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花钱买面子,买领土,买平安。倘若不花这个钱,就要花更多的军费打仗,蒙受更大的战争损失

红晓岩谈古论今 2024-09-15 14:28:46

公元1038年,北宋西北方的西夏建立国家,党项族首领李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宋朝不予承认,宋、夏之间矛盾激化。宋朝移兵西北军事要塞,并关闭榷场,封锁西夏。

1040年到1042年之间,西夏接连对北宋发动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等战事,也经常侵扰宋朝边境。

1040年,宋仁宗起用范仲淹为陕西经略招讨副使。当时大宋北疆一再遭受侵略,全国上下义愤填膺,希望范仲淹他们尽快发兵报仇。皇上不断催问,另一位陕西经略招讨副使韩琦也主张出兵,老范身边的人也不停地劝说。

但是范仲淹认为宋朝实力太弱,应该招兵买马、养精蓄锐,所以坚持不出兵。

韩琦说:“大凡用兵,先得置胜负于度外。”

这话虽然勇气十足,但是智慧不足,违反《孙子兵法·始计篇》关于庙算的论述,也就是出兵前先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知己知彼,估算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   

范仲淹说:“大军一动就是千万人的性命,怎敢置之度外?”

朝廷严词催促出兵,范仲淹反复申诉,他也知道“不从众议则得罪必速”,但是“奈何成败安危之机,国家大事,岂敢避罪于其间”!他坚持不出战。

范仲淹主张“屯田久守”,而韩琦主张集中兵力,大举反击,长驱直入。主帅夏竦采纳了韩琦的建议。

于是在1041年发生了好水川之战。先是西夏军队在损失几千人后假装失败,诱敌深入,宋军先锋贸然尾随,长途追击,粮草不继,人困马乏,饥渴交迫。

结果在好水川遭到西夏主力部队伏击,宋军溃败,战死10300余人,包括多位将领,只有千人逃脱。   

宋仁宗怒贬户部尚书、陕西经略安抚使夏竦及其副手韩琦、范仲淹。

后来,宋军汲取教训,采取范仲淹的防御战略,筑城,构筑堡寨。淘汰老弱,对士兵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提拔狄青等有才干的将领。同时也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采取怀柔政策,严立赏罚公约。结果在西夏防线逐渐建立起坚固的屏障。

西夏虽然多次打胜仗,但是也有挫败,在关中遭到宋军顽强阻击,没有实现攻取关中的战略目标。而且由于两国贸易因为战争而中断,西夏生活必需品得不到满足,面临巨大经济压力。

1044年,也就是庆历四年,西夏同宋朝达成和议,史称庆历和议,英文称 Peace Treaty Between Northern Song and Western Xia。

和约规定:西夏向宋朝称臣,李元昊取消帝号,接受大宋的封号——夏国王;宋夏战争中西夏所占领的宋朝领土以及其他边境蕃汉居住地全部归属宋朝;宋朝每年赐给西夏白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要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万两,绢2.3万匹,茶1万斤。两国重开边境贸易。

这是宋朝花钱买面子,买领土,买平安。倘若不花这个钱,就要花更多的军费打仗,蒙受更大的战争损失。

庆历和议后,虽然两国之间仍然时有战事,但两国关系总体上趋于稳定,经济文化交流得以开展。

然而后来到了宋神宗、宋哲宗统治时期,宋、夏之间又爆发了战争。

宋夏战争断断续续,宋仁宗时期与西夏的战争被称作第一次宋夏战争,英宗时期为第二次宋夏战争,神宗时期为第三次宋夏战争,哲宗时期为第四次宋夏战争,宋徽宗时期为第五次宋夏战争 。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