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断亲潮”现象越来越频繁?

赋鲸创作营 2025-02-14 10:16:12

许多人感叹:“亲情的断裂现象愈发普遍。”

这究竟是人际关系的持续恶化,还是人们逐渐变得明智?

特别是在传统节日,那种热闹非凡的聚会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如同走过场的拜年仪式。

实际上,早在战国时期,哲学家庄子便已深入探讨了人情世故,并通过寓言故事阐明了亲情疏远的根源。

01即便你富有权势,亲戚来访时,他们仍可能对你心存戒备,担心你来争夺利益

庄子有一位挚友,名叫惠子。他们不仅是朋友,还是同乡,都来自宋国的商丘。

惠子迁至魏国,取得了诸多成就,并被提拔为相国。

庄子得知惠子连连获得好运,便前往魏国拜访惠子。

然而,庄子一到魏国,便遭遇追捕,不得不四处躲藏。

历经艰难终于见到惠子,却发现惠子神情不悦,似乎并不欢迎他。

原来,惠子担心才华横溢、声名远扬的庄子,若被魏国重用,可能会取代他的相国之位。

庄子却说:“在我看来,相国之位犹如一只死老鼠。”

惠子面露尴尬,不知如何作答。

在现代社会,不少有钱有势之人内心深处也抱有类似想法:尽量避免与低阶层亲戚交往,以免他们觊觎利益,带来麻烦。

即便是提供一份工作,或给予合作机会,他们也担心他人会借此机会壮大自己。

在亲戚交往中,嘲笑贫穷者、惧怕成功者的心理尤为明显。

大家心照不宣,贫穷的亲戚与富有的亲戚交往,往往带有一定的攀附意味。

我们常常见到,一些人在过年时,不先去拜访姑姑、伯伯这样的直系亲属,而是直接前往表哥、表妹的家中。其原因在于,姑姑、伯伯是农民;而表哥在某地担任官职,表妹在某地经营公司,他们提供帮助的可能性更大。

从另一个角度看,表哥、表妹在与亲戚交往时,也变得不太愿意。他们明白“螃蟹定律”——即众多亲戚的依附,会让他们动弹不得。

如果表妹的公司里来了一群亲戚担任管理职位,她可能会被架空,无法安排任何事务。

出于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富人减少与亲戚的往来,已成为一种常态。贫穷的亲戚被拒之门外,也就不足为奇了。

02向亲戚开口借钱,你可能会发现,那些平时与你共度佳节、互赠礼物的亲戚,并不会伸出援手

庄子一生未曾担任高官,收入微薄。

有一段时期,他的家中陷入了困境,庄子便向监河侯求助,希望能借到一些粮食。

监河侯回应道:“我确实愿意帮助你。但你得稍等片刻,等我收完租税,那时我会给你几百金。”

庄子听后感到十分沮丧,他回应说:“一条快要干涸的鱼,只希望得到一点水。而你却要到大河去取水,等你回来,恐怕只能在干鱼店找到它了。”

的确,远水救不了近火,这个道理谁都明白。但监河侯却似乎故意忽视了这一点。

许多人喜欢在亲戚间聚会,共进晚餐;在亲戚生日、婚礼或乔迁之喜时,送上红包表示祝福。

亲戚们也会说:“遇到困难就来找我。”

但当你真的遇到难题,向他们求助时,他们的态度立刻变得截然不同。

亲戚们会用“我也正为钱发愁,我得问问周围的人,改天再联系你”等话语来搪塞你。

亲戚们委婉的拒绝,让你误以为借钱还有希望,然而事实往往证明,所谓的“改天联系”,最终还是会被拒绝。

既然亲戚间的关系只是维持着表面的热情,还占用了大家的时间和礼金,却在你需要帮助时不愿伸出援手,这样的关系又有何意义?

人们变得越来越现实,那些不愿意借钱的关系,似乎都应被舍弃。

我们维系关系的初衷,本质上是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得到对方的帮助。如果结果并非如此,那么不如及时止损,即断绝关系。

你也选择止损,我也选择止损,亲戚间的联系自然会逐渐疏远,那些表面的温情也不复存在。过年时的应酬变得多余,一些亲戚群在节日里也变得寂静无声。

03习惯了简单的生活,人们开始反感复杂的礼仪,只希望真诚地做自己

庄子曾描述过一个渔父,他一年四季自由自在地打鱼。

孔子某日偶遇这位渔父,两人交谈甚欢。

孔子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为何自己被困于陈蔡之间,且未能得到诸侯的重用。

渔父回答说:“你既无君侯的权势,又非大臣的官职,却擅自制定礼乐,评判人际关系,试图教化百姓,这难道不是多此一举吗?”

你总是要求人们遵循各种礼仪,试图修正人际关系,教化民众,这难道不是多管闲事吗?

原来,许多人反感繁复的礼仪,更倾向于随性而为。尤其是年轻人。

你去拜访亲戚,不能空手而至,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也不能要求午餐的菜式。你感到非常拘束。

你还得入乡随俗,随大家做一些奇特的动作,尝试一些怪异的食物。这让你感到不适。

例如,一个不吃肥肉的人,到了某个亲戚家,却不得不吃。因为在那个地方,用肥肉招待客人被视为最高礼遇。

如果你稍有礼数不周,许多亲戚会指责你,让你感到无地自容。

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家与三舅舅家较近,所以我首先拜访了三舅舅家。结果,大舅舅因此不悦,因为“长幼有序”。

后来,我们搬到了城里,索性谁家都不去,以避免闲言碎语。

平日里,大家在单位受到规则的约束,已经感到不自在。好不容易放假,却又被亲戚的礼仪所束缚,无法真正放松。这确实令人难受。

做一个随心所欲的自己,只要不违反法律和道德底线,这已经成为许多人的共识。

写在最后:

听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中国文人的外表或许是儒家,但他们的内心深处永远是庄子。”

的确,许多斯文举止是通过教化培养出来的,但这并不完全符合人的天性。

随着个体差异的日益凸显和人际关系的日益明确,传统的亲戚关系似乎变得越来越没必要。

如果能有几个亲戚,既能给予帮助,又能自在相处,那自然是令人满足的;

若是一个这样的亲戚都没有,也无妨,一切顺其自然。

当然,对于那些喜欢走亲访友的人来说,应当让他们自由行动,你无需干涉,也不应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

你们认同吗?

0 阅读:136
赋鲸创作营

赋鲸创作营

一起录课、读书、写书、出书,陪你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