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东亚与欧洲的地缘环境迥然不同。自秦始皇统一华夏以来中原王朝长期以东亚世界的宗主身份存在。周边民族与国家围绕中原王朝为核心形成了东亚宗藩朝贡体系和汉字文化圈。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自从罗马帝国分崩离析以来政治版图始终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如果说古代东亚的地缘格局是中原王朝长期一家独大,那么古代欧洲的地缘格局则是列国均势分庭抗礼。
不过有一段特殊时期东亚地缘政治版图也曾出现过类似欧洲那种列国分庭抗礼的均势格局。公元907年赫赫一时的大唐帝国灭亡之后整个葱岭以东的东亚地区再无一个能主导整个华夷秩序的强大政权。经过五代十国的纷纷扰扰之后几个相对较为强大的政体崛起于东亚大地。首先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契丹人建立的辽。就在大唐帝国灭亡的那一年契丹迭剌部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八部即可汗位。
契丹源出鲜卑。唐朝曾在契丹诸部设松漠都督府。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诸部后于公元916年称帝。耶律阿保机定国号我“契丹”。公元947年其子耶律德光改国号为“大辽”。辽人东征西讨建立起一个幅员万里的大国。公元926年耶律阿保机灭渤海国。公元938年耶律德光自后晋石敬瑭手中得到燕云十六州。辽朝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这一区域在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图上大致相当于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滨海地区等地。当时从中亚直到西欧的各国甚至一度以为辽国已入主中原,于是“契丹”成为从中亚到西欧的各国对东方那片土地的称呼。时至今日在俄语和阿拉伯语中仍将”中国“一词念作契丹。辽国除了武功卓绝之外还创造了契丹文字、确立了对契丹等游牧民族同汉族以及汉化程度较深的渤海人分而治之的南北面官制度。
当辽国在北方取得一系列文治武功成就之时南方的中原地区正在经历五代十国的纷扰。黄河流域先后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长江流域则涌现出前蜀、后蜀、楚、荆南、吴、南唐、吴越、闽、南汉等割据政权。公元960年后周禁军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在之后的十几年间赵匡胤及继任的宋太宗赵光义陆续平定南方割据政权,但赵光义在公元979年北伐辽国的高梁河之战中遭遇惨败。
宋朝从此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宋朝北伐失败后辽国开始南下。宋朝由于实行重文轻武、强干弱枝的既定国策导致在军事上长期被辽国压制。辽国的军事能力明显强于宋朝,但宋朝在人口、资源、经济、科技方面占据优势。双方在经过长期的战争后形成了一种均势格局:辽无力南下灭宋,宋也无力收复燕云。1005年宋、辽双方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宋以向辽输送岁币换来了和平。
宋朝不仅无法效法汉唐开拓漠北、西域等地,而且连秦始皇混一华夏以来中原汉地的传统固有疆域也无法维持。除了被辽国占据的燕云十六州之外西北的定难军节度使也正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割据政权。公元881年党项族拓跋思恭率军参与镇压黄巢起义。李唐王朝因此封拓跋思恭为夏州节度使并赐姓“李”。此后夏州的军队又被称为“定难军”。整个五代时期夏州李氏处于一种事实上的半独立状态。
宋朝建立后夏州对宋朝时降时叛。公元1038年李元昊公然称帝建国号为“大夏”。李元昊所建立的大夏政权位于西北,因此中国后世史籍中称其为西夏。李元昊称帝后相继取得对宋、辽两国的军事胜利。西夏全盛时期的疆域覆盖如今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以及陕西北部地区。西夏疆域、人口远不及宋、辽两国,但却长期存有与宋、辽一争长短之雄心。西夏的铁鹞子是当时天下闻名的精锐骑兵。
小国西夏凭借强悍的战力与宋、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在西夏的西面是两个曾与唐王朝有过太多恩怨纠葛的回鹘和吐蕃。统一的回鹘汗国已于公元840年被北方新兴的黠戛斯人击败。回鹘人从此离开漠北草原向南、向西迁徙,而他们原来所生活的漠北草原逐渐被蒙古语诸族占据。西迁的回鹘人先是到了河西走廊一带安家。这一部分回鹘人在历史上被称为河西回鹘、黄头回纥,另一部分回鹘人则分批到达了如今的新疆地区。
迁居西域的回鹘人中有一支迁徙到葱岭以西与当地的葛逻禄人互相融合形成了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极盛时期据有东起库车,东南起罗布泊,西至咸海、花剌子模,南临阿姆河,北至巴尔喀什湖、七河流域的广大区域。这一区域在今天的地图上包括新疆中西部地区以及邻近的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南部。这大体上相当于唐朝的安西和北庭两都护府所辖大部地区。
喀喇汗王朝曾朝贡于宋。喀喇汗王朝的可汗自称“桃花石汗”或“东方与秦之主”。在喀喇汗王朝人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大词典》中解释为秦是由桃花石(宋朝)、契丹(辽朝)和喀喇汗国组成。这也就是说在当时的喀喇汗王朝看来:他们就是中国人,中国是由当时的宋、辽和喀喇汗王朝三者共同组成的。喀喇汗王朝统治时期回鹘人开始与生活在南疆绿洲的西域土著居民日渐融合形成了后来的维吾尔族。
