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老物件,一段金石缘

——记金石传拓技艺在琅琊王氏家族的传承与发展

五月底回了趟临沂老家,爷爷拿出一个老陶豆,已断成两截,让我带着陶把子参加市里举办的首届晒书节,看到这枚陶豆勾起了我深深的回忆。去年是陈介祺发现陶文150周年,想写篇文章纪念一下,工作一忙就淡了。这几天看到镇江市侨联“我的家风家训”征集启事,里面这句话“也许你家一个老物件,就有一段故事”激励我把这个故事写出来。

这枚陶豆是祖上传下来的,爷爷说之前咱家有过很多宝贝,时代动乱,一代代的丢没了。说这些的时候,脸上风轻云淡,一点看不出难过的样子。他拿着陶豆告诉我,上面的字是齐陶文,写的城阳众。是前清潍县陈介祺发现的。咱们祖上之前打拓片用的,是个老东西,有收藏价值但不值钱。

爷爷说的前清,其实是清朝晚期的意思,老一辈都是说前清民国,很多人都听说过晚清两大重要发现:甲骨文和齐陶文。甲骨文天下皆知,陶文知道的人,还真不多,所以今天借这个老物件及家族几代长辈的故事,粗浅的梳理一下齐陶文的四个发展阶段:发现、研究、弘扬、新时代结合。抛砖引玉,希望更多方家指点。

在中华浩瀚悠远的古文字长河中,陶文是年代最古老的一种,分刻款和印款两类。陶文不仅是研究古代文字文明的重要依据,也是研究古代氏族姓名沿革、工官制度、度量衡以及地理地质变化的珍贵史料。齐国所出陶文。包括朱、滕等小国文字,亦可称齐系陶文。齐国陶文的出现,溯自春秋晚期,迄于田齐亡国。与春秋战国其他国家陶文相比较,齐国陶文字数较多,信息量大,文字精美,数量相对较多,是研究先秦史及古文字学的重要文物资料。

(一)齐国陶文的发现

中国古代文字萌发于上古时期陶器的刻划痕迹,其后殷商甲骨刻辞、两周吉金铭文、简牍与玺印文字等成为先秦大篆文字的典范。清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年),山东陈介祺首次发现“陈悍”陶文至二〇二二年,整一百五十周年,其间以陈介祺、潘祖荫、王懿荣、吴大澂、刘鹗等为代表的学者从古文字乃至历史文化的视角收藏古陶文,对研究我国先秦政治、经济、地理、风俗以及先秦古文字发展演变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陈介祺之前,已经有人关注陶文,马星翼所著《邹县金石志》(成书于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中即有出土陶文的记载,但对其几无研究。对陶文进行系统鉴定与研究,始自陈介祺。

陈介祺,字寿卿,又字酉生。号伯潜;因收藏“曾伯霎篮”,即称其居室为“宝耸斋”,于是又以“策斋”为号;还因其原籍地处齐地海滨,所以晚年别署“齐东陶父”、“海滨病史”等。潍县(今山东潍坊市)人。清末著名金石学家和文物收藏家。他治学严谨,藏著宏富,一专多能,奖掖后学,为金石学、文物收藏学的发展,以及保存、整理和研究祖国历史文化遗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沂水金石传拓第一代手艺人天祖王升,比潍县陈介祺小30岁左右,其父王延年与陈家乃世交。烈祖王延年辞官后在潍县开课授徒,教过陈介侯(陈介祺堂弟)、陈恒庆(陈介祺义子)父子。天祖王升乃烈祖王延年三子,老来得子,甚是疼爱,不及成童已随陈介祺研墨添纸,耳濡目染习得传拓技艺。多年后不知何故,忽迁居沂水县,与父、兄及各方再无往来。因年代久远,具体原因已无从考证,徒留琅琊王氏族谱:迁居沂水县五字,引人遐想。

