鹌鹑屠宰副产物,血浆蛋白提取,羽毛加工技术,产业链延伸探索

小翠养殖 2025-03-28 21:22:06

鹌鹑屠宰副产物,血浆蛋白提取,羽毛加工技术,产业链延伸探索

在养殖的世界里,鹌鹑这种小小的禽类有着独特的特点、价值以及养殖过程中的种种情况。

鹌鹑体型小巧,繁殖能力却非常强。一只鹌鹑一年可以产蛋不少数量,在适宜的养殖环境下,像在山东某地区,当地的鹌鹑养殖户一年下来每只鹌鹑产蛋能达到300枚左右。鹌鹑蛋营养丰富,市场上有很多人喜爱食用,特别是对于儿童补充营养、老人养生来说,鹌鹑蛋是很不错的选择。而且鹌鹑肉也是很有特色的食材,肉质鲜嫩,容易被人体吸收。

不过在鹌鹑养殖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痛点。比如说,在一些南方的潮湿地区,像广东的一些小养殖场,由于地形多为丘陵,空气湿度大,鹌鹑很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有养殖户说,之前他的鹌鹑场一年里总有几次大规模的疾病爆发,每次都会损失不少鹌鹑,这就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而且在鹌鹑的屠宰环节,也存在着很多可以利用但往往被忽视的资源。

先说说鹌鹑屠宰的副产物。以前很多养殖场把这些屠宰后的东西当作废物处理了,觉得除了鹌鹑肉和蛋,剩下的没什么价值。但实际上,鹌鹑的血浆蛋白是可以提取利用的。在江苏的一些规模比较大的鹌鹑养殖农场,之前的血浆都是直接倒掉的。后来有人尝试血浆蛋白提取技术,这一提取可不得了。血浆蛋白在食品、饲料等行业都有着很大的用途。在食品方面,可以用来制作一些营养补充剂;在饲料行业,能够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不过血浆蛋白提取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需要专门的设备和一定的技术操作要求。比如说温度要控制在合适的范围,湿度也不能太大,不然很容易影响血浆蛋白的质量。

再讲讲鹌鹑羽毛。鹌鹑羽毛看起来小小的,但是经过加工也有很多用处。在北方干冷的地区,比如黑龙江的一些养殖户发现,鹌鹑羽毛如果加工成一些保暖的小制品,比如鹌鹑毛的围巾小样或者填充到小型的毛绒玩具里,是很有市场的。但是鹌鹑羽毛加工也面临一些难题,像羽毛的清洗和消毒就是一个大问题。有养殖户在网上分享过自己的经历,他说他在清洗鹌鹑羽毛的时候,只是简单地用水冲洗,结果羽毛上残留了很多细菌,拿到市场上去卖就遇到了很多问题。后来他四处学习羽毛加工技术,知道了要用专门的消毒药水浸泡,还要经过几道清洗工序才行。

从更宏观的产业链延伸角度看,鹌鹑屠宰副产物的利用可以让整个鹌鹑养殖产业链更加完善。在河南的一些地方,以前鹌鹑产业就是单纯的养殖 - 屠宰 - 卖鹌鹑蛋和肉。但是后来他们开始探索整个产业的变化。当地的养殖户和农业专家合作,先从鹌鹑屠宰后的血开始研究,搞血浆蛋白提取,然后利用鹌鹑羽毛做一些特色的手工制品在当地旅游景点售卖。这样一来,鹌鹑产业不仅仅局限于一产和二产的传统部分,还延伸到了三产的服务业领域。

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提和鹌鹑养殖环境比较相似的其他小动物的养殖情况。比如说鹌鹑和野兔,野兔也多在较为平坦开阔且植被较丰富的地区养殖。不同品种的野兔也有着差异,像草兔和华南兔。草兔适应能力很强,在北方种植面积广袤的玉米地附近也能生存得很好,而华南兔更适合南方温暖湿润、森林覆盖较多、有着大片的阔叶树丛林的地域。草兔的繁殖速度相对较慢,一年产仔次数大概在4 - 6次,每次3 - 8只;华南兔繁殖速度快些,一年产仔7 - 9次,每次4 - 7只。

还有鹌鹑和水貂,水貂偏好生活在有一定水域附近的地方,比如靠近池塘或者在有大片芦苇荡的湿地周边。水貂品种中的紫貂和水貂也有不同,紫貂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上森林中,毛色为紫色且更为珍贵,而水貂多为半散养或者人工养殖在养殖场中。它们的毛皮在制衣等方面很有价值,但是养殖成本也高,对环境要求苛刻,像紫貂适应寒冷气候,水貂则更适合温带寒冷地区,冬天温度过低时还需要做特殊的保暖措施,其舍内温度一般要保持在 - 5℃到5℃。

