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洪奎)我个人认为,文化之于花园,就像庙里的神一样。庙里没神,那就是普通的建筑,花园里没有文化,那就没有魂,是苗圃,是菜园子。
花园里真的有文化吗?在一般人看来,花园里没有什么文化,就是个种花种草的地方,体现花草的个体美与群体美而已。如果说中国古典园林里有文化,大家都特别认可,因为那是文人园林,无论其建筑、漏窗、小桥、假山,特别是匾额对联,处处体现着文化,就连植物配置亦能被挖掘出许多寓意的文化来。
根据我本人整整十五年的建园经验与体会看,在花园中完全可以做出文化来,或者说,花园就是文化的体现,甚至说花园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作品也不为过。在花园中处处体现着文化,蕴含着文化,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我们今天来谈谈那些花园里没有意识到的,在花草背后隐藏的文化。对于大家已经熟悉对竹文化、梅文化、荷文化等不再涉及。
首先,我们来谈谈什么是文化。余秋雨先生说的较精炼,也容易理解。他说“文化,是一种包含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态共同体。它通过指导和引导,创建集体人格。”简单点说,文化是精神价值,行为方式与国民性格。如果你同意这个对文化的定义,那么你就会理解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政治的、经济的、艺术的、社交的、宗教的、军事的,都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即受到价值观、行为方式与国民性格的影响。因此,我们建设花园的活动,不论你把它看成艺术创作也好,或者把它看成一般的生产建设也好,在这里就必然要受到文化的影响,或者说,体现出文化来。
下面就根据我的建设花园的经验与体会,谈谈我认为的,往往被忽视的,却又无处不在的隐藏在花草背后的文化。土壤里的文化,花园的土壤里埋着文化。
一、土壤里的文化 一法包含众法
花草长得健硕是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提出似乎有些过于简单。回答是,管理的好,水肥好。为什么管理的好,回答是重视管理,下了功夫。为什么重视呢?仅仅是有钱吗?恐怕不是。2013年秋建造郁金香花园时,我在一般的种植土上拌上约十五厘米的草炭土,这在我看来已经是十分舍得投入了。英国专家看完后说,这样不行,草炭土与种植土搅拌在一起,疏松土壤应该达到四十厘米深度。疏松度不是用铁锹去感觉,而是用手。手可以直接插入土中达到近四十厘米。郁金香的种植深度必须是15厘米深,过深过浅都不行,间距也必须十五厘米。错了,重来。所以2014年春我的郁金香长得特健壮,特整齐,很多人看了郁金香花园的照片还以为是欧洲呢。
英国专家大卫现场指导
英国专家大卫现场指导
大连英歌石植物园郁金香园
这件事情说明什么呢?说明干任何事都要严谨认真,一丝不苟。不要认为方向、大局、整体的问题解决了一切就都OK了。从细微处着手做好每一件事情,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我们中国人心理很浮躁,做事很马虎。我们就是要学习德国人、日本人身上的工匠精神,从微小的事情做起,从“现在做起”。个体里包括了整体,细微里有全局,“现在”代表着过去,也代表着未来。让我们民族的文化、民族的精神,在一棵树、一株草、一朵花,一寸土中体现出来。谁能说这不是文化呢?文化,不仅体现在全局上、整体上、风格上,不仅存在于文学上、艺术上、创作上,不是有知识的人才有文化,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人不有。文化是印在我们脑海里,流在我们血液中的东西。土里的物理成分、化学成分、肥力,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背后都反映着深厚的、复杂的人文文化。
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要受到文化的支配。从这个角度看,花园里有文化,花园还可以传递文化,创造文化,就比较好理解了。
二、花园是海 海纳百川
多元的世界才精彩,花园也是如此。现在的世界已经进入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时代,各种思想、观念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发展。
关于花园的风格与模式,可以是一种风格与模式,也可以是两种或几种风格的融合。融合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我们不用担心在融合的过程中失去了我们中华园林的特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各种文化的并存,儒、释、道甚至西方文化完全可以和平共处,最后统统归于海纳百川的中华文化。从古至今体现了中华文化最大特点是它的融化性和同化性。从五胡十六国到大元帝国,再到满清帝国已经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日本人真正的占领了中国,也许几百年以后日本国没了,日本人没了,日本文化也不独立存在了,都成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了。
