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丰人与万里茶路之渊源

才良看看文化 2025-03-14 09:40:53

在清康熙年间,邹茂章兄弟四人离开家乡江西南丰,辗转到福建崇安县(今武夷山市)下梅以经营茶叶成为闽之巨室。民国《崇安县新志》载,“下梅邹姓,原籍江西之南丰,顺治间邹元老由南丰迁上饶,其子茂章复由上饶迁崇安。以经营茶叶获资百万余,造屋七十余栋,所居成市。” 指的就是南丰茶溪村邹茂章经营茶叶致富的事情。

万里茶道线路图

下梅村 村口的万里茶道起点雕塑

福建武夷山,盛产岩茶。邹茂章家族在清代初期与山西晋商常家合作,在下梅村收购、加工武夷岩茶,并由梅溪转运北上,经水路、陆路北上恰克图,将茶叶卖到了俄国,武夷山下梅村也成为了“万里茶路”的起点;武夷岩茶也因邹氏与晋商的合作经营而走出国门。

1994版《武夷山市志》载,“康熙十九年(1681),江西茶商、山西茶帮,经过数度与俄商货物交换接触,获得厚利,来到闽北茶叶集散地--下梅、赤石设栈收购,建厂制茶。” 记述了茶商的合作,以及下梅在清初是武夷岩茶外销的集散地。

祁县渠家大院 展出的下梅茶叶

当时下梅村的邹氏茶叶贸易盛况,《崇安县志》用 “ 盛时每日行筏三百艘,转运不绝。经营茶叶者,皆为下梅邹氏。" 来形容;在清初,邹氏组织人力在村中开凿出900 多米的当溪为运河,来运输茶叶;经过邹氏家族的努力,将下梅村打造成了武夷山地区茶叶主要集散地。

一,源起。

南丰早在清初就有茶叶产地,清康熙《南丰县志·山川》有记载,“福善山,在三十二都、三十九都界,去县五十里……其山层凌高峻,与军山并峙。山顶有庵,山半別一庵,去数十余武,风景更胜,产茶最佳。” 福善山,在今白舍镇,离邹茂章老家茶溪村才几公里远,茶溪村隔壁的牛岭人经常会去福善山打柴。邹茂章的父辈很有可能曾经到过福善山采茶。

据《茶溪邹氏家谱》记载,“茶垅”一词最早见于明万历壬辰(1592)年的家谱序文,“茶溪”一词最早见于清顺治九年(1653)家谱序文。很有可能茶溪村在明代及以前有种植茶叶,故取名茶溪。或许这为邹茂章在武夷山下梅经营茶叶提供了一定的经验。

清同治《南丰县志·物产》又载,“丰邑非沃土,民自耕种外,惟以闽山摘茶,省会业箔为生……山多产茶,香味略减于闽,必运入闽茶聚处售之” 说明,在清代南丰人为了增加收入,农闲时会去福建摘茶叶增加收入;南丰产的茶叶,也必运到福建,并入闽茶集散地销售,这里的闽茶多指武夷山岩茶,这充分的表明,清代时期南丰与隔壁的福建在劳工、经贸方面往来频繁。这也为邹茂章及其父亲邹元老,远走玉山、崇安(今武夷山)等地贸易提供了先决条件。

南丰茶溪村

南丰《茶溪邹氏家谱》亦有南丰茶溪人往福建武夷山下梅经营的记载,“邹声正,字律谐,器宇高郎,……经商粤闽最称能手,至其信睦,同侪人皆目之为君子。……咸丰……殁,崇安下梅权厝官山,同治丁卯年秉南由闽负骸下葬……”。下梅去世,叶落归根,迁回南丰茶溪安葬。这也表明本堡邹氏经常有人去下梅等地经商、探亲等。

二,下梅邹氏家族经营茶叶。

邹茂章,主要成就就是同弟邹英章经营茶叶,获资百万,开创了万里茶路起点。

《茶溪邹氏家谱》载,“ 如茶溪姻属 邹春圃老先生者……先生讳世汤,字茂章,别号春圃,邹氏幼卿公之次子也。先生兄弟四人,幼随严慈往广信府玉山县丙午山贸易,欢承蔽水。服阙后,偕昆季徙福建建宁府崇安县下梅里居焉……家善经营,几同三迁以致富者” 传文中,明确记载邹茂章为南丰茶溪人,徙福建崇安下梅村居住,善于经营,成就富豪。

下梅 邹氏大夫第(邹英章建)

邹英章(1717-1793年),清代茶商,字英章,号秋圃。与其兄邹茂章一同迁居崇安下梅,获朝廷诰封中宪大夫。他是武夷山至广东、澳门茶商路线的开拓者(万里茶路南线),也是第一个把茶叶通过厦门出口到欧洲的中国人;创办了茶品牌“邹氏壹承”,是武夷岩茶品牌建立起来的标志。

《茶溪邹氏家谱》收录了一篇雷维霈撰写的《邹英章传》,“邹太姻翁世禹公,江右善士也。其家世居南丰之茶溪。。。壮游闽北,闽固产茶之区,而武夷七十二岩茗种尤甲天下。公与伯兄共治之,走粤东,通洋艘,闽茶赖以大行。公娴幅无华,品核精详,无贰值,无欺隐且不与市井较铢两,以故洋人多服之。洋人售公佳制如获异珍,所至辄倍偿其利。由是家日饶裕,为闽巨室。爰卜居于崇安之下梅里。” 家谱中详细记载了邹英章经营茶叶发家的事情。

《茶溪邹氏家谱》又载,“邹公茅轩。。。。不获卒举子业,遂习计然术,走粤东者数十载,立一承,拓茶路。羽鸠得岁家业大昌,乡之素封者莫之或先焉。”

