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红军在井冈山时的死敌,解放后被抓,毛主席:有他在,不安宁

可爱萌兔喵 2024-11-25 17:31:15

他是红军在井冈山时的死敌,解放后被抓,毛主席:有他在,不安宁

世人皆知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却鲜有人知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曾有一个人与毛主席针锋相对,成为了革命道路上的拦路虎。1927年末的一个寒冷冬日,当毛主席带领秋收起义的队伍追赶即将叛变的陈浩时,一支武装力量突然从暗处杀出,差点让革命遭受重大损失。这支队伍的主人,就是让毛主席一直念念不忘的罗克绍。从此,这个名字成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梦魇,甚至在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都念念不忘要将其缉拿归案。究竟是什么样的深仇大恨,让毛主席在建国后的第一年,就专门发来电报追查此人的下落?这个曾经的"地头蛇",又经历了怎样戏剧性的结局?

土豪劣绅的前半生

茶陵县的百姓们至今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清末民初年间,县城东门外有一户姓罗的大户人家,家主罗老爷靠着放高利贷起家,在当地横行霸道数十年。这户人家的小少爷名叫罗克绍,生于1877年,从小就跟着他爹学会了欺压百姓的本事。

在茶陵一带,罗克绍的名声可谓是臭名昭著。当地老百姓常说:"宁可碰上恶狗,不愿遇到罗克绍。"这句话道出了罗克绍在当地的恶名。他仗着家里有钱有势,经常带着一帮狐朋狗友在集市上横行霸道,看上什么东西就直接拿走,老百姓敢怒不敢言。

有一年春节,罗克绍看上了邻村一个叫李大有的女儿。这李大有是个种田的,家境贫寒,但女儿长得漂亮。罗克绍派人去提亲,李大有死活不同意。罗克绍一怒之下,带着打手半夜闯进李家,不仅抢走了李家的积蓄,还放火烧了李家的草房。这件事在当地传开后,更是让百姓们闻风丧胆。

1911年辛亥革命后,罗克绍看准时机,投靠了当地的军阀势力。他凭借着家里的财力,很快就在军阀部队里混了个营长当。有了军队撑腰,罗克绍更是无法无天。他在茶陵、酃县、宁冈三县之间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成立了所谓的"团防局",实际上就是一支为虎作伥的武装力量。

1924年,国民党在当地开始扩张势力,罗克绍又嗅到了机会。他立马改换门庭,投靠了国民党,并被任命为三县团防总指挥。这个职位让他有了合法的身份,可以光明正大地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他开始大肆搜刮民财,利用"团防局"的名义,向农民征收各种苛捐杂税。

茶陵县档案馆里还保存着一份当年的账簿,记载着罗克绍"团防局"的收入来源:除了正常的税收外,还有"路费"、"保护费"、"安全费"等各种名目的收费。一位亲历者回忆说,当时农民种一亩地,光是交给罗克绍的各种费用就要占收成的三成以上。

有一次,罗克绍的团防局在宁冈县城设卡收费,一位赶集的老农因为交不起"路费",被罗克绍的手下活活打死。这件事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恐慌,从此以后,农民们宁可绕远路,也不敢从团防局的卡口经过。

正当罗克绍在三县为所欲为的时候,一支新生的力量开始在井冈山崛起。这支力量就是工农革命军,他们高举着"打土豪,分田地"的旗帜,成为了罗克绍这样的土豪劣绅的死对头。

与红军的正面对抗

1927年12月的一个清晨,江口村笼罩在浓重的大雾中。罗克绍带领的团防局武装早已在村口的山坡上埋伏就位。他们收到密报,得知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将从这里经过。这支红军是为了追赶带队叛变的陈浩,而陈浩正是罗克绍派人策反的。

这次伏击之后,罗克绍尝到了甜头。1928年1月,他又得到一个重要情报:茶陵县尧水区工农兵政府正在召开秘密会议。罗克绍立即调集了三百多名武装分子,分三路包围了会议地点。

那是个寒冷的冬夜,尧水区的农民自卫队队长尹子斌正在会议室里向与会同志汇报工作。突然,外面响起了急促的枪声。尹子斌立即组织人员反击,但寡不敌众。在这场遭遇战中,尹子斌壮烈牺牲,其他18名同志被俘后,全部被罗克绍下令处决。

