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欲杀孔融全族,见其幼子未跑不解,小孩9字回答成为千古名言

老刘带你看世界啊 2024-12-09 16:59:59

就像很多人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却不知道司马光长大后官至尚书之位一样。

很多人都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却不知道孔融长大后的境遇如何。

出生在东汉末年的孔融,在乱世中,他又会经历怎样跌宕起伏的一生?

少年:小时了了

因为汉朝推行的独尊儒术,所以在汉朝时期,孔家是备受尊崇的。

作为孔子的后代,孔融出生后,就得到了良好的教育,并且他很小的时候就明白‘谦恭俭让’之礼。

大家都知道,三四岁的小孩子,心智还未成熟,只要遇到分东西,肯定想着拿最好的那个。

而孔融这个年纪,却表现得十分成熟。

和兄长在一起吃梨的时候,他总是拿最小的那个,并且还说自己年纪最小,应该拿最小的那个。

这便是世人皆知的“孔融让梨”,虽然这个故事到此结束了,但孔融的“精彩人生”还没有结束。

身在孔家的他,从小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慧,并且少年老成,经常做出超乎同龄人的反应。

在他十岁的时候,跟着父亲去京城游玩。

当时有一个自视甚高的“名士”,名叫李膺,因为靠着才学获得了一座豪华的府宅,而且门槛很高。

若是想要见他一面,只能是名家大师,或者他的亲戚,一般人都进不了他的家门。

当时孔父去办理其他事情,留下孔融独自在京城内游玩。

孔融一时心血来潮,于是只身前往李府,想看看这个李膺到底有什么才能,居然如此恃才傲物。

为了进入李府门槛,他对仆人说:“赶紧去通报你家主人,我是他的亲戚。”

很快,孔融进入李府,和李膺见面了。

李膺从未见过这个小孩,于是反问他:“你从哪里来的,和我又是什么亲戚关系?”

只见孔融不慌不忙,说:“我祖上是孔子,曾经向你祖宗老子请教过问题,算是师徒关系。”

因为老子本名李耳,而李膺也姓李,说不定祖上真有点亲戚关系。

虽然这个回答有些牵强,但对于一名十岁的孩子,能够知道这些典故,实属难得。

而且他还能在大庭广众之下,面对年长者的问责,依旧面色沉稳,其心性可见一斑。

这时候,有人见此,想要刁难他一番,于是说:“小时候这个聪明,长大了就不一定了。”

孔融淡然一笑,反驳道:“看来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

那人被怼得一时没话说,随即大笑,表示此子日后必成大器!

这便是著名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来历。

此时孔融不过十岁,就已经创造了两个历史小故事,每一个都被世人传诵至今,广为流传。

假以时日,成长起来的孔融,又会创造怎样的历史?

