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全文约2200字,阅读约12分钟
男孩子遇到心仪的女孩子会主动表白,这是天性所致。面对男孩子的追求,女孩子如何应对才最得体,最有效呢?
林黛玉面对贾宝玉的追求,采取了有用的招法,值得每一个女孩子学习。
[1]说归说,做归做,言随行变
林黛玉一进荣国府,王夫人介绍家里的情况时,专门说起贾宝玉的情况。
对于自己的儿子,王夫人是这样说的:
“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林黛玉听后,想起母亲跟自己说起这个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于是马上表态,“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最终林黛玉却违背了这个承诺。
她和贾宝玉第一次见面,宝玉当众就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
林黛玉不仅不反感,反而觉得似曾相识。
晚上安歇之时,贾母安排她住进碧纱橱。贾宝玉坚持只搬到外屋,与她同住一起。
贾母同意后,林黛玉也没有反对。
林黛玉出尔反尔,其实给了贾宝玉追求自己的一个机会。
从此,两人同住一屋,同吃一桌,成为青梅竹马的一对情侣。
[2]小事大做,试探真情
面对男孩子的追求,女孩子都喜欢反复验证。林黛玉也是如此,面对贾宝玉,她时时关心,处处考验。
贾元春省亲前,大观园建成,贾政带着宝玉四处题匾写诗,因才华出众,受到清客们的赞誉。回家路上,小厮们趁宝玉高举,将宝玉身上所佩之物香囊、扇袋全部抢走。
回家后,袭人看见丢了东西,便笑问道“带的东西又是那起没脸的东西们解了去了。”
林黛玉听说,走来瞧瞧,果然一件无存,便道:“我给你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
说完之后回到屋里,把自己给宝玉做的香囊剪坏。
宝玉前来劝阻,并从怀里拿出荷包。林黛玉知道错怪了宝玉。尴尬之际,宝玉生气地荷包送还林黛玉。
林黛玉想也没想,直接拿起剪刀就剪。宝玉连忙夺下,黛玉将剪子一摔,拭泪说道:“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说着,赌气上床,面向里倒下拭泪。禁不住宝玉上来“妹妹”长“妹妹”短赔不是。(《红楼梦》第十八回)
此事,错在林黛玉,但是林黛玉作为被追求者,不问青红皂白地发点小脾气,试探宝玉的反应,考验他的真情,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3]要事不含糊,直接阻止
贾宝玉和林黛玉情浓之时,面对贾宝玉的三心二意,林黛玉直接阻止。
此事发生在贾母房里。
端午节前,贾元春赏赐了端午节礼,暗示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金玉良缘。对此,林黛玉非常反感。
贾宝玉虽然也觉得不妥,但是却不能时时放在心上。
在贾母房里,他看到薛宝钗戴着红香麝串,便索要观看。
薛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当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甲戌侧批:太白所谓“清水出芙蓉”。]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
林黛玉见状,出言骂他是一只呆雁。可惜贾宝玉并没有警觉。无奈之下,林黛玉扔出一块手帕,打在贾宝玉的眼上,才将他打醒。
林黛玉不仅此次提醒,对于贾宝玉有问题时,她都会不余遗力。
薛宝钗过生日,贾宝玉听她讲戏,手舞足蹈之际,林黛玉借助戏文劝阻,说出还没唱《山门》就开始《妆疯》。
[4]欲擒故纵,掌握主动
贾宝玉追求林黛玉过程中,难免会有出格行为。面对这种试探,林黛玉的做法非常艺术。
贾宝玉住进大观园后,茗烟帮他买了古今小说并那飞燕、合德、武则天、杨贵妃的外传与那传奇角本给他私下阅看。
为了不被人发现,贾宝玉躲到桃花树下看《西厢记》,不巧被林黛玉发现。
两人共读西厢,情深之际,贾宝玉借书中之语说出心里话:“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林黛玉听后假装生气,贾宝玉马上求饶。林黛玉见状,笑说“一般也唬的这个调儿,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蜡枪头’。”
林黛玉一语双关,表面是嗔骂,其实是鼓励。
贾宝玉对此心领神会,没过几天,贾宝玉就到林黛玉的房里,借着紫鹃给自己倒茶,说出了“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5]启示
纵观林黛玉对待贾宝玉的方法,其实很简单:
情况不明时,要给对方机会,便于自己考察;
感情加深时,可以小题大做,充分利用女孩受宠优势,试探真情;
遇有情况时,该出手时就出手,努力维护自己的感情;
互相交往中,既要懂得拒绝更要懂得吸引。
……
林黛玉应对贾宝玉的方法还很多。但无论什么方法,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就是用真情待之,有了真情,任何办法都有效;没有真情,什么办法都无效。
所以,面对男孩子的追求,还是要用真情应对!
写在后面:
阅读《红楼梦》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常读常新的过程。随着个人的思考,对社会认知的不断深入,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深刻理解。对《红楼梦》文本中的人和事,也就有了不断地认知。甚至对以往自己个人观点也会有颠覆性的再认识。因此,敬请各位在阅读中,保持个人独立思考,疑问精神,批判思维。短文若能引发您的思考,乃是一大幸事。若是有不妥之处,也请海涵,毕竟只是一家之言,权当贻笑大方了。(本文依据《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红楼梦》程乙本/《红楼梦》相关内容整理推测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