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一般又称为格律诗,讲求平仄、押韵以及起承转合,律诗还要注意对仗等问题。初学者在创作近体诗时需要多学习,多体会,才能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近体诗中最难写的是七律,不仅字数最多,而且还有很多要求。比如合掌、失替,三平尾、四平头,还有孤平、拗救,重字、僻语等等,简直让人望而生畏。
清代才子曹雪芹就曾描述过一位姑娘学写七律的故事,令人感触深刻。下面分享一首构思新巧的七律,起首就显得异乎寻常,结尾更是意在言外。
咏月
作者:香菱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香菱是曹雪芹名著《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她原名甄英莲,出生于一个乡宦之家。父亲甄士隐老来得女,将英莲视为掌上明珠。可惜后来她被人拐走,又辗转卖给薛蟠当了侍妾,并改名为香菱,此时她早已忘了自己的出身,甚至不知道本名。
香菱聪明伶俐,勤学好问,她看见生活在大观园里的众姐妹吟诗雅集,心中也非常羡慕,于是便希望薛蟠的妹妹宝钗教她写诗,宝钗却没有立刻答应。香菱等不及,又去哀求黛玉,黛玉感动于香菱的真诚,于是便收她为徒。
香菱一共写了三首诗,前两首水平一般,还有一些格律上的问题。经过黛玉的悉心指导,香菱的第三首诗终于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她也如愿以偿地成为大观园中的一位诗人。
诗的开篇就显得异乎寻常,“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首句一语双关,精华既指皎洁的月光,又暗写香菱具有一定的灵气,即使经历了很多坎坷,却难以埋没其不凡的才华。
次句虽然“自”字重复使用,却并非是曹雪芹没有用心推敲,而是为了表现月宫里的高寒景象,更是突出了诗人经受磨练之后的坚强意志。
颔联化用古人诗句中的意境,“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李白曾吟诵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香菱则描绘出月光拂照千里、照耀万家,鸡唱响彻云霄、动中显静。
诗人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令人感觉月光的白、黑夜的残,都一起涌入视线,难以辨别虚实。
同时作者又很好地调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月光、暗夜,砧声、鸡鸣形成了一种视、听错觉,仿佛身在幻境。
颈联也见出香菱的功底,“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出句暗用张志和的“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委婉地表达出香菱虽然暂时安稳,却依然不忘漂泊之苦、无依之悲,而笛声的意象更是表达出一种凄苦的氛围。
对句中的“红袖”代指独守空闺的美人,她凭栏望月,心中充满幽怨。才女渴望被呵护和包容,可是薛蟠只不过将其当作工具,她岂能得到一位浪荡公子的关爱?
结尾抒写了作者的感慨,“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通过前文层层递进,此时的香菱心绪烦乱,于是引得诗人痴心地借问月宫里的嫦娥,为何要有月圆月缺,难道不能总是团团圆圆?
结尾既呼应开篇的“精华欲掩”,点出吟咏对象乃是缺月,同时又含蓄地指出诗人迫切希望与家人团圆,可惜这样的愿望却最终难以实现。
全文一唱三叹,跌宕起伏,作者不提一个“月”字,又句句写月,构思新奇,更显得意在言外。林黛玉向来喜欢挖苦别人,这一次她读了香菱的咏月诗,竟然破天荒地一句话都不说,不过黛玉的脸上却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表明她非常欣赏自己的这位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