唐朝时的吐蕃一度非常强大。全盛时期的吐蕃占据着整个青藏高原以及河西走廊、西域乃至如今印度、巴基斯坦部分地区。不过与唐朝长年累月的战争削弱了吐蕃的国力。安史之乱后唐朝联合回鹘、南诏、大食共同对抗吐蕃,而这一时期吐蕃内部又开始频繁爆发奴隶起义以及苯教与佛教的冲突。唐后期的李晟、韦皋、史敬奉等名将曾多次重创吐蕃。公元842年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遇刺身亡。
统一的吐蕃政权在随后的内战中分崩离析。在公元907年唐帝国灭亡前统一的吐蕃王国其实已不复存在,等到宋、辽、夏等政权并立时所谓“吐蕃”其实是对青藏高原一大堆割据政权的统称。早已四分五裂的吐蕃已不可能再对宋、辽等国构成威胁。在吐蕃的南面是由唐代的南诏政权演变而来的大理政权。如今云南洱海地区大约在隋末唐初形成了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六个小国。
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蒙舍诏首领皮逻阁在唐朝支持下统一了其它五诏。由于蒙舍诏位于六诏最南边,所以皮逻阁开创的政权被称为南诏。公元902年南诏国权臣郑买嗣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公元926年大长和国末帝被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所杀。杨干贞先是立赵善政为傀儡皇帝、改国号为大天兴,接着又废赵善政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大义宁。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起兵攻灭大义宁。
熟悉《天龙八部》的人对段思平应当不会陌生。他是大理段氏六脉神剑的创始人、段誉的先祖。段思平灭大义宁后改国号为大理。段思平在位期间使大理社会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他引进了中原地区先进的铁制农具和农耕技术,也引入了中原王朝的行政官制。这一切推动了云南地区的云南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大理国政权维持达22世300余年。大理全盛时期疆域覆盖今中国云南、贵州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
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古代东亚宗藩朝贡体系和汉字文化圈除了周边少数民族之外还包括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藩属国。唐代时期新罗王国统一了朝鲜半岛并与唐朝确立了宗藩关系。公元9世纪末以来朝鲜半岛在内乱中逐渐分裂成为新罗、后百济、泰封三国。公元918年泰封君主弓裔的王建自立为王开创高丽王朝。公元935年高丽合并新罗,次年高丽又灭后百济。至此高丽王朝统一了大同江以南的朝鲜半岛地区。
日本在唐代曾持续派出遣唐使全面学习中国唐朝的文化和制度。日本以中国唐朝为模板完善了自己的国家架构。公元894年后日本废止了遣唐使。从此日本断绝了与中国官方的外交往来,但在民间层面仍与割据江南的吴越国以及后来的宋朝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宋、辽、夏等国并立时日本也正经历深刻的变化:政治上皇室与藤原外戚贵族的博弈加剧,文化上吸收中国唐文化形成的日本国风文化正在兴起。
从秦代到唐代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越南一直是隶属于古代中国王朝的郡县管辖之下,直到唐末藩镇割据之时当地的静海军节度使政权才逐渐脱离中原王朝的统治。咸通七年(公元867年)唐朝从南诏手中收复安南都护府(今越南北部)在此地设置静海军节度使。公元930年南汉君主刘龑派李守鄘、梁克贞讨伐交趾(今越南中北部地区)擒静海节度使曲承美而归,但不久曲氏的部将杨廷艺就驱逐了南汉军队自称静海节度使。
公元937年杨廷艺为牙将矫公羡所杀。938年杨廷艺的女婿吴权在爱州(今清化)起兵反对矫公羡。矫公羡见吴权势力强大,于是向南汉求救。南汉以支援矫公羡的名义率水军出兵交趾,然而南汉大军却在938年的白藤江之战中败给了吴权。此战标志着越南脱离了中国郡县的直接管辖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吴权死后安南地方12个大封建主割地称雄互相混战。经过长期的混战后丁部领建立了越南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丁朝。
等到宋朝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后就开始试图收复安南这块中华故土。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的第三年恰逢越南丁朝内部发生了激烈的宫廷政变,于是宋太宗派侯仁宝等将领率军南下讨伐丁朝。丁朝得知宋军南下后就派将领黎桓领军抵抗。谁知黎桓学赵匡胤自编自导了一出越南版的“黄袍加身”戏码。黎桓得到兵权后假装北上迎击宋军,等走到半路就回师京城推翻了丁朝。黎桓篡位后打败了候仁宝率领的陆军。
宋朝在南征失利后正式册封越南黎朝君主为交趾郡王。宋朝从此承认越南是自治的藩属国,而不再是中国直接统辖的领土。从唐末到宋代东亚地缘格局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占据中原的宋仍以中国正统自居,但实际上传统的宗藩朝贡体系已不复存在。宋已无法像汉唐那样将自身影响力拓展到漠北、西域,甚至就连长城以内的传统中原汉地都无法完全统一。东亚地缘格局由以往的一家独大转变成为群雄并起的均势格局。
