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捐赠日军侵华相册,为何埃文凯尔火了,马库斯却渺无音讯?

月旦闲评 2024-11-22 19:53:39

一件原本该令人拍手称赞的好事,却因为一连串的“神操作”让人满腹疑问。

法国小伙马库斯,手握珍贵的日军侵华时期罪证相册,想要捐给中国,结果却遭遇种种“看不懂”的阻力。

而另一位美国收藏家埃文·凯尔,做了同样的事却风光无两,甚至被称为“中国最尊贵的外国友人”。

同样是捐赠,为啥一个被捧上天,一个却石沉大海?

一、两份外国友人的“捐赠”

事情要从两个外国人说起,一个是美国人埃文·凯尔,一个是法国人马库斯。

他们都手里握着日军侵华时期的照片,记录了那段惨痛的历史。

埃文·凯尔早在几年前,就将这些照片捐赠给中国,还把自己宁可冒着危险、不为金钱所动的故事传了出去。

中国不仅表扬了他,还送了一份极其珍贵的国礼瓷器,成了当时的热点新闻。

而马库斯的故事则是另外一番光景。

今年5月他联系了中国驻法国大使馆,表达了愿意捐赠照片的意愿。

这些照片是他祖父留下来的,拍摄于侵华战争时期的上海,记录了那时的种种暴行,数量达到上百张。

马库斯希望亲自将这些照片送到中国的博物馆,以便让更多人了解那段历史。

这件事并没有像埃文那样顺风顺水。

大使馆起初对照片的真实性存疑,后来经过核实确认没问题,但之后的沟通却变得越来越困难。整整五个月,马库斯一直等不到明确的答复。

到了11月,大使馆干脆让马库斯自己联系上海的抗战纪念馆。

这一来一去的折腾,让原本热心的捐赠事件生生变成了一场“冷处理”。

直到纪念馆才证实照片确实真实无误,但马库斯至今仍未能亲手将照片送到中国。

那么问题来了,马库斯的捐赠为啥这么难?到底是沟通出了问题,还是另有隐情?

二、埃文和马库斯的待遇差距,问题出在哪?

说到埃文·凯尔,他的故事可以说是“行侠仗义”的典范。

面对反华势力的威胁,他坚持将侵华日军的罪证捐给中国。

据报道,他甚至因为担心安全问题穿上了防弹衣去工作。正是这种正义感和行动力,让中国给予了他一份极高的荣誉。

而马库斯同样怀着善意,但他却遭遇了种种阻力。

有人说这是因为马库斯明确表示希望亲自到中国捐赠,这让人联想到他可能想“讨好处”,比如借机谋求一份国礼或其他回报。

但这真的是问题的关键吗?其实未必。

埃文当年也亲自来到中国进行捐赠,但没有引发任何负面猜测。相比之下,马库斯的遭遇更像是被“冷处理”了。

大使馆从一开始的积极沟通,到后来态度变冷,甚至直接甩手让他联系博物馆,显然是有点“推来推去”的意思。

这种态度上的转变,可能是因为一些不言明的顾虑,比如担心马库斯的捐赠会引发不必要的舆论风波。

三、捐赠事件背后的“安全隐患”

从另一个角度看,马库斯的捐赠过程或许也并非完全是沟通问题。

有分析认为,马库斯在提出捐赠意愿后,可能受到了反华势力的干扰。

毕竟这些照片涉及的是日本侵华战争的罪证,内容敏感,背后牵扯的利益方不在少数。

为了保护马库斯的个人安全,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可能选择了低调处理这件事,以免引来更多不必要的麻烦。

但这种“冷处理”的方式也有弊端。

马库斯是一个普通的外国人,他并不熟悉中国的处事方式。

当他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始终得不到明确的答复时,难免会产生挫败感。

这不仅使得捐赠事件变得拖沓,还很可能让马库斯对中国的态度产生误解。

四、历史的价值为何难以被重视?

还有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像马库斯这样主动捐赠历史罪证的人,会被“晾”这么久?

这些照片不只是几张老相片,它们是记录侵华战争历史的重要证据,是让真相大白于天下的关键资料。

如果这些照片能早日进入中国的抗战纪念馆,对于历史研究和教育都有重要意义。

但现实却是这么重要的事情,却因为一些沟通问题和流程障碍,一再被拖延。

从马库斯5月联系大使馆,到11月纪念馆确认照片真实,整整半年时间过去了,这样的效率实在让人着急。

我们不禁要问:在面对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时,我们是否真的做到了充分的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和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0 阅读:56

月旦闲评

简介:畅谈社会,品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