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5年:一家茶餐厅里的香港故事
站在"喜欢你"茶餐厅门前,梁欢不禁陷入回忆。从1997年到现在,这间小店见证了香港回归25周年的沧桑巨变。
不过说真的,作为一部被贴上"港版《人世间》"标签的献礼剧,《狮子山下的故事》好像差了点什么。
开播前,我是满怀期待的。毕竟作为一个从小看港剧长大的中年人,听说有这么一部描写香港小市民生活的剧,当然想一睹为快。
可第一集看下来,说实话,有点失望。那些演员的老态和磨皮,浮夸的表演风格,再加上那个让人出戏的普通话配音,差点就劝退我了。
还好后来发现腾讯视频上有粤语版,这才找回了一点港剧的感觉。可即便如此,跟《人世间》比起来,这部剧还是差了不少火候。
你看,剧里提到了多少大事件啊:香港回归、亚洲金融风暴、申奥成功、非典疫情、全球金融海啸。。。可这些事件在剧中更像是一个个路标,点到即止,没有真正融入人物的生命历程中。
梁欢的角色就是个典型例子。胡杏儿演的这个大陆来的打工妹,从开始到结束,就是一个永远咋咋呼呼的形象。说话声音洪亮,动不动就拍桌子瞪眼睛,连发型都二十年不变。
更别说那些细节了。《人世间》里,周秉昆家里的一顿饭、一次争吵,都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可《狮子山下的故事》呢?三十集的篇幅,好像都在赶场似的,匆匆掠过每个场景。
当然,这部剧也有打动人的地方。那浓浓的港味市井气息,久违的黎明演唱的片头曲《无惧竞赛》,还有那些充满年代感的场景,都让人忍不住想继续看下去。
可这些怀旧情怀,终究抵不过剧情和表演上的短板。
这不禁让人想问:同样是写小人物的生活,为什么《狮子山下的故事》就少了那么多真实感?或许,这就是艺术创作最难的地方 - 要在主旋律中保持生活的质感,在宏大叙事中不失人情味。
你们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三兄弟与一个大陆妹:人设立得太完美反而不真实
说起"喜欢你"茶餐厅的故事,就不得不提那三个互帮互助的异姓兄弟:李高山、罗一同和劳金。编剧给他们设定了一个温情脉脉的关系,本来挺好,但写得太过理想化了,反而显得不真实。
特别是谭耀文饰演的李高山,这个角色简直就是道德标杆啊!善良、乐观、重情义、有爱心,你能想到的所有美好品质都往他身上堆。
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他的离场方式。被一个小混混误伤就算了,为了不让那孩子受惩罚,居然自己把胸前的刀拔出来扔进下水道?还没来得及去医院就这么走了?这剧情安排也太刻意了吧!你说写他生病,或者真的见义勇为也好啊,至少比这个"圣母"式的设定要合理得多。
再看梁欢这个角色。作为从大陆来港的新移民,本该是个很有故事的角色。可惜胡杏儿的演绎,完全看不出内地姑娘初到香港时的那种生疏感。
甚至连那个暗恋她多年,一直在背后默默帮助她的大富贵,她的反应都是那么平淡,好像压根没什么情感波动似的。
倒是那个又爱计较又怕吃亏的老头甄建华,反而成了全剧最真实的角色。香港要回归了,他怕生意做不下去,赶紧跑去英国避险。
结果在国外过不惯,又灰溜溜地跑回来了。这种又市侩又可爱的小市民形象,才是真实的香港街坊。
说到演技,连在《山海情》和《开端》里表现出色的黄觉,到了这部剧里也只能中规中矩。这就不得不说是剧本的问题了。
没有好的剧本支撑,再好的演员也很难发挥出色。
你看《人世间》里的那些人物,有缺点有优点,有坚强也有软弱,那才是活生生的人啊!可《狮子山下的故事》里的角色,除了甄建华,其他人都像是被贴了标签的完美样板,谁见了都得说一句"真是好人"。
这样的角色设定,观众怎么能产生共鸣呢?再加上浮夸的表演风格,难怪这部剧的受众主要是冲着情怀来的中年观众,年轻人对这种过于完美的人设估计提不起兴趣。
毕竟,观众要的是能引起共鸣的市井故事,而不是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完人。你们说是不是?