那时候陈介祺家里日日锤拓,陈老自己摸索创新多项传拓技法,簠斋技艺海内居首,培养了一批拓工,也不掩藏技艺,愿学者皆可教。这也是沂水金石传拓有据可考的第一代传承人。

陈介祺发现陶文之年代,旧说多以爲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皆据簠斋尺牍所断。李学勤先生曾在题爲《吉金拾零》的拓片册内见簠斋手跋陶文拓本一纸,题爲:“瓦器残片出潍之东,甚古,有印文曰‘陈口’,当是陈氏之族,口字不可识。同治壬申五月六日己丑,得之于姓。”从而将簠斋发现陶文之年代定爲壬申,即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陈继揆先生(陈介祺嫡六世孙,天津师范大学曆史系教授,陈介祺史料的主要整理与研究者)亦证之曰:“余翻检旧册,亦得同年(同治十一年)题跋一纸。始得之陶片,抑有田陈氏之印记,系得自同邑于姓,出土于齐国大邑即墨故城遗址。忆余幼年时,见拓片箱内,此陶片之拓本特多,先人之珍重,可以想见。”故此,陈氏发现陶文最早可定爲同治十一年。

齐源堂藏

(二)齐国陶文的研究

古陶文的问世与研究是晚清学术界与艺术界的重要事件,我们看到了小学范畴中古陶文字本体研究的推进与著述,看到金石书画艺术在古陶文领域的借鉴与创作。尤其晚清民国以来,书法篆刻家对陶文的关注源于其为古玺在陶器上抑印,也包括刻划的大篆文字书迹;源于清代赵之谦“印外求印”的理论推动了鼎彝、贞石、古泉、瓦甓等古器物文字成为书法篆刻艺术的重要“源泉”,其中古陶文字独特的结体与抑印布局的奇恣多变给予书法篆刻家们创新探索的启迪。

齐陶文的分类

齐国陶文从形制上可分爲刻款和印款刻款是在陶器制做完毕尚未烧制之前,用锐器刻划文字,字形奔放咨肆,印款是其时用事先做好的陶印钤盖上去,文字规整大方 , 有阴文,阳文两种。古朴之美不让战国玺印。齐国陶文从性质上可分官营和民营官营制陶业陶文主要发现在量器上,有人名(皆爲陈氏),立事岁,左里敀等文字。民营作坊陶文的常见格式爲。地名*人名。有的陶文只写人名。少数陶文的人名后再加器物名。一般爲某里人陶者某、某里人某等几种类型,均见于生活用陶。

陈介祺发现陶文后,喜极而言:“三代古陶文字不意于祺发之,三代有文字完瓦器不意至祺获之。殆祺好古之诚,有以格今契古,而天实爲之耶。”陈介祺在对陶文的研究过程中,认识到陶文的价值可与锺鼎、玺印等文字并称,尝记云:余于锺鼎文字,不能识者,百或有一二,又谓刀布文字不过一二,非锺鼎比也。今得三代古陶文字则不可识者甚多,且有正倒不能定者,奇矣哉!石鼓无二,而竟有陶,陶又似古于金石,奇矣哉!是岂可与刀布文字并语哉!古陶与古玺印近,有以玺成者,有刻者,与锺鼎、古货爲今存三代文字有四,并石鼓禹书洛字爲五。(陈介祺手稿,《簠斋论陶》)王襄《古陶残器絮语》:“有文字之陶现于人间,列入金石学,陈氏爲其创者。”经簠斋引领,齐国陶文遂渐为学者们所重视,有潘祖荫、王懿荣、李山农、王念亭等渐次收集,蔚为风气。

解读:齐国三字白文陶印。此印线条浑厚朴拙,文字类金文铭盘,稚拙生动。右边"城"字取纵势贴边、上下错位呈动态变化,左边"阳众"取方、圆的包围之势,上下二字欹侧照应,左右两边互为顾盼。印边残损,下边栏加刻横边线,从而使印内各具外形的文字生动自然,富有天趣。