我以为中国现代花园的风格和模式还没有形成。中国古典园林的风格与模式是伟大的,但它毕竟已经成为历史,是为私人或少数人服务的。现代的花园应该是公园,公共的花园。社会进步了,花园不应是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应该是所有的大众都能够享用的普通艺术消费品。在当今中国如果我们再到处弄一些用围墙、建筑、假山组成的拙政园,狮子林好像不行了。我倒是认为英国开放的,以植物为主要造园要素的自然风景花园更适合当下中国的公众需求与生态需求。有人说,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是受到中国道法自然的思想影响才形成的,这个我不敢苟同,也许更多的是历史的偶然,当然也包括历史的必然。如果我们把英国的自然风景园的模式引入到中国,它适合了中国大众的审美需求,符合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趋势,那就必定是历史的必然性了。
中国古典园林——拙政园
中国古典园林——狮子林
英国自然风景花园——爱丁堡皇家植物园
当然,在平原地区,把花园搞成法式的,以适合中国人思想中存在“大一统”观念,既有规模震撼力又有视觉的冲击力,热情奔放也是很好的。在多山地区采用意大利的台地式花园模式亦应是个不错的选择。日本古典园林的无尽意境,如果能在现代花园中有所体现,则应该是一个伟大的创新。水之所以成为王者,是因为其下也,其下,是为了做主。
法国园林——凡尔赛宫
意大利园林——埃斯特庄园
日本古典园林——桂离宫
雅与俗的问题一直是造园者心中的纠结。设计师与专家,还有政府领导大都强调要把花园做雅,做的有文化,有意境。多半是由于我们想做雅,但没做出真正的“雅”来,也许是因为大众的审美趋向和审美能力有问题,导致提倡雅文化的花园往往不被接受,束之高阁。倒是部分以俗文化为主的花园取得了成功。其实,据我的认真观察,真正喜欢自然,喜欢诗意文化的雅者在园艺方面,例如花境美,残荷美,还不到总人群的千分之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人们在高品位文化的追求上孜孜不倦,而且愈来愈个性化,这在服饰与家庭装修上表现的比较明显。中国人在园艺审美欣赏水平之所以比较低,是因为中国人还不那么关注花园,喜欢园艺,不像英国人那样,园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花园也会逐步走入寻常百姓家,中国园艺的欣赏水平也一定会逐步提高。作为园艺设计师一是要立足当下,做足,做好大众园艺作品,二是要着眼未来,做好“诗意文化”产品的研发并落地实践。
花园作为园艺的综合体,有众多的园艺风格,造园元素可以作为选择。我们并不一定去拘泥或抽象的去谈什么风格,什么雅庸文化。只要大家喜欢,觉得它美就可以,这样正体现出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文化与胸怀。当然,海纳百川也不能乱了套。满天星斗不如一轮明月,众星拱月最好。
三、花园是社会 需要秩序
清朝宰相张廷玉家人与另一叶姓人家比邻而居,因起屋造房,争地盘,起了争执。张母修书北京,要儿子出面干预。没想到这个宰相看完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修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主动把墙后退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把墙后退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形成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这个故事之所以传为美谈,说明邻里之间的相互谦让,互相谅解才可以创造和谐的,美的邻里关系。
农村为一垄地,一堵墙,一棵葱的事闹得鸡飞狗跳的事太多了。在城里也是一样。很多人缺少礼让精神,都想三想四,你发财了我也要发财,你当官了我也要当官,都想出人头地,不顾客观条件,不顾自己的能力,不顾他人的感受。整个社会显得缺少和谐,缺少秩序,也因此缺失了美。人际关系如此,社会关系如此,景观建设亦如此。
都想出人头地的想法,表现在景观建设上,就是各种不想干或风格迥异的原素经常被组合在一起,都想抢眼球,成为主角,整个景观看起来特别凌乱,毫无章法。
我刚刚开始造园的时候,就是如此。众多的造园元素没有层次,不分主角配角,就往一起堆。看什么都好,都往园里弄。园林砖有几十个品种与规格,还买了四大车太湖石。四十多种砖修成的院、墙、路那得乱成什么样子,几十万块钱的太湖石摆在那怎么看怎么和整体环境、整体风格不协调,完全不如当地花几万块钱买的石头。我园的植物种植也是一团乱麻,像苗圃,不像花园,这样的植物种植,不讲究统一,也没有什么对比,更谈不上什么节奏与韵律。只能说成是毫无章法的堆砌。
一个社会,所有人都按道德与法律的规范去工作与生活,这个社会才有秩序,才和谐,才美好。
