明,尽管政策调整对原木出口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巴新在中国市场的地位依然稳固。
然而,巴新能否在2025年如期实现原木出口禁令,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一方面,现有特许权的法律纠纷和木材资源的枯竭可能对政策实施造成阻碍;另一方面,国际市场需求和贸易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对巴新的林业经济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