齐源堂主手拓

(三)齐国陶文的弘扬

陶文作为金石文化之一种,其最佳的赏玩和流传方法,就是制为拓片。在原物上直接拓印下来,纤毫毕现。其古拙灵动的线条、饱经沧桑的历史痕迹、先秦文字的朴拙意态,将两千多年前的书法雕刻展现在今人面前,达到意与古人近的境界,令人生发思古之幽情。再以手卷、挂轴、册页、镜框的形式展示,是赏玩研究的最佳方式。拓片通过宣纸,墨拓所展现的黑白世界,浓如乌金淡似蝉翼,别具金石韵味,具有强烈的审美意趣和收藏价值。特别是乾嘉以降,文人与藏家之间多以拓片贻赠、交换为尚。使中华传统文化得以薪传。

齐源堂主手拓陶豆

吴大澂据簠斋所赠陶文拓本,撰写了《簠斋古陶文考释》《读古陶文记》,吴氏的名著《说文古籀补》也采用了不少陶文.吴大澂也是与陈介祺同时期的研究古陶文字的杰出人物。二人引以为海内知己,可惜那时没有高铁,二人终生未谋面。

刘鄂是刊印陶文成专书的第一人。庚子战乱,王懿荣遇难,王氏生前所藏陶文与甲骨,均归刘鄂。刘氏从陶文中选拓五百余品,1904年印成《铁云藏陶》三册(另一册爲封泥)。1912年倭人大函孝太鄯之《梦庵藏陶》一卷出版。在《桐乡徐氏印谱序》中,王国维断定陶文与兵器、玺印、货币文字爲六国古文一系,指明了陶文的时代。打破了传统金石学只重文字,不重器物和出土地的弊端。

在弘扬这一块,我的祖上没有贡献力量,因为那时已经迁居沂水,与家族没有往来,经济上很吃力。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的情况下,更无力弘扬了。第二代传承人高祖王信,王升之子,王升他爹叫王延年,他爷爷叫王修忠。王升和父兄不来往后,给儿子取名信。以示忠信之意。幼承庭训,金石为伴,家学渊源,随父迁居沂水县后,边耕读边私塾学习,生2子2女,家中人口多,变卖金石碑帖艰难度日,奈何晚清时局动荡,终是家道没落,唯留金石残卷和全形拓技艺给子孙。现存几件齐临淄陶器当时属家藏里的破烂。因为世交的缘故,陈介祺对王升,王信父子交往是毫无保留的。

顾廷龙在1936年所著《古陶文孴录自序》中云:当今古文字学称盏之日,殷有卜辞,周有铭刻,秦汉有小篆,皆可表其一代之制,寻其变迁之踪,而七国陶文实爲枢纽,尤可贵矣。辛亥革命后,陶文藏家日多,亦引起海外藏家关注。有吴隐《邂斋古陶存》,方德九《德九存陶》,张培澍《古陶琐萃》,杨昭惰《古陶拓片》,邵章《古陶器文》,谢方《云水山人陶文萃》,以及方清霖、姚华、潘博山、溥心畲、刘体智等家的拓本。内容都以战国陶文爲主。1934年,王献唐辑成《邹滕古陶文字》。1 9 3 5 年唐兰先生作《陈常陶釜考》,1943年孙寻、孙鼎所编的《季木藏陶》是极负盛名的一种。2006年王恩田《陶文图录》出版,收录了大量齐陶文。2006年倭人中村伸夫编著 /今井凌雪监修《簠斋藏古陶文选》山东吕金成先生亦集藏齐陶文,且以考古学角度对陶文所在器物进行研究,曾主编印学研究第二集,彙国内藏家专题研究古代陶文。建国后,有李学勤、朱德熙、裘锡圭、王恩田、郑超、高明、孙敬明等许多学者对齐国陶文撰写了不少文章,成绩显著。

第三代传承人曾祖王富堂,王信长子,颇受爷爷王升喜爱,垂髫即开蒙,技艺卓群。时逢动乱,义和团闹游行,其在沂水县勤恳务农,潜心制作全形拓。颇得潍县陈介祺分纸拓精妙,族中翘楚,据家中长辈回忆,曾祖作品颇丰,后因特殊时期(破四旧),悉数被毁,甚是遗憾。他老人家深得传拓技艺的精髓。各种技巧娴熟掌握,是这门技艺的传承翘楚,也是家族传承中的最高峰。