一个组织,有统一的领导,有每个组织成员,非常在意整个组织和其他组织成员利益前提下的民主,大家各司其能共同发力,这个组织就会是一个团结的,有效率的组织。
一首交响曲,必须有各种乐器,众多乐手,在统一的指挥下,发挥各自作用,各司其职才行。如果有两个指挥,如果每个乐手随着自己的性子乱吹、乱弹,那就只能是噪音了。
其实,建设花园,与筑建社会,组建组织,演奏交响曲的道理是相同的。在确定的风格的统领下,选择合适的造园元素,而不是于愈多愈好,愈昂贵愈好。把这些造园元素合理的,有秩序的组合在一起,秩序产生和谐,和谐产生美。一个杂乱无章的大杂烩,无论如何不会产生美。
四、道法自然 不刻意追求
道法自然是中国道家思想,博大精深。但道家思想在中国一直没有占统治地位。说中国人特别讲究道法自然,有点言过其词,至少在花园的建设上是如此。我倒觉得英国的花园特别道法自然。
什么是自然?道法自然里的自然,不仅指“大自然”,即一般意义的自然,还可以理解为“事实”、“规律”、“合适”。道法自然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就是做合适的事情。
中国的古典园林非常适合农耕时代的中国。如果我们把这种模式广泛的应用于现今的中国,恐怕就不合适。反倒英国的自然风景花园模式很适合。就像在我的花园里弄一些青砖、白墙的建筑,还有漏窗、太湖石、假山,是不对劲的。道法自然不是道法祖宗,而是尊重事实,与时俱进。
人们在造园的雅与俗的问题上一直在纠结。其实,高雅文化必须存在,虽然是少数人的存在,却代表着我们的未来与追求。通俗文化更是不容忽视,因为它是大多数人的存在,是绝大多数人现实的需求。把高雅的文化与大众的文化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尊重这两种文化的同时存在,就是实事求是,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就是道法自然。我们不一定非得去刻意的追求什么法式、英式、日式、中式,合适就好,合中国人之是。
中国园艺界做花境已有近二十年了,水平不高。大多数人将原因归结为经验技术不足与植物素材匮乏。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上的原因我们没有注意到,就是我们心里的浮躁,不和谐的因素。花境讲究的是自然、协调。但我们的植物配置就像包办婚姻、拉郎配,甚至乔老爷乱点鸳鸯谱。英国的花境却像亚当与夏娃,本是一体。花境的背后,隐藏着深厚的、复杂的文化问题。
刻意的、过度的设计是我们造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也曾经犯过大量的这样的错误。一个原本不需大改造的坡地,顺顺坡就行,却做了几个台地,破坏了整体美。在几个本已很合适的造园元素组合中,又加入了特别抢眼的造园元素,使整个画面显得极不协调,失去了秩序美,和谐美,简约美。这种画蛇添足的事情不做,好像我们没干啥。其实最大的节约是设计上的节约。
道法自然,是一种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够理解其真实含义,并应用于建造花园就不是很容易了。道法自然,是造园中最大的文化。
五、花园的建设,否定之否定
在一个外行人眼里,英歌石植物园已经很美;在业内专家眼里它还问题多多;在我的眼里有时它很美,有时又像一堆垃圾。我眼里的英国威斯利花园、爱丁堡皇家植物园、加拿大的布查特花园似乎是完美的,但我们并不知道在这个完美的背后:第一,这种完美是经历过无数的失败、挫折和调整才达到的;第二,这种完美是相对的,还存在着许多不完美的因素。我们没有发现它的不完美,是因为我们的认识能力有问题。
花园的建设是一个永远的遗憾工程。随着人们建园实践的不断深入,我们的经验丰富了,认识提高了,想法就不一样了。昨天干的觉得挺好的事,今天发现错了;今天干的觉得挺完美的事,明天、后天发现又错了,亦或即便没错,还是不那么完美,有瑕疵。我的英国专家告诉我,他工作过的爱丁堡皇家植物园近三百年来都在改造提高中。不是英国人比我们聪明,而是他们不断的追求完美。而我们的国有公园建成后多半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我想做一个中国最美,世界一流的花园。什么是最美,什么是一流,没有标准,没有共同的认识,甚至我们自己的标准与认知也经常在变。我们在追求完美,而世界是永远不完美的。所以花园的建设就是一个建了拆,拆了建的过程,就是折腾,就是否定之否定。这就是花园里的哲学。
花园里真的有文化。我们的花园里没让人看出文化来,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做的不好,我们自己没文化,做不出文化来。中国古典园林在所有人的眼睛里都能看出文化看,因为那是文化人做的园林。而我们的花园大多是由文化不高的人胡乱设计,农民工胡乱干的,没有体现出文化来,也在情理之中。社会进步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提高了,因此,要在我们的花园里做出文化,是时代的要求,是我们不得不做和必须做的事情。
庙宇中因为有了神,才有了灵气;花园中有了文化才有了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