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雕|为什么说石雕佛像在人类文明发展史有重要地位

惠安闽兴福石雕 2018-12-29 17:49:10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华文化融合,与儒、道共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像,广义上含佛、菩萨、罗汉、明王、诸天等雕刻神像。其像虽有雕塑像、画像(绘像)二种,然仅雕塑像称佛像,画像则称图像。佛教最重要就是佛像,信众对佛像进行礼拜,而非对着画像。佛像是佛教的有形载体,是佛教精神和智慧传达的可视过程,也是弘扬佛学佛法的造型艺术,旨在让人们面对佛像时心生欢喜,从而渴望亲近,并经由此产生进一步接触佛学,认识并了解佛陀为代表的佛学的智慧。是一个受想行识的过程,经由眼之所见,有所感,有所悟,有所识,也是眼见、认识、接受、思考、思想、行动、意识、意念等相关关系的形成过程。

石之所以能够与佛结缘,原因有二:

其一,石雕具有深厚的文化承载力,包括佛教在内的很多优秀精神文明成果都是石雕创作不可或缺的题材内容。石雕作为一种有形的物质文化,于中华文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石雕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想象力鲜明地印刻其上。佛教题材中的造型艺术为石雕的文化承载力注入了深刻的人文内涵。

其二,石之美者,为玉。玉是美好的化身和完美的物质特征。在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石天生具有宗教意义。考古发掘表明,中国发现石材和使用玉器有着上万年的历史。中国人把石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用作人神心灵沟通的媒介物,“通灵宝石”

能够帮助人类对生活的美好愿望顺利达成,石具有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佛学教义提倡真善美,尤其是大乘佛教义理深刻,劝人向善,普度众生。因此,石能与佛教结缘,是一种必然结果。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两种重要组成部分的联系已经渗透进中华文明的各个方面。只要我们从文化现象来直观感受,就可以看出佛教文化与石文化的相互渗透,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佛教艺术题材都极大地丰富了石雕的表现内容,例如,唐代石雕佛像中的飞天是佛教中的人物,开拓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同时,中国历朝的佛教题材石材雕刻各有特色,但都在以美的形式展示出佛家普度众生的宗教情怀。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感于大限,便设床“入寂灭乐,于双树间北首而卧”。看到弟子悲戚不止,佛祖“右胁卧狮子床”呈吉祥卧来安慰大家。在临终时,佛祖对诸弟子作最后的教诫,授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以及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的八圣道,而后平静地入灭。这情景便是后来流传人间的卧佛形象。据说,佛祖舍寿前,平静安详,月明风息,鸟兽不语,形躯无常而法身永恒不灭。

自然与天工巧妙结合,方能成就富有灵气的精品佳作。千姿百态的浆石籽玉材质无不令人有感于造化的神奇,这些大自然赐予的美玉需要用心对待,在琢玉人手中发挥最大的艺术价值。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