邹永深,名塋,字连远、号茅轩,英章第三子。在广东拓展茶叶生意几十年,成就了巨大家业。他还与时任福建省延平知府的南丰人雷维霈知交,爰联姻戚。如,雷维霈撰写的《邹元老传》曰:“岁丙寅,余宦游三山,与永深先生知交,爰联姻戚。。。”

雷维霈,字筠轩。南丰四都熊坊人。乾隆丁未年(1787年)进士,历任官工部都水司主事、营缮司员外郎、虞衡司郎中、福建省延平知府等。清同治《南丰县志》有传,称其“少贫而好学,善文”。

鸦片战争后(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后,福州被开辟为通商口岸,以及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走北线商路被阻,晋商贩运福建茶叶生意开始衰落,由此晋商改向两湖地区重觅新茶源。下梅邹氏随后也在广州十三行设立了茶叶经销分号,并从海上销往西欧各国。

清末,曾担任过澳门海防军民同知的下梅邹太成,少年时也曾跟家人在广州经营武夷岩茶,后来独立门面与十三行的洋商合伙经营茶叶,设立了眉寿号茶庄。

祁县渠家大院 展厅挂的下梅当溪油画

三,下梅邹氏建造豪宅。

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以经营茶叶致富的茂章、英章两兄弟,共同出资在下梅当溪临河修建了豪华的邹氏家祠,以及小樊川、西水别业等私家花园、别墅。

下梅 邹氏家祠

1994版《武夷山市志》有记,“下梅曾为武夷山茶叶集散地。因经营茶庄而致富。。。远从广东等地运来建筑材料,建起一栋栋深宅大院,门楼大多嵌以精致的砖雕,砖雕或饰以花鸟,或饰以人物,或饰以山水。。。其中以“小樊川”、“西水别业”、“邹氏祠堂”等建筑最为典型。”

南丰茶溪 邹氏家庙 (盛南 摄)

邹远老后裔于嘉庆八年(1803),另出资 “三千金” 在老家南丰茶溪村建造了豪华的邹氏家庙。

四,下梅邹氏仕途。

经商富裕起来的下梅邹氏,后代有多人考科举,进仕途,一时“人文蔚起,科第峥嵘”,其中以邹杰(嘉庆癸酉科拨贡,朝考入选。历任直隶赵洲洲判,直隶定洲洲同、知洲,柏乡、临城知县)、邹昌寿(清嘉庆丁丑年进士)、邹本(清道光丁未年进士)、邹大书(任浙江同知)、邹太成(任广洲澳门军民同知)等代表人物。

邹太成担任澳门海防军民同知时,《澳门编年史》第三卷(1805年1月31日至1806年2月17日)中记载了邹太成维护澳门领土主权,维护治安等事件得到了澳门同胞的肯定。邹太成的英语水准非常高,在澳门任职期间,与外国人交流不带翻译,直接使用英语交流。

五,晋商的万里茶路与下梅。

1991版《武夷文史资料》茶叶专辑载,“茶叶之路,始于明末,盛于清朝中叶,衰于民初,繁盛约有二三百年。” 下梅邹氏家族完全见证了武夷茶二三百年的兴衰史。下梅邹氏经营茶叶贸易,从清康熙年间始,至光绪年间,也是辉煌了200余年。

祁县渠家大院 万里茶路展厅

太原晋商博物馆 展示了下梅邹氏家祠照片

如今,山西太原、祁县等地均辟有晋商“万里茶路”的展览馆,主要讲述从起点武夷山下梅到俄罗斯、欧州销售运输茶叶的历程。有幸,走访过武夷山下梅村,参观过太原晋商博物馆、太原关帝庙、祁县渠家大院、常家庄园、乔家大院等与“万里茶路”相关地方。

祁县渠家大院 万里茶路展厅

祁县渠家,将茶叶产品的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福建武夷山的星村、下梅,以及湖南安化、湖北蒲圻、咸宁一带。总号设在祁县城内段家巷,在全国大商埠设立分庄,武汉、南昌等十余处,甚至延伸到日、蒙、俄。

乔家大院 万里茶路展厅(最下图片为邹氏家祠)

茶庄是乔家经营的主要行业之一,曾开设有大德诚、大德兴茶庄、福生达等茶庄。清嘉庆年间,乔家开始从福建武夷山等地采办茶叶,再长途运销全国各地,以及蒙、俄等国外市场;乔家也是万里茶道上的晋商劲旅杰出代表。

祁县常家庄园 展出的万里茶路

太原关帝庙 的万里茶路展厅

祁县晋商常家,制茗于武夷山,扎庄于恰克图,号称开辟了“中国茶商的第一条丝绸之路”,遂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第一世家的名门望族。

常家是最先与下梅邹氏合作的晋商。太原关帝庙也是万里茶路上的一个节点,庙内有“万里茶路”展厅,展板载,“乾隆年间,最早来到武夷山贩茶的晋商常家与下梅邹氏【 景隆号】茶庄结为盟友!从下梅村采购茶叶销往中国西北地区及俄罗斯,耗巨资修建的邹氏家祠见证了下梅茶叶贸易的兴盛。”

六,结尾。

邹氏家祠,邹氏大夫第均列入了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还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下梅邹氏建造的七十余栋清代建筑,以及邹氏与山西晋商的茶叶贸易文化,帮助了下梅成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可以说南丰邹茂章家族,造就下梅清代的繁华,也开启了万里茶路的起点。

注,以上图片为三十三只蝉亲自拍摄,拍摄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0
才良看看文化

才良看看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