中年:跌宕起伏

因为“小时了了”的故事,孔融名震京城。

但是从京城回来了,孔父染了一场重病,后来一直卧病在床,最终不治而亡。

此时,他才十三岁,面对父亲的去世,他趴在地上,几度哭晕过去。

很多人被他的孝心感动,纷纷落泪。

父亲死后,孔融和哥哥一同担当起家主的责任。

有一天,一位哥哥的朋友,因为针砭时弊而得罪权贵,遭到官府的追杀,只能逃到孔府。

当时哥哥没在家,所以孔融收留了他。

后来这件事情被官府知道了,要治孔融的罪过。

当时孔融和哥哥竞相承担罪责,就连孔母也自称教导不周,愿意代为入狱。

主动承担责任的事情,让无数人为之叹服。

孔融长大后,很快受到朝廷召见,并且入朝为官。

东汉末年的朝堂十分混乱,可谓是君主昏庸,奸臣当道,官僚之间狼狈为奸,贪污腐败的案例更是数不胜数。

若是有人敢直言进谏,必然会遭到奸臣们的迫害。

因此,无数忠贤之士都闭口不言,选择明哲保身。

孔融从仕之后,他不畏权贵,经常和宦官奸臣当庭辩驳,斥责他们的种种恶行。

在汉献帝登基后,董卓权倾朝野,手握大权。

因为董卓此前废少帝的行为,遭到孔融的指责。

两人在朝堂之上争辩许久,吓得百官不敢出声,就连汉献帝都面露难色。

董卓本来想杀了他,但忌惮其孔氏身份,再加之他名扬天下,一旦遭难,恐怕引来天下群起而攻之。

既然骂也骂不过,杀也杀不了,于是董卓就借着“提拔”的名义,派他去镇守“黄巾军”泛滥的北海国。

董卓心想,这么刚直的孔融,到了北海肯定要被黄巾军铲除。

不曾想,孔融竟然在北海收获一众民心,名气更大了。

因为被当地百姓吹捧为“孔北海”,所以他更加注重“虚名”,经常重用小人,而轻视直谏的贤士。

这导致,跟随他的百姓是很多,但能够带兵打仗的将领却很少。

当时中原一带的曹操和袁绍都在快速成长,就连幽州之地的公孙瓒都开始拥兵自重,唯独孔融只有几百名士兵。

这时候,有人看出来他并非“帅才”,建议他依附强者,谋求生存。

心高气傲的孔融,又能否接受这样的建议?

晚年:郁郁不志

身处中原腹地的孔融,夹在崛起的曹操和袁绍等人中间,处处受挫,事事不顺。

但他依旧固守己见,想要维持属于汉臣的“尊严”。

这段时期,他的心境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有一次,他在乡下,看见有人跪在父亲的坟前哭泣,虽然声嘶痛绝,但脸上没什么眼泪。

曾经以“孝”而闻名天下的孔融,他觉得这个人在假哭,于是判其不孝之罪,斩首示众。

结果回到家中时,听到隔壁邻居抓到一名盗贼。

按照律法,这名盗贼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最少也要打上五十大板。

后来,孔融听盗贼说,是家中母亲身体不适,想要吃麦子,于是才进行偷盗行为的。

而孔融不假思索,直接将他放了,还赏给他数斗小麦。

从这里我们能看出来,晚年的孔融更加注重“名声”,甚至到达一种偏执的状态。

后来,袁绍派自己儿子攻打北海,只有几百名士兵的孔融,根本不是袁军的对手。

据传闻,开战之前,孔融独坐屋内,丝毫不慌。

但在城破之后,一家老小被擒,他只好在亲信的掩护下,逃亡外地,流离失所。

后来献帝出走洛阳,依附于曹操,建都许县后,流亡在外的孔融再次得到重用。

好在曹操比何进、董卓之流好不少,虽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对朝中大臣和天子,态度还算上的恭敬。

而孔融自知没有拥兵自立,匡扶汉室的能力,于是也依附于曹操旗下,成为乱世中的一名汉臣。

虽然依附于曹操,但孔融依旧认为自己忠于汉献帝,所以经常和曹操作对。

比如曹操打仗时,孔融就嘲讽他出师不正;曹操夺人之妻时,孔融嘲讽他为“纣王献妲己”……

甚至在曹操因粮食紧缺,发布禁酒令的时候,孔融连上数次奏折,强调“酒是精气神”。

并且威胁曹操,说禁酒会导致出师不利,将兵败南方。

如此五次三番的作对,终于引来了曹操的不满,于是南征之时,命令谋士整理他的罪名,诛灭全族。

在曹擦的示意下,诛杀掉孔融后,一行人来到他的家中,准备斩草除根。

而此时,孔融家中只有一双儿女在认真地下棋,丝毫没有感觉到危险的到来。

即便他们在见到一帮凶神恶煞之徒,手持利刃闯进来的时候,依旧不为所动。

于是有人恐吓这对兄妹,说:“你们的父亲已经死了,接下来就是你俩。”

听闻父亲的死讯,兄妹两人依旧无动于衷,继续安然下棋。

甚至刀架在脖子上的时候,他们依旧没有起身躲避。

众人惊讶于二人的淡定,于是问兄妹:“难道你们不怕死吗?”

只见年长两岁的男孩儿开口,说:“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乎?”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发出叹息,一个小孩子都知道父亲死后,全家都将遭难。

而天下之人,却不知道汉朝将倾,又有哪家能安然幸存?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