罗克绍的残暴行径并未就此停止。1928年8月,他抓住了红军主力撤离井冈山的机会,再次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清剿"行动。这次行动中,罗克绍首先抓获了上寨乡党支部成员刘定桂。在严刑拷打之下,刘定桂被迫供出了4个乡工农政府成员的藏身之处。

得到这个情报后,罗克绍立即带领几百名武装分子展开了地毯式搜索。他们不仅杀害了19名苏维埃政府干部,还烧毁了当地农民的房屋,毁坏了几十亩农田,抢走了群众的牲畜。一位幸存的老农回忆说,那天晚上,整个村子都笼罩在硝烟和哭喊声中。

在这次"清剿"中,罗克绍还采取了一种特别残忍的手段:他下令将被抓获的革命干部陈列在村口示众,威胁村民不得参与革命活动。这种恐怖统治给当地群众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然而,罗克绍的暴行并没有能够阻止革命的步伐。相反,他的所作所为更加坚定了当地群众支持革命的决心。一位参与过当时革命活动的老人说:"罗克绍越是残暴,群众就越是团结。很多年轻人看到亲人被害,都自发地加入了红军队伍。"

1928年底,为了报复罗克绍的暴行,当地农民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了多支游击队。这些游击队采取打游击的方式,专门袭击罗克绍的团防局据点。一次,游击队在茶陵县城外的一个村庄里,伏击了罗克绍的一支巡逻队,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这些武器后来都交给了红军,为革命力量的壮大提供了重要支持。

解放后的逃亡生涯

1949年8月,随着解放军节节胜利,罗克绍意识到自己难以幸免。在国民党溃败的前夕,他带着几名亲信和一箱金银细软,连夜从茶陵县逃往广东。一路上,他不敢走大路,专挑荒山野岭的小道前行。为了掩人耳目,他将自己打扮成了一个普通的农民。

到达广东后,罗克绍暂时藏身在一个叫做大埔县的偏僻山村。这个山村位于粤东山区,交通不便,是个躲避的好地方。他用带来的金银,收买了当地一个姓黄的地主,在黄家的后院搭建了一间隐蔽的茅屋。白天,他就躲在茅屋里,晚上才敢出来活动。

然而,即便是这样小心谨慎,罗克绍仍然难以安宁。1950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得知解放军已经解放了大埔县。一天深夜,他听到村里有人议论说,政府正在通缉一批反革命分子,其中就有他的名字。这个消息让他惊慌失措,连夜收拾细软,转移到了福建省的武平县。

在武平县,罗克绍改头换面,化名"罗大福",谎称自己是广东梅州的茶商。他用仅剩的金银盘下了一间破旧的茶庄,开始经营茶叶生意。为了伪装身份,他刻意将自己打扮得邋里邋遢,还故意说着一口蹩脚的客家话。这种伪装确实骗过了不少人,当地人都把他当成了一个没什么本事的小茶商。

1951年夏天,一场意外打破了罗克绍平静的生活。一天,一个来自茶陵的商人来到他的茶庄买茶。这个商人虽然没有认出他来,但是在闲聊时提到了茶陵的往事。罗克绍害怕暴露身份,当晚就带着随身物品逃往了福建龙岩。

到了龙岩后,罗克绍更加谨慎。他不敢再开店铺,而是躲在城郊的一个农家,靠做些零工维持生计。每天天不亮就出门,天黑透了才回来,就是为了减少与人接触的机会。但是,他的这种异常行为还是引起了当地群众的怀疑。

1952年初,中央人民政府发出了《关于镇压反革命分子的指示》。罗克绍得知这个消息后,再次逃亡,这次他逃到了广西。在广西,他辗转多个县城,始终不敢在一个地方停留太久。他曾在一个叫做恭城的小县城当过挑夫,也在桂林城郊的工地上做过苦力,甚至还在一家米粉店当过伙计。

就在罗克绍以为可以就此隐姓埋名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人出现了。1953年秋天的一个傍晚,他在桂林街头遇到了曾经的部下李伯清。这个李伯清已经投诚革命,正在配合政府搜捕反革命分子。虽然罗克绍立即转身逃跑,但还是被李伯清认出来了。当晚,公安机关就收到了举报。

深知自己处境危险的罗克绍,连夜离开桂林,躲进了临近的大瑶山区。这片山区地形复杂,人迹罕至,是他最后的避难所。在这里,他靠着吃野果、打猎度日,有时还要住在山洞里。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与他曾经呼风唤雨的日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最终的落网