又比如鹌鹑和狐狸,狐狸多栖息于森林、草原、半沙漠地区。狐狸品种像北极狐适应寒冷的北极苔原环境,尾巴蓬松用来保暖,身体多为白色或灰白色;银狐适应的温度范围相对广一些,毛色为银灰色,可在寒冷的北方针叶林区域生存。狐狸的适应能力和行为习性与鹌鹑大相径庭。鹌鹑适应温暖干燥些的环境,饲养鹌鹑的农场或场地要注意保持合适的温度与干燥度,温度低于0℃时鹌鹑就会生长缓慢、产蛋量下降。

在南方的某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周边,有一个小型的鹌鹑养殖场。这个养殖场的老板开始也想扩大鹌鹑产业规模但是被很多现实问题困住。养殖场的场地是租用的一块靠近稻田的地方,每到雨季来临的时候,场地就会积水,这让鹌鹑很容易生病。后来他想到利用鹌鹑屠宰副产物来增加收入。他开始学习血浆蛋白提取技术,刚开始的时候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提取设备太昂贵,自己资金有限只能购买一些小型的简单设备。而且提取出来的血浆蛋白质量不太稳定,后来经过和当地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请教,改进了提取的流程,终于有了比较稳定的血浆蛋白产出。他用这些血浆蛋白和一些饲料厂合作,在饲料里添加适量的血浆蛋白,提高饲料品质,同时他也将鹌鹑羽毛清洗消毒后,制作成一些精美的鹌鹑毛工艺品在当地的手工艺品集市上售卖。慢慢地,这个小型鹌鹑养殖场虽然场地问题还没完全解决,但是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增加了不少收入。

还有在西北的一个山区,养殖环境和南方完全是两码事。这里的养殖户面临着冬季长且寒冷的考验。有个养殖户养殖鹌鹑好几年了,每年冬天的时候,鹌鹑的产蛋量都会大幅下降。他就在考虑如何提高鹌鹑的抗寒能力。他听说在北方一些寒冷地区养殖鹌鹑会采取一些特殊的保暖措施,比如给鹌鹑舍增加厚厚的棉垫,还有一种北方特有的松塔皮,据说有很好的保暖驱寒效果,他尝试了一些类似的方法之后,发现鹌鹑过冬的情况有了改善。在这个过程中,他也发现了鹌鹑屠宰后的羽毛如果利用好的话,可以制作成适合寒冷地区人们喜爱的毛制品。

随着时间的推移,比如经过1年的探索,在四川一个多山的地方,当地的鹌鹑养殖户们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鹌鹑产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专门有一部分人员负责研究鹌鹑屠宰副产物的利用。他们从血浆蛋白提取开始,经过不断尝试,提取出的血浆蛋白品质越来越好,甚至开始往外销售到一些周边的宠物食品厂。同时,对于鹌鹑羽毛,他们除了制作工艺品,还和一家本地的文化创意公司合作,制作出带有鹌鹑羽毛元素的现代装饰画,受到了不少年轻人的欢迎。

在3年的时间里,新疆的一些养殖企业也开始涉足鹌鹑养殖产业。新疆地域广阔,有大片的草原和沙漠边缘地带。这里的鹌鹑养殖在借鉴内地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进行创新发展。他们发现当地的某一种特殊草药种植面积很大,就把这种草药加入到鹌鹑的饲料中,产出的鹌鹑蛋和鹌鹑肉有独特的风味。而且在鹌鹑屠宰副产物方面,他们利用血浆蛋白提取技术生产出的血浆蛋白,和当地的一家保健品公司合作,开发出了一款专门针对女性补血养颜的营养品。

但是在这个探索鹌鹑屠宰副产物、血浆蛋白提取、羽毛加工技术以及产业链延伸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说,不同地区的鹌鹑品种差异虽然不大,但是在一些细微的适应能力上还是有所不同。而且不同的养殖场景,家养和养殖场的养殖密度不同,对副产物产量和质量也有影响。家养鹌鹑数量少,养殖环境相对比较宽松,鹌鹑的状态可能会更好,副产物的质量也许更高,但是产量低;养殖场养殖密度大,产量高,但是容易出现疾病传播等管理问题,影响副产物质量。

在这个不断发展的养殖产业里,我们看到鹌鹑养殖有着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在屠宰副产物的利用和产业链延伸方面。可是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去探索,比如如何根据不同地域、不同养殖场景优化鹌鹑的养殖环境,如何进一步提高血浆蛋白提取和羽毛加工技术,让产品的附加值更高。那么在你的身边有没有类似鹌鹑养殖这样虽然小但是产业链有很大的延伸空间的养殖产业呢?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或者经历可以一起分享讨论一下。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