首先是宋、辽两国南北并立。自签订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大规模的战争逐渐停止,转而逐渐展开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产自中国南海的香料经由宋境输入辽国后再运往西方各国。辽国不仅因此获得了可观的利润,而且提升了在西方国家中的知名度。这也是如今中东、欧洲一些国家称中国为“契丹”的重要原因。宋、辽在经贸往来之外还存在广泛的文化交流:辽国通过从南方引入大量汉文书籍从而将中原的科技、文学、史学成就介绍到了草原地区。
日本和高丽也与宋、辽存在广泛的经济文化互动。宋朝由于产铜不足,所以需要向日本购买铜。高丽则常在日本和中国之间开展中转贸易。从公元958年起高丽开始引入中原的科举制度。公元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辽国与高丽曾先后爆发过三次战争。公元1019年双方停战后高丽开始向辽称藩纳贡。1071年高丽又恢复了与宋朝中断多年的邦交。宽建、宽辅、奝然等日本僧人也在这一时期造访宋境。
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的贸易文化交流路线除了传统的西北丝绸之路又出现了新的路线:一是经蒙古高原西南部进入西伯利亚南部和北疆。中国南方出产的丝绸和瓷器经过这条路线由辽和西夏传递到中亚。此外还有一条经南海诸岛、锡兰进入红海和波斯湾的海路。宋朝的钱币一度成为类似于如今美元那样的国际通用货币。在辽、西夏、高丽、日本境内乃至万里之遥的非洲都曾出土过宋钱。
1888年英国人在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发现了中国宋代的钱币。1916年马菲亚岛出土3枚宋钱;1945年桑给巴尔一次性挖掘出176枚古钱币——其中北宋钱币108枚,南宋56枚;坦桑尼亚的基尔瓦港口与肯尼亚境内的哥迪遗址也先后发现“熙宁通宝”、“政和通宝”、“庆元通宝”等宋朝铜钱。除了宋之外辽与西方世界的联系也颇为密切:在《辽史》中记载着辽国与波斯、大食等国的外交往来情况。
位于如今新疆境内的喀喇汗国和宋、辽一样对后世中国历史影响深远:正是在喀喇汗国统治时期回鹘人和南疆绿洲的土著民族逐渐融合形成了日后的维吾尔族。回鹘人通过引入粟特字母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回鹘文对北方游牧民族文字的影响正如汉字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文字的影响一般:辽代人迭剌创造契丹小字时就曾受到回鹘文拼音的影响,而契丹文又对金代女真人创制女真文产生过影响。
公元1204年成吉思汗命回鹘人塔塔统阿用回鹘字母拼写蒙古语而创造了最早的蒙文。公元159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又命人参照回鹘式老蒙文字母创制了满文。如今的蒙古文、满文、锡伯文都深受回鹘文的影响。辽、西夏、喀喇汗国、大理都在吸收中原文化的基础上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灿烂文化。从考古资料来看辽、夏在制瓷、冶金、编织、建筑等技术方面与送不相上下。尤其是西夏铸造钢剑的技术在当时可谓天下无双。
辽、夏的医学、算术成就也并不亚于宋朝。辽、夏等北方政权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南北相比只是宋的城市化程度更高而已。毕竟北方政权一半人口以牧养为生、一半才是农耕和城居;宋完全是以精耕农业配合市场经济和区间贸易构成一个绵密的商品经济交换网络。如此看来辽、夏不仅在军事上能与宋较量,在经济文化方面其实也有自己独特的成就。当时的东亚世界实际上形成了一种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综合性全方位的均势格局。
这种格局是怎么被打破的呢?公元1115年女真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阿骨打建立的政权被称为金。公元1125年金灭辽,两年后金军又攻破宋朝都城。金的崛起并没打破均势格局:辽亡后耶律大石出走西域建立了西辽,北宋灭亡后赵构在杭州建立了南宋。地缘格局虽有所变化,但均势并未从本质上被打破。真正打破东亚地缘均势的是蒙古崛起。1206年统一蒙古诸部的铁木真被推举为成吉思汗。
1218年蒙古灭西辽,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1247年蒙古征服吐蕃,1253年蒙古灭大理,1279年蒙古灭南宋。至此辽、宋、夏、金群雄并立的格局被彻底打破。忽必烈仿汉制建元称帝后致力于恢复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宗藩朝贡体系:高丽最先迫于压力臣服于元朝,此后元朝远征日本、越南以失败告终。越南在三次战胜蒙古大军后仍迫于压力主动称臣谢罪,只有日本始终拒绝做出任何臣服的姿态。
1288年以后元朝已基本恢复传统的东亚宗藩朝贡体系。这时中国本土已完全归于统一,周边的高丽、越南等国也已重新称臣。只有日本始终拒绝臣服于元朝,但日本这样一个小国不足以影响整个东亚地缘格局。东亚地缘格局由群雄并立的均势重新变回一家独大。此后明、清两代也延续了元朝重新恢复的东亚宗藩朝贡体系。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近代西方列强入侵才被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