转折点:情节推进太快,错失深度刻画机会
说起李高山的离世,这绝对是整部剧最重要的转折点。但说实话,这段剧情处理得真的太草率了。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个让观众感受人性温暖和市井情深的好机会,结果愣是被编剧写成了一个"为表现大爱牺牲自我"的老套桥段。
更让人遗憾的是李高山走后的剧情。你们想想,一个从大陆来的姑娘,在异乡失去了丈夫,独自带着"喜欢你"茶餐厅继续奋斗,这得是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啊!可惜剧中对这段经历的描写,简直就是用"快进"键给略过去了。
梁欢是怎么一步步在香港站稳脚跟的?罗一同和劳金又是如何帮她渡过难关的?这些本该细致刻画的情节,几乎都是一笔带过。
就连甄茜美他爹甄建华对梁欢接手茶餐厅的阻挠,还有大富贵在背后默默的帮助,都显得特别仓促。
对比《人世间》里周秉昆的故事线,差距就更明显了。记得周秉昆每一次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挣扎和成长,都写得特别细腻。
他对亲情、友情、爱情的选择,那种内心的矛盾和纠结,都让观众看得揪心。
可《狮子山下的故事》呢?镜头一转,就直接跳到了十几年后香港回归前夕。前面那些年梁欢是怎么熬过来的,编剧好像完全不关心似的。
你说这是不是太可惜了?明明有这么好的戏剧转折点,明明可以写出一个令人动容的奋斗故事,结果就这么草草收场了。
难怪观众看完《人世间》会感动得稀里哗啦,而看这部剧最多就是说句"还不错"。
一部好的电视剧,不光是要讲好故事,更要让观众在剧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新旧交替:年代群像缺乏灵魂
时间线转到下一代的故事,说实话,这部分更让人失望。梁欢、罗一同和劳金的儿女们都长大成人了,编剧给他们安排了些什么故事呢?不就是那些老掉牙的都市爱情戏码吗?暗恋、单恋、三角恋,这些情节放在香港街头随便一部偶像剧里都能找到。
更要命的是,三十集的篇幅里塞了这么多人物,结果愣是没有一个让人记忆深刻的。你看《人世间》,就周家三兄妹的故事,都能让观众看得如此入迷,每个人物都有自己鲜明的性格特点。
可《狮子山下的故事》里的年轻人,说句不好听的,换个演员演都没人能看出来。
倒是老一辈对香港回归的反应,写得还算有意思。尤其是甄建华,从一开始担心回归会影响生意,急着往英国跑,到后来在异国他乡受尽白眼,最后又默默回港的心路历程,倒是写出了那个特殊年代里小市民的真实心态。
只可惜,这样有深度的故事线太少了。编剧好像生怕漏掉什么似的,恨不得把香港这些年发生的大事都塞进去:香港回归、亚洲金融风暴、申奥成功、非典疫情、全球金融海啸。。。可这些事件在剧中更像是在完成任务清单,根本没有融入人物的命运中。
你们说,一部好的年代剧,重要的是堆砌历史事件吗?不是吧!重要的是要让观众透过这些事件,看到小人物们的悲欢离合,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
可《狮子山下的故事》给人的感觉就是在走马观花,像是在翻一本历史照片集,却找不到照片背后的故事。
最后这部剧变成了什么样?一堆相互之间没什么关联的片段,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凑在一起。
看来,不是故事讲得多就好,而是要讲得深、讲得透。
现实与艺术的落差:为什么这部戏火不起来
说到底,《狮子山下的故事》最大的问题就是太过完美了。作为一部献礼香港回归25周年的主旋律剧,我理解创作团队想展现香港小市民自强不息、守望相助的精神。
就拿演员的表演来说吧,不管是普通话版还是粤语版,都给人一种不真实感。胡杏儿演的梁欢,从头到尾就是个大大咧咧、咋咋呼呼的形象,连句"我是广东佛山梁欢"都能重复二十多年不带变的。
再看那些配角,除了甄建华这个老顽固有点人味儿,其他人物简直就像是从模板里刻出来的:没有私心,没有利益冲突,整天就知道你好我好大家好。
难怪主要观众都是像我这样怀着情怀来的中年人。年轻观众哪会买账?他们要的是有血有肉的故事,是能引起共鸣的人物,而不是这种虚虚飘飘的完美形象。
说实话,作为一个从小看港剧长大的观众,我追这部剧完全是冲着那份怀旧感来的。那熟悉的茶餐厅场景,那久违的黎明主题曲,还有街坊邻里间的烟火气,这些才是打动我的地方。
可惜啊,30集的篇幅,硬是没写出一个让人记住的角色,没拍出一段令人动容的故事。对比《人世间》里那些刻骨铭心的生活细节,《狮子山下的故事》就像是一道略显寡淡的例汤,喝完就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