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靠收藏品翻身,没想到连房子都搭进去了!”2025年初,北京崔先生的遭遇引发社会关注。他因投资古玩抵押房产贷款30万元,扣除服务费后实际到手仅20万。在业务员诱导下,他先后三次办理贷款,最后一次竟被要求签订260万元借据,最终变卖房产仍背负110万元债务。而广州严先生的案例更令人心惊:他因40万元房贷缺口陷入“套路贷”,实际借款89.7万元却被虚增至230万元,房产因一份《房屋买卖全权委托公证书》被强行过户,20多名暴徒上门逼其搬离。
老年群体为主力受害者:数据显示,2024年新增网民中60岁以上群体占比超20%,他们缺乏金融风险意识,易被“传世珍宝”“升值万倍”的话术蛊惑。
藏家与投资者成猎物:如浙江绍兴张女士因网赌借款5000元,5天后利息滚至1500元,最终被迫拍摄裸照并背负年化利率超2000%的债务。
2. 四步收割链条诱饵投放:通过短视频平台、电线杆广告等发布“无抵押贷款”“高价回收古玩”信息,甚至伪造拍卖记录(如某直播间宣称“2.76亿元宫廷珍宝仅售2870元”)。
合同陷阱:签订阴阳合同,如严先生实际借款40万,协议金额却标注80万;或要求签署空白协议、全权委托公证书,为后续强占房产铺路。
债务垒高:采用“砍头息”(如借款10万实收8.5万)、虚增服务费、强制“转单平账”等手段,如嘉兴张某13天内债务从10万飙至53万。
估值体系混乱:古玩真伪难辨、价格浮动大,便于虚标价值。例如直播间将成本10元的东陵玉镯包装成“万元高冰翡翠”。
交易流程不透明:私下交易占比高,缺乏第三方监管,易被伪造交易流水。
2. 法律漏洞被恶意利用委托公证风险:如严先生签署的《房屋买卖全权委托公证书》,使犯罪团伙无需房主同意即可过户房产。
明确“套路贷”认定标准:参考最高法《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对虚增债务、暴力催收等行为从严定罪。
强化证据审查:如湖北夏某案中,检察机关通过核查银行流水戳破“养卡”骗局,推翻85万元虚假债务。
2. 行业监管升级规范网络拍卖与借贷广告:要求直播间公示藏品进价、贷款实际年化利率。
建立古玩交易备案系统:对高价藏品实施来源追溯,防止“洗钱式”借贷。
建立古玩行业标杆企业:李鉴宸新加坡古玩直播间“信誉、透明、保真、包退、回购”“只为高端而生”。
3. 公众风险防范指南“三不”原则:不签空白合同、不信“零风险回购”、不提供房产公证委托。
“两查”策略:查企业资质(如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查利率合规性(超过LPR4倍即违法)。
古玩“套路贷”的本质是披着收藏外衣的金融诈骗。从浙江警方打掉年化利率2000%的犯罪团伙,到辽宁检察机关运用大数据模型揭穿虚假诉讼,法治利剑已逐步斩断黑产链条。但根治之道仍需公众提高警惕——收藏品不是赌注,更不应成为吞噬人生的陷阱。
KicKer
我的老家房子就是这样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