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唐第一妙腕孙过庭,书法直追“二王”,书论至今仍有意义

寓书喻画 2022-07-19 14:26:33

导语:学王羲之的字帖,反而学不到王的笔法,而学孙过庭的《书谱》,却能学到王羲之的笔法。——清·朱履贞《书学捷要》

孙过庭,名虔礼,字过庭,陈留人,唐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出身贫寒,仕途坎坷,做官不久后便辞官回家,拖着抱恙之躯,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法文章。历史证明,孙过庭这一决定是明智的,可以说为中国书法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因体虚多病,生活贫困交加,再加上仕途的不如意,终于导致他英年早逝,令人惋惜。

如果说孙过庭在中国书法史上就像一颗耀眼的流星,但随着《书谱》的问世,孙过庭这个名字就在中国书法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上追“二王”,旁采章草

孙过庭书法,上追“二王”,旁采章草,融二者为一体,并出之己意,笔笔规范,极具法度,有魏晋遗风。

孙过庭专习王羲之草书,笔法精熟,唐代无人能与他相比。开元年间书论家张怀璀对他有极高地评价:“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书,亚于草矣……隶、行、草入能品。”

可见孙过庭既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又得二王之法,再加之有超凡的天分,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书法体系。以草书擅名,尤妙于用笔,隽拔刚折,尚异好奇。他又善于临摹古帖, 往往真赝不易分辨。唐高宗曾谓过庭小字足以迷乱羲、献,其逼真可知。

陈子昂《祭率府孙录事文》 说:“元常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过庭的书迹比作魏时的钟繇,可见对其书法造诣推崇备至。

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孙过庭也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撰写的《书谱》是中国书学史上一篇划时代的书法论著,他提出的著名书法观:“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为书法美学理论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以释智果与欧阳询的“尚法”,李世民的“尊王”和虞世南的“尚意”为开端,形成了初唐书论中韵与礼与法多元对峙的局面,充分显示了大唐帝国的恢宏气度,那么孙过庭的《书谱》则是兼收并蓄,集中地体现了这一时期书法艺术创作和理论探讨的自由与繁荣,预示着一个更高的盛唐浪漫主义高峰的到来。就这个意义上来说,《书谱》无疑是中国古代书论中最瑰丽的篇章。

《书谱》是孙过庭自己书法实践的总结和升华,这些言之有物、透辟精到的书论给后学者的教益,远远高出那些缺乏书法实践或书艺不高的理论家的泛泛空论。不知要高出多少。

他在《书谱》中提出了尽精微、博多专、学书标准书法史学、书学技巧、书学传承、主客观因素以及怎样达到书法最高境界等问题,他提出的正书与草书的互通更体现了书法体系的内 在统一。在文章中他认为:书法诸体皆有其功用,各有所长,而学书之人若想达到较高的书法境界就必须集诸体之妙贯通于自身。

《书谱》中还列举了一些唐以前的著名书法家,并品评了各家书风的不同之处,如张芝、钟繇、王義之、王献之都在他品评之列。提倡学书必须遵从法则,教导人们如何鉴赏书法作品,如何提高个人的书法境界等,这些都为后人认识书法、学习书法、欣赏书法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二王和张旭之间的桥梁

孙氏的用笔特点是:点画之内给人以丰满圆转,轻重映带,变化无穷的直观印象。正如他自己所云:“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孙过庭的贡献在于他在二王和张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一端是妍美流丽的晋人风度,一端是狂飙突进的盛唐浪漫。那些劲拔、刚毅、老辣、纷披,如丹崖绝壑、渴猊游龙的笔势气息,全属于孙过庭的创造,正是这种创造,为唐狂草的昌盛作好了铺垫。

《书谱》

孙过庭《书谱》追求的是一种自然之态、中和之美,章法的安排上十分出色,前面部分较为工稳,中篇则是随心所欲狂放不羁,结尾部分又回到沉着内敛的基调上。这种处理方法不仅消除了前面过于平正的弊端,同时给人一种渐变升华的感觉。这正印证了孙过庭"平正——险绝——平正"。

《草书千字文》

通篇以草书写出,用笔含蓄不露,功力内在,沉着而飘逸,劲健而婀娜,一气贯注,笔致俱存,是草书学习的典范。通篇以今草书为主,掺以章草,草法上下连接,用笔含蓄不露,功力内在,沉着而飘逸,劲健而婀娜,一气贯注,笔致俱存,甚为精熟。

《景福殿赋》

此卷构图与明清等后世草书的不同之处在于:在黑白的空间分割中造就一种“动态和谐与平衡”,使局部的动最终形成整体的静,在这一动一静中达到收放自如,而且在行气中,明清等后世草书是一种纵向的取势;此卷在保持纵向取势的同时,亦具横向连贯的趋势,体现了章草隶意的魏晋时代的古法遗风。

结语:

孙过庭著《书谱》2卷,今存《书谱序》,分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6部分,文思缜密,言简意深,在古代书法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中许多论点,如学书三阶段、创作中的五乖五合等,至今仍有意义。

——END

1 阅读:121

寓书喻画

简介:徜徉字中,踯躅画前,晓喻其中,寓意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