1955年11月的一个寒冷清晨,大瑶山区突然响起了密集的脚步声。这是公安部门组织的一次大规模搜捕行动。行动之前,他们从当地猎人口中得知,在深山的一处偏僻山洞里经常有人活动的迹象。

这次搜捕行动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公安部门派出了多支小分队,分别从不同方向包围了整片山区。其次,他们动员了熟悉地形的当地猎人担任向导,带领搜查人员深入每一处可疑地点。最后,他们还在山下的各个村庄都布置了岗哨,防止罗克绍逃脱。

搜捕进行到第三天下午,一支搜查小分队在一处悬崖下的山洞里发现了线索。山洞里有新鲜的火堆痕迹,还散落着一些野果皮。更重要的是,他们在洞口附近发现了一串脚印,显然是不久前留下的。

顺着这串脚印,搜查人员很快就发现了罗克绍的藏身之处。那是一个更加隐蔽的小山洞,洞口被茂密的藤蔓遮挡着。当搜查人员拨开藤蔓时,看到了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罗克绍。此时的他,与当年那个呼风唤雨的团防局长判若两人。

罗克绍被逮捕后,立即被押送到了桂林市看守所。在该所的审讯室里,他不得不面对自己过去的罪行。审讯人员出示了大量的证据,包括当年他在茶陵县主持的多起屠杀事件的详细记录,以及受害者家属的证词。

1956年1月,桂林市人民法院对罗克绍案进行了公开审理。法庭上,多位从茶陵县专程赶来的证人,揭露了罗克绍在1927年至1929年期间的累累罪行。其中一位证人是当年被罗克绍残害的革命干部的遗孀,她详细讲述了罗克绍如何下令处决她的丈夫,以及这件事对她一家造成的巨大伤害。

在为期三天的审理过程中,检察机关出示了大量确凿的物证。这些证据表明,仅在1928年的"清剿"行动中,罗克绍就下令处决了超过50名革命干部和群众。此外,他还纵容手下烧毁民房,抢掠财物,给当地人民造成了重大损失。

1956年2月15日,桂林市人民法院根据确凿的证据,以反革命罪判处罗克绍死刑。在宣判书中,法院详细列举了他的主要罪行:策划并实施多起针对革命力量的武装袭击,残酷迫害革命干部和群众,破坏革命根据地建设等。同年3月,这项判决得到上级法院的核准。

在押解罗克绍前往刑场的路上,沿途聚集了大量群众。其中不少是专程从茶陵县赶来的,他们要亲眼见证这个迫害过他们的刽子手接受法律的制裁。当行刑队的枪声响起时,一个长达28年的追捕终于画上了句号。

历史的回响

1960年,茶陵县修建烈士陵园时,专门辟出一块区域,安葬了被罗克绍残害的革命烈士。陵园的档案室里,保存着54名烈士的名单和生平资料。其中最年轻的烈士只有18岁,是一名农民运动的积极分子。在陵园的纪念碑上,镌刻着这些烈士的名字,让后人永远铭记这段历史。

1965年,茶陵县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革命史料征集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收集到了不少与罗克绍有关的实物证据。比如,在江口村一位老党员家中,发现了一份1927年的团防局布告。这份布告上清楚地记载着罗克绍下令镇压革命群众的内容。此外,还找到了几件当年被罗克绍部队抢走的物品,这些物品后来被捐赠给了县博物馆。

1985年,茶陵县开始编纂《茶陵县志》时,专门设立了"反革命势力的镇压"这一节。编纂人员走访了当年亲历者的后人,收集了大量的口述资料。其中有一位老人提供了一张珍贵的照片,照片上是1928年罗克绍在县城里检阅团防局武装的场景。这张照片成为了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实物证据。

1995年,茶陵县史志办组织人员对罗克绍案的相关史料进行了系统整理。他们发现,在罗克绍统治期间,仅茶陵一地就有200多名革命群众和进步人士遭到迫害。这些数据被收入了《茶陵县革命史》一书,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重要记载。

2005年,随着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开展,茶陵县档案馆将罗克绍案的相关档案全部数字化。这些电子档案不仅包括了案件的审判记录,还包括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证人证言。这些数字化资料的保存,为后人研究这段历史提供了便利条件。

2015年,茶陵县在原团防局旧址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在基地的展览馆里,详细展示了罗克绍反革命活动的证据,以及人民政府最终将其绳之以法的全过程。这个基地每年接待大量参观者,成为了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0 阅读:27
可爱萌兔喵

可爱萌兔喵

可爱萌兔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