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三段话、三首诗,内藏心学智慧,开悟人心

大道知行 2024-08-01 09:54:01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半个是曾国藩。学者王士祯曾赞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

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

今天,我们精选王阳明三段话、三首诗,让我们一起领悟哲人智慧。

01

三段经典对话

● 关于情绪

弟子曰:有所忿懥,如何?

阳明曰: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弟子问:情绪不好,愤怒怨恨怎么办?

先生说:顺其自然,不要沾上主观意气,就能保持本心的平静。

愤怒的情绪很正常,每个人都会有。但是如果任由自己发泄情绪,往往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王阳明给出的方法是:戒掉主观,人尽量不要把自己代入。用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人的情绪就会减弱很多。

莫言得奖之后,很多人对他进行攻击。莫言却毫不介意。他说,大家骂的不是我,而是一个大家眼里的作家“莫言”。我和大家一起来观察这个“莫言”。这其中的疏离感,让莫言在诸多诋毁中,依然活得自在潇洒。

苏轼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会旁观,让自己跳出来,人生才能不被情绪控制,不被愠怒左右。

● 关于放下

弟子曰:去草如何一循于理,不着意思?

阳明曰:草有妨碍,理亦宜去,去之而已;偶未即去,亦不累心。若着了一分意思,即心体便有贻累,便有许多动气处。

弟子问:如何去掉心里的杂草?

先生说:杂草有害,当然要清理掉,但是如果偶尔没有清除干净,也不要放在心上,你越在意心里就会越乱,心中盯着那一块未除的杂草,那心中就杂念丛生了。

王阳明因为出色的军事才能,屡次被朝廷征召平叛。某种意义上,他成了朝廷的兵器。

老子曾言: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大战之后,看到战场上的死伤,王阳明总是出现一些懊悔、内疚的情绪。这些纷乱的情绪,就是心中的杂草。

王阳明认为:如果总是沉溺在这些情绪中,人往往会失去未来。与其纠结后悔,不如恢复战后秩序,还百姓以安乐。

人生总有不如意,谁都有痛苦纠结的时候。这个时候越是在意,越容易被负面情绪控制。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收拾心情,放下过去,才能拥抱未来。

● 关于内耗

弟子曰:作文字不免费思,作了后又一二日,常记在怀。

阳明曰:文字思索亦无害。但作了常记在怀,则为文所累,心中有一物矣,此则未可也。

弟子问:文章写完了,但是却依然挂在心里,总是思来想去,觉得有些地方写得不够好。

先生说:总是装在心里,会为文所累,过去的事情,要学会放下,清空自己。

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问题,事情明明已经过去了,还是不断在脑海里上演。事情明明没有发生,却担忧焦虑。在内耗中,白白消磨当下的时光。

唯有把心里的事情清空,一个人才能摆脱内耗的烦恼。

王阳明说: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活在当下,这才是一个人最好的修行。

在脑海里划分出不同的抽屉,把不同的事情装进去。一旦一件事完成,就关上相应的抽屉,然后专注下一个抽屉。

事来则应,事过不留,活在当下,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明。

02

最富哲理的三首诗

● 关于心态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示诸生(其三)》

王阳明在诗中写道: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人生道路上,指引着前行方向的定盘针,就是一个稳定的心态。无论身处何种境地,稳住了惶惶之心,好运才会不期而至。

王阳明自小就能写诗填词,在当地被誉为神童。进京赶考那年,时任宰相李东阳无意中看到他的诗文,直接称赞他有“状元之姿”。一时之间,王阳明之名在京城流传开来,成为状元的大热人选。

结果当他意气风发地参加会试时,却不幸落榜,当即就有人挖苦他是徒有虚名。而王阳明听后却不慌不忙地铺纸提笔,作了一篇《来科状元赋》表示:“下一次科考,我就是状元。”接着他就一路游山玩水,返回了浙江老家。

不承想,三年之后,王阳明再次落榜。换作常人定然早已崩溃,可他却依旧淡然道:世皆以不第为耻,我以不第动心为耻。

面对科举的不顺与外界的质疑,王阳明的内心始终淡定自若。后来,他继续潜心学习,三年后,终于考中进士。得益于稳定的心态,王阳明才能打破质疑,证明自己。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如王阳明那般经历一段至暗时刻。一连串的糟心事会打击你,折磨你,击溃你。能不能迈过去,全在于一颗笃定的心。

就如丰子恺所说,人间的事,只要生机不灭,即使暂被阻抑,终有抬头的日子。

先把心态稳住了,不焦虑,不暴躁,你总会与惊喜不期而遇。

● 关于困境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泛海》

公元1506年,王阳明因为得罪了宦官刘瑾被贬往贵州龙场。不料他刚刚离开京城,就遭到刘瑾手下的连连暗杀,可谓险象环生。 逃亡路上他提心吊胆,寝食难安,精神几近崩溃。

等到了钱塘江时,他心生一计:当即抛下衣物,纵身投江,装出投水自尽的假象。在江中蛰伏许久,他搭上一只小船,顺江漂流数百里,这才摆脱了追杀。

得以喘息的王阳明钻进一个山洞就睡下了。谁料想半夜来了一只老虎,朝着他大声嘶吼。猛然惊醒的王阳明,顾不上害怕,抄起火把就向它挥舞起来。老虎见火光四溅,这才扭身退走。

王阳明瘫软在地,可一想到自己已然绝境逢生,便又豪迈作诗道:“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所遭遇的凶险,你若不把它放在心上,那它就跟天空中飘过的浮云没什么两样。

其实在这世上,命运从不偏袒任何人,人人都会遇到危机。若是心有畏惧,困难就会无限放大,像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将你压垮。

就像画家杨普义说的:挫折的大小根本就没什么界定,它只取决于你的内心。

当你战胜了内心的恐惧,不害怕,不怯场,困难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

● 关于遗憾

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中秋》

季羡林说,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是没有的。

生活没有圆满,凡事也总有缺憾。不将悲喜寄于外物,你才能收获内心的完满。

公元1518年中秋,因为剿匪功成,王阳明得以赶回家乡与父亲团聚。看到卧病在床的父亲,王阳明心中满是自责与愧疚。

他回想过去十多年,自己东奔西跑,颠沛流离,没有一天陪在父亲身边。本该享受儿孙之乐的父亲,却只能孤零零住在浙江老家。等到自己小有成就,父亲却已白发苍苍,时日无多。念及此处,王阳明不禁垂泪。

到了晚上,他正打算拉着父亲共赏月华。谁知天公不作美,原本晴朗的夜空,忽然乌云满天,不见一丝月光。王阳明想到中秋佳节没能与父亲共赏一轮明月,心中又是一阵失落。

可当他看着夜空中变幻的云彩,忽然转念又想:天气是阴晴无定的,明月同样也不会一直相伴。岁岁年年,日日夜夜,我们总会遇到没有月亮的夜晚。但只要心中有一轮明月,照样不会留下遗憾。

古人常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世上从来就没有什么长久的圆满,遗憾与缺失才是常态。既然我们无力改变过去,不如试着调整内心。

当你的内心开始变得强大,就不会着眼于此刻的一点不如意。即便乌云遮蔽了月光,也能不怨不悔,淡然前行。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