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上海等长三角发达地区对皖北的结对帮扶已实施数年,但从实际经济数据来看,皖北地区的经济增长尚未显著突破。

皖北地区长期以来是长三角的“短板”,其人均GDP仅为长三角平均水平的40%左右,且产业结构以传统工业和农业为主,转型压力巨大。例如,2023年宿州GDP为2291.5亿元,而江苏经济末位的连云港GDP达4363.61亿元,两者相差近一倍。这种差距难以通过短期帮扶迅速弥合。

帮扶的核心措施是共建产业园区和承接产业转移,但多数项目仍在建设或初步运营阶段。杭州宿州产业园区于2023年完成产业规划编制,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但大规模产业集聚效应尚未显现。闵行·淮南科创产业园2023年挂牌,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制造,但项目落地和产能释放需要时间。

2024年前11月,沪苏浙在皖投资亿元以上项目实际到位资金虽同比增长9.1%,但投资转化为经济增速需要更长的周期。皖北部分城市存在传统产业衰退、新兴产业尚未成规模的问题。例蚌埠因传统工业下滑和房地产投资萎缩,2021年成为长三角唯一GDP负增长的城市,其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5.1%。尽管帮扶政策推动产业承接,但皖北市场化程度较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依赖外部输血而非自我造血。

帮扶侧重长期效应结对帮扶不仅关注经济指标,更注重理念传递、干部交流、民生共享等软性合作。例如,淮南选派干部赴上海闵行学习,推动治理能力提升,但此类效益难以直接反映在短期GDP数据中。区域协同需深化虽然交通互联加速(如徐淮阜高速、淮宿蚌城际铁路建设),但跨区域产业链协同仍待加强。例如,淮北承接的铝压延、电池项目虽已落地,但配套产业链尚未完善。民生共享成效显著但经济拉动有限**: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合作(如异地医保结算、学校共建)提升了居民生活质量,但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较小。

加速产业园区成熟推动“飞地经济”和“园中园”模式,如杭州宿州产业园、徐州—淮北产业合作园区需加快项目投产,形成规模效应。强化内生动力通过技术转移(如上海交大与淮北合作陶铝新材料项目)和人才培育,提升本地创新能力。深化市场化机制减少行政干预,鼓励企业按市场规律选择投资方向,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