(四)新时代齐国陶文的收藏及发展

清末至民国后,几位陶文大家藏品,因各种原因,或流散或进入博物馆。新时期以来,随著金石学的複兴,又涌现了大批的私人收藏家。如山东农夫山房,翰齐斋,稷斋,海上步黟堂,四川星汉斋等,都是当今藏陶大家对于陶文的研究,拓片的制作,题跋,精彩纷呈不输古人。

近现代以来,上海是海派文化艺术的中心,金石更是海派文化艺术的核心版块而在全国范畴中引领风尚。去年是古陶文发现一百五十周年,上海书法家协会金石碑帖专业委员会与上海图书公司联合举办《古陶蕴真—海上金石家跋战国陶文拓本展》,韩天衡、陈茗屋、童衍方、林公武、吴子建、刘一闻、孙慰祖等四十位老中青三代金石家名列其中,他们的题跋展示了当今海派金石文化艺术的积淀与厚度,展示了当今海派金石家对于传统经典的继承以及突破艺术籓篱的睿智与选择,这种继往开来的努力,更昭示了当今海派金石家与时俱进的精神和追随上海这座国际化现代大都市文化发展高度的呼唤。

身为第六代传承人王志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2019 年 12 月金石传拓技艺列为沂水县第三批非物质 文化遗产名录。我也开始非遗进校园的活动,传道授业解惑,还算不辱没先人的技艺。经高人指点,求学于当代诸位名家(崔隽川、徐夫华、刘海清等),略有小成。现在沂水和镇江均有研学基地,开班授课,秉承烈祖王延年家风家训,不遗余力弘扬传统技艺,推广金石传拓。2022年获评临沂市群众文化带头人。2023年入选全环境立德树人导师团导师。截止 2023 年 5 月,雏凤学徒:6 人(小学生) 卧龙学徒:2 人(成年人)拟 2023 年下半年,继续收徒 10 名。

一直努力想成为知识分子却成了知识分母!向往自由、诗和远方,却与红肥绿瘦的K线打上了交道,也曾在大屏幕前亮相,坐井说天阔,虽针砭谩骂却醉舞经阁半卷书,胸无大志仍胆敢戏说功名的非遗传承人。近年来从专家变成砖家。

金山书院

如果不知历史可以看看现在,不懂现在可以翻翻历史!人可以伪装但时间/历史不会陪你演戏!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坚信科学来不了半点虚假!请大家多鞭策我,督促我,支持我,鼓励我。

我愿做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做一粒掺进历史长河的沙。是功是过,留予后人评说,是否真金,仍须千淘万砺!站在历史的维度,很多事不值得浪费宝贵而有限的时间。生命易逝,金石永年,留一帧墨拓,泛起朵浪花。此生足矣!

文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发展的重要载体,古陶文字更是华夏文明花园中的绚丽奇葩。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2023年下半年齐源堂拟举办一场古陶文的盛宴,诚邀国内50位知名书画家参与齐源堂所藏齐陶文题跋补绘,这正是对党中央倡导文化自信的积极响应和具体实践。

(五)齐源堂藏陶文欣赏

作者简介:

王志强先生,1986 年生,字子悔,笔名:孔以己,斋号:齐源堂,山东琅琊人,览圣公54世传人,金山书院创始人、金石传拓技艺非遗传承人。2022 年获评临沂市群众文化带头人。2023年入选全环境立德树人导师团导师。

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会员、河南省传拓技艺委员会理事、镇江市作家协会、济南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临沂市散文学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理事会理事、南京墨海玩家书画院专项顾问。

80后私募老兵,是国内第一位致力于资产管理与毛泽东思想结合的实战投资家。江苏电视台《早安江苏》特邀证券分析师。江苏电视台《新@财经》特邀嘉宾、钱江晚报(钱哥私募圆桌)特邀评论员、镇江电视台《每日股评》证券分析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