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宋·林升《题临安邸》
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林升的《题临安邸》中,西湖的歌舞升平与南宋国家的危亡形成了鲜明对比。
当时南宋半壁江山落入金人手中,江北沦陷在金人魔掌的百姓,他们日日夜夜翘首以盼朝廷能王师北伐,将他们从金人中解深救出来。贵为人臣的他们不想怎么去收复河山,还天天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
诗人以“暖风熏得游人醉”的生动描绘,揭示了统治者和民众对现实危机的麻木不仁。这首诗不仅是对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讽刺,也是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02】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宋·张俞《蚕妇》
宋代初期,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便大量剥削,以其所得的物质财富来宠养前朝的降王、降臣和庞大的官僚地主集团。张俞屡试不第,深明民间疾苦,他描绘了一幅辛酸的画面:
蚕妇从城市归来,泪水湿透了衣襟。她看到那些身着华丽绸缎的人,心中五味杂陈,因为他们这些定富贵之人啊,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人。
这首诗通过对比,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贫富差距,让人感受到劳动者被剥削的辛酸,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讽刺。
【03】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唐·刘禹锡《赠李司空妓》
刘禹锡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性格放荡不羁,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诗人,邀请他饮酒,并请来了歌妓在席上跳舞助兴。
当官的人游走在各种形形色色的场合里,风花雪月,对当时宴会上的排场,美女,已经见怪不怪了,而他们又怎么会理会普通百姓的艰难生活呢。
听着那歌妓演奏那春风中的一曲,此情此景真的是断尽我这个苏州刺史的肠啊。
诗中的讽刺,不仅仅是对奢靡生活的批判,更是对人性的丑陋恶心至极。
【04】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在长安回头远望骊山宛如一堆堆锦绣,山顶上华清宫千重门依次打开。一骑驰来烟尘滚滚妃子欢心一笑,无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鲜果来。
一首精妙绝伦的诗词,后面一两句还成了后人卖荔枝的广告语。通过一次送荔枝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一骑红尘疾驰而来,只为博妃子一笑。那山顶千门次第而开的盛景,却无人关注那背后是无数人的辛劳与血汗。
荔枝的甜蜜,与国家的兴衰形成了鲜明对比,讽刺了统治者的荒淫无度与不顾民生,让人在品味历史的同时,也反思一个手握生杀大权的帝王所应该背负怎么样的责任。
【05】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唐·杜甫《赠花卿》
锦官城(成都)里每日音乐声轻柔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飘入了云端。这样的乐曲只应该天上有,人世间芸芸众生哪里能听见几回?
花卿是指花敬定,他曾因平叛立过功,居功自傲,骄恣不法,放纵士卒大掠东蜀;又目无朝廷,僭用天子音乐。
杜甫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绝美之句,赞美了音乐的超凡脱俗的同时也在暗示,花兄应该见好就收,不然可能要惹祸上身了。
【06】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唐·罗隐《西施》
国家兴亡衰败自有其时运,吴人又何苦埋怨是西施使他们国家灭亡的呢?如果西施知道怎样颠覆吴国,那么后来让越国灭亡的又是谁呢?
罗隐的《西施》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疑问:如果西施真的能够倾覆吴国,那么越国的灭亡又该归咎于谁呢?这首诗以西施为切入点,巧妙地批判了历史上将国家兴亡归咎于女子的偏见,同时也表达了对女性命运的同情与理解。
女人其实也很可悲,男人利用貂婵完美的拿下了董卓与吕布,杨玉环以美色迷惑了唐明皇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秦可卿以美色做为暗娼在维系着各种关系,用到女人的时候她们就是棋子,事后就被推出来接受道德的批判,到底历史的责任应由谁来承担呢?
【07】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唐·李商隐《贾生》
汉文帝求贤在未央宫前殿召见被贬的臣子,贾谊的政治才能无人能比。可惜文帝半夜移膝靠近贾谊听讲,不问百姓生机只问起鬼神之事。
李商隐在《贾生》中,以贾谊的遭遇为镜,映照出古代士人的辛酸与无奈。宣室求贤的热闹场面,终究只是过眼云烟,夜半虚前席的孤独,才是贾生真正的写照。
这首诗不仅讽刺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漠视与利用,当下着眼要处理的事情不处理,而反从事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讽刺晚唐幻想成仙、荒于政事的帝王,也表达了对士人命运多舛的深切同情。
【08】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宋·苏轼《洗儿》
所有的人养孩子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很聪明,但我却因为聪明反被聪明误。只希望自己的孩子稍显愚蠢和鲁钝,只要平平安安到公卿就好了。
苏轼的《洗儿》一诗,以独特的视角表达了他对育儿的不同看法。他不希望孩子过于聪明,反而希望他们愚且鲁,能够平安无灾地成长。此诗前两句以一个“望”字,写尽了人们对孩子的期待。以一个“误”字,道尽了诗人一生的遭遇;
后两句是气话,是颠倒过来说的人生感慨。全诗表面上写的是孩子的教育话题,实则对他自己一生聪明结果在官场上混得一贬再贬的下场,像我这样聪明又怎么样,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呢?儿子,希望你平平凡凡,兴许更加快乐。
苏轼抱着满月孩子作一首打趣诗,暗地里是嬉笑式的讽刺,流露出他玩世不恭、愤世嫉俗之意。
【09】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五代十国·花蕊夫人《述国亡诗》
在五代的烽火连天中,君王城头高悬降旗,这屈辱的一幕,深宫中的花蕊夫人又如何能知晓?她或许还在期盼着往昔的繁华,却不知十四万将士已卸下战甲,无一人挺身而出,守护这片土地。
后蜀君臣极为奢侈,荒淫误国,宋军压境时,臣毫无斗志,闻风丧胆,孟昶一筹莫展,终于演出众降于寡的丑剧。
“十四万人”没有一个死国的志士,没有一星半点丈夫气概,当然是语带夸张,却有力写出了一个女子的羞愤:可耻在于不战而亡。
花蕊夫人的《述国亡诗》,以女子的视角,道出了国家兴亡之际,人性的脆弱与悲哀,让人不禁反思,真正的英雄气概何在?
【10】
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唐·罗隐《雪》
都说瑞雪兆丰年,丰年情况将如何?在长安还有许多饥寒交迫的人,即使是瑞雪,也还是不宜多下。
罗隐的《雪》中,以雪为引子,引发了诗人对丰年与贫困的深刻思考。他提出疑问:如果雪真的是丰年的瑞兆,那么长安城中的贫者又该如何度日呢?
这首诗通过对雪的双重解读,既赞美了自然之美,又批判了社会的不公与冷漠。它让人在欣赏雪景的同时,也不忘关注那些生活在底层的百姓。
【11】
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
眼晴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清·文映江《咏针》
相传四川的文映江 “解甲归田”回家乡,一天,他约几个乡邻到茶馆喝茶。一个迟来的人就问文映江:“文老爷来了吗?”旁人说:“这就是文老爷!”那人竟不肯相信眼前的布衣老人就是“文老爷”。文映江感慨地吟出咏针诗:“
百炼千锤一根针,一颠一倒布上行。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
那经过百炼千锤才成形的针,在布上穿梭,一颠一倒,看似简单却充满艰辛。而更令人深思的是,那“眼睛长在屁股上,只认衣冠不认人”的描绘,将人性的势利与浅薄展现得淋漓尽致。针本无情,却因人的使用而带上了世态炎凉的色彩。
这首诗,通过一个小小的针,讽刺那些不懂得知恩图报的人和只根据外表判断人的好坏而不注重内在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不妥,联系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