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古代就有间谍工具了,这三个工具,令人佩服古人的智慧

古今多少事儿 2025-02-10 14:00:56
前言

间谍这个神秘而古老的职业,自人类社会出现起就已经存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数间谍为了获取情报,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而在中国古代,间谍们更是发明了许多令人惊叹的工具,这些工具不仅彰显了古人的智慧,更是在那个简陋的年代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听瓮、矢服、明矾水、纸鸢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却在间谍们的手中变成了神通广大的法宝。

古人是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搜集情报、传递讯息的呢?

听瓮与矢服

在古代的战场上,窃听敌军的动向是至关重要的,而听瓮和矢服,就是古代间谍们用来窃听的两大利器。

听瓮这个看似普通的陶罐,却是最原始的“窃听器”。

它的构造十分简单,只需要一个口小腹大的瓮,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再将其埋入地下,瓮口与地面平齐。

当有人说话或行走时,声音会通过皮革传入瓮中,间谍们只需要侧耳倾听,就能够获取周围的动静。

听瓮最早出现在2500年前,《墨子·备穴》中就对其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详细记载。

听瓮在军事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在唐代,听瓮就被制作成了葫芦状的枕头,间谍们可以在休息时将其枕在头下,一旦外面有动静,就能立即察觉。

在宋代,听瓮更是被发展成了多功能窃听工具——矢服,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盛放箭矢的容器,但它可不仅仅是个箭囊,更是一个窃听利器。

矢服由牛皮制成,内部是一个空腔,当间谍们需要窃听时,就会拿出箭矢,对着矢服吹气,再将其枕在头下。

声音会通过空腔传入间谍的耳中,“方圆几里”的动静都逃不过他们的耳朵,听瓮和矢服,这两个看似简单的工具,却在古代战场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窃听只是间谍工作的一小部分,他们还需要将情报安全地传递出去,那么,古代的间谍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密写“神器”明矾水

在古代间谍们传递情报的方式多种多样,而明矾水就是其中一个神奇的密写工具。

明矾水看似普通,但它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特性。

当用明矾水书写文字时,字迹会在纸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但只要将纸浸入水中,隐藏的文字就会重新浮现。

这种神奇的特性,让明矾水成为了古代间谍们好帮手,史书中记载了不少使用明矾水传递情报的案例。

例如,在金宣宗贞佑四年(1216年),蒙古军队围攻太原城,守城将领乌古论礼派出间谍,带着用明矾水写成的密信,穿越重重封锁向朝廷告急求援。

还有康熙年间的“矾书案”,废太子胤礽为了重获自由,竟然买通医生,让他带着用明矾水写成的密信潜出宫外。

结果被敌对势力的辅国公阿布兰识破,密信被截获胤礽的计划也就此失败。

除了明矾水,古人还会用米汤来书写密信,米汤书写的字迹同样隐藏在纸上,但显现的方法却与明矾水不同,需要借助特制的显影剂。

这样一来即便密信落入敌手,对方也很难发现其中的玄机,密写术在古代可谓是万试万灵,但它毕竟只是传递情报的一种方式。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间谍们需要更加隐蔽的手段,就这样一个看似普通的儿童玩具——纸鸢,就这样走进了间谍的世界。

空中“信使”

纸鸢这个古老的发明,最早出现在汉代,相传它是由军事家韩信所创。

韩信当时正在率军攻打赵国,但由于敌我双方实力悬殊战况十分吃紧,韩信灵机一动,决定利用纸鸢传递军情。

他命人用竹子和丝绸制作了一个巨大的纸鸢,并在上面写下了求援信息,纸鸢飞上天空,顺风而去,最终落在了汉军大营。

汉军接到消息后,迅速派兵支援,韩信也因此扭转了战局,纸鸢的构造看似简单,但其实暗藏玄机。

它由竹子、丝绸、纸张等材料制成,主要由鸢头、鸢身、鸢尾三部分组成。

鸢头是纸鸢的“大脑”,决定了纸鸢的飞行方向,鸢身是纸鸢的“躯干”,起到承重和维持平衡的作用;鸢尾则是纸鸢的"方向舵",控制着纸鸢的飞行姿态。

古人在制作纸鸢时,会根据不同的用途,对其进行针对性的设计。

纸鸢在唐宋时期的军事应用更加广泛,唐代时,魏博节度使田悦曾经围攻临洺城,城内守将张伾眼看城池难保,便想到了利用纸鸢传递军情的办法。

他命人制作了一个纸鸢,并在上面写下了求援信息,然后趁着夜色将纸鸢放飞。

纸鸢不负所望,飞越重重封锁,最终落在了唐军大营,唐军接到消息后,立即派兵增援,田悦也因此被迫撤兵。

宋代时纸鸢在军中更是无处不在,许多将领都会在军中设立专门的纸鸢班,负责制作和放飞纸鸢。

这些纸鸢不仅用于传递军情,还被用于侦察敌情,宋军会在纸鸢上绑上铃铛,然后让它飞到敌军上空。

铃铛发出的声音,会引起敌军的注意,从而暴露他们的位置。

窃听器、密写术、纸鸢这些看似普通的物品,在古代间谍们的手中却有了非凡的意义。

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那个遥远的年代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

这些古老的间谍工具,虽然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它们所承载的故事和精神,却值得我们去回味和学习。

如今,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不仅要感叹古人的聪明才智,更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勇于创新的精神。

这些古老的间谍工具,虽然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它们所蕴含的智慧和精神却不会过时。

0 阅读:1
古今多少事儿

古今多少事儿

剪一段历史, 作下酒小菜。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