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周,美国关税政策再度收紧,跨境电商行业“地震”不断。5月10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宣布对华加征301关税,部分品类税率飙升至25%-50%。压力之下,亚马逊被曝大规模取消亚洲供应商订单,涉及中国、越南、印度等多国工厂。这场风暴如何爆发?中小卖家又该如何自救?
一、事件背景:关税加码,亚马逊“断腕”止损
·政策突变:
5月10日,美国宣布对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组件等中国产品加征关税,部分品类(如半导体)税率翻倍至50%。
虽未直接涉及日用消费品,但跨境物流、仓储成本预期上涨,平台提前收缩供应链。
·亚马逊“砍单”内幕:
据外媒《Supply Chain Dive》5月13日报道,亚马逊以“关税风险过高”为由,单方面取消部分亚洲供应商的FBA入仓订单,涉及家居、电子配件等非刚需品类。
受影响供应商多来自中国珠三角、越南代工厂,订单量骤减30%-50%。
二、深层原因:平台与供应商的“博弈困局”
·亚马逊的“成本焦虑”:关税增加可能导致终端售价上涨,影响平台销量。亚马逊选择优先保护自营品牌(Amazon Basics)及高利润品类,牺牲第三方供应商。
近两年亚马逊已多次调整库存政策,例如收取“低库存费”(2024年4月生效),此次砍单是成本控制的延续。
·亚洲供应商的“被动处境”:
过度依赖单一平台:许多工厂70%以上订单来自亚马逊,缺乏独立站或线下渠道缓冲。
库存积压风险:被取消的订单多为已生产完成的货品,转销其他市场需承担高额物流关税(如欧洲碳关税试点)。
三、应对策略:供应商如何“破局”?
短期急救:
·转战新兴市场:关注中东(Noon平台)、拉美(Mercado Libre)等关税友好地区,或通过墨西哥、马来西亚中转进入美国。
·协商条款:与亚马逊沟通分批入仓、分摊关税成本,或争取延长账期。
长期转型:·多元化渠道:入驻Temu、SHEIN等全托管平台,或建立独立站(用Shopify建站成本降低30%)。
·产品升级:避开“关税敏感品类”(如低附加值家居),转向定制化、专利型产品。
政策利用:
·研究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规则,通过越南、印尼等成员国出口,享受更低关税。
四、行业展望:跨境生态或将重塑
·平台趋势:亚马逊可能进一步收紧第三方卖家准入,转向“精品化”运营;TikTok Shop等社交电商或迎来红利。
·供应链迁移:部分工厂已向墨西哥、东欧建厂,规避关税(如海尔、TCL近年布局墨西哥产业园)。
关税战没有赢家,但灵活应对的卖家总能找到出路。建议供应商尽快启动“B计划”,降低对单一平台的依赖。未来1个月将是关键调整期,我们将持续跟踪政策动向,提供最新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