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财团再砸50亿,收购中国百年中药企业!他们究竟是何居心

谦语谈书风 2025-04-08 14:32:17

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居然被日本人惦记上了!

2025年3月25日,日本SPC公司大手一挥砸下50亿 ,收购一家有着145年历史的中药品牌——余仁生。

难不成中医药保健行业的老字号,以后要改姓“东瀛”?

日本人到底打的什么算盘?余仁生为何选择将控股权拱手让人?

日本人的阴谋

早在2022年,日本的几家企业就盯上了传统的中医药品牌。经过一番市场考察之后,他们把目标锁定在了有着124年历史的“余仁生”。

要知道,这个牌子从1879年创办到现在,在国际上已经有了足够大的影响力。

如果日本方面想要推出汉化品牌的话,“余仁生”本身的影响力,就能够给他们带来十分可观的利润。

所以,三井物产和乐敦制药两家日本制药产业的巨头公司,共同出资,成立了一家名为SPC的新公司。

整整谋划了2年,便向余仁生抛出了橄榄枝。

spc公司愿意出资8亿新元,也就是近46.4亿港元的巨额报价,收购余仁生国际的86%股权。

因为余仁生国际是家族传承企业,双方谈判时,日本方面承诺,可以保留余氏家族10%的控股权利,而且部分高层职位将继续由家族成员担任。

在交易金额方面,他们也主动退让,表示最大限度可以将收购资金提升至50亿港元。

日本方面也真是铁了心要拿下这块肥肉了。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掌握了实际控股权,他们再想反悔也来不及了。

可能余仁生家族的人根本就没有想过,他们居然会这样落井下石。

收购完成之后,三井方面就公开对外表示,计划全面收购余氏家族成员手中剩余的股份。

而余氏家族如果想要继续插手公司内部管理的话,可以重新出资给余仁生国际目前实际控股spc公司。

刚吃饱就开始赶厨子了,日本方面还是真是沉不住气。

余氏家族虽然后悔,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也是无力回天了。

传承了百年的良心企业,就被日本人通过这样无耻下流的手段给骗了过去。

余广当初创办“仁生”药店的时候,也没想到会是这样一个结果吧。

“余仁生”的诞生与困境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一个叫余广的佛山医师,来到马来西亚谋生。

当时,从中国到马来西亚讨生活的工人有很多。很快,余广就发现,他们当中的不少人都饱受鸦片的折磨。

不忍心看着同胞们不人不鬼的苟活,余广便在小镇上开了一家药材铺。又因为他信仰“仁泽众生”,便起名“仁生药铺”。

开业之后,余广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独家秘方,店铺的生意十分火爆。

制作流程和商业规模逐年扩大,等到他儿子余东旋接手的时候,余仁生药材铺已经在马来西亚发展成了国民品牌。

门店不仅扩张到了新加坡,甚至在香港地区和中国内地都有多家分店。

到了1928年,余仁生国际荣归故里,将公司总部迁到了中国香港。

历代人的不懈努力,一个小小的药材铺才变成了现在营业额高达1亿5千万的商业帝国。

三百多家门市,二十多间中医诊所,余仁生品牌还在海外开设了很多线上直营店,集团的整体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和完善了。

余仁生品牌旗下的“金牌白凤丸”和“灵芝加破壁孢子粉”, 更是深受消费者们喜爱。

特别是最近几年,中医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就连美国都是随处可见的中医诊所,据统计,光是美国市场,中医药馆的年度营业额就远超300亿美元。

这样看来,打通美国市场后,余仁生的品牌收益会直线上升啊,怎么就走到了要整体出售的绝路了呢?

其实,这就是余仁生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

中医药的海外需求高,但中医药的出口过程难,特别是对中国企业。

欧盟方面不仅要求严格,审查流程也十分繁琐。

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短期之内,余仁生根本没办法大规模进入国外市场。

此外,余仁生虽然是依靠家族传承发展起来的,但这也是它最大的弊端。

传统的家庭管理模式,如果不随着品牌的扩大积极吸收高端人才的话,很容易走上分崩离析的境地。

毕竟亲兄弟还明算账呢。经济纠纷多了,人情味也就淡了。

日本企业也是看准了余仁生现在面临的困境,趁虚而入。

打着收购的名义,其实是想温水煮青蛙,意图在不知不觉中在中医药行业里扎根立足。

“穿上和服的中药”

这么多年的积累,余仁生国际不仅掌握着大量中医药方,还有很成熟的药材供应渠道,日本方面当然也是看中了这点。

这样下三滥的手段,日本方面也不是第一次干了。

早在2019年,日本的久光制药就以6.5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北京同仁堂旗下的部分业务。

还有日本的津村制药,以12亿的价格买下了天津盛实百草,这次的收购直接让他们获得了一条十分成熟的药材供应链。

两年之后,又以超低的价格强行收购了陕西的紫光辰济药业。

她的前身可是大名鼎鼎的“达兴堂”啊。最后还是国家出手,才勉强拿回了点股权。

但企业的核心秘方却已经被日本人偷走了,直接导致紫光辰济的品牌价值大大缩水,再也回不到往日辉煌的局面了。

日本药企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将属于中药的海外市场,套上了和服的外衣。

一旦他们拿到企业的实际控股权,他们就会直接偷走企业核心的配方和原材料,加上一个汉方的标签,然后宣传成为自己的品牌。

实际上,他们超过90%的药材原料都依赖于中国进口,怎么有脸说是独家品牌的。

居然张仲景的《伤寒论》他们都不放过,还舔着脸注册了两百多个专利。难道这就是小国孕育的小人吗?

张仲景活着的时候都还没有日本呢?怎么就轮得到他们去注册版权了。

如果一直放任这样下去,没过多久,中医药就没有中国人的立足之地了。

结语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化瑰宝,我们一定要保护好这项技术。也希望国内企业能够重视中医药市场,看到它背后的巨大潜力。而且中医药的价值,也远超我们想象,希望新一代的年轻人更够接受并发扬下去。

【参考文献】

1.界面新闻-2024.04.04-《日本财团将收购新加坡中药公司余仁生国际》

2.北晚在线-2025.03.19-《日本百年汉方药企业的中医药国际化启示》

3.环球时报-2023.05.07-《警惕!日本巨头密集收购中国中药企业》

4.药智网-2023.05.18-《日企密集收购我国中药企业,有何启示?》

0 阅读:3
谦语谈书风

谦语谈书风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