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打歪着:从“彗星撞击地球”到“人类文明的产生”

侍儿看历史 2023-12-31 19:14:01

“仙女木”是一种生活在高纬度、寒冷地区的植物,在北极周边比较常见。

图 1仙女木

然而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这种喜寒的植物在距今1.3万年至1.2万年这个区间内,分布范围突然扩大,遍布世界各地。即便是在距今9000年前这个节点,其分布区域仍然远大于现在。

也就是说,这个时间段内,地球气温曾经发生骤降,进入一次较短的“冰期”,这个事件被命名为“新仙女木事件”。

那么,为什么地球气温会骤降呢?

很快,地质学家就给出了答案。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考古学家东·凯内特领导的团队,在1.29万年前的地质沉积物中,发现了一些肉眼几乎不可见的纳米级钻石、碳、木炭颗粒,并含有高浓度的铱。

纳米钻石的形成,需要宇宙爆炸产生的高温和高压环境,简单点儿说,这种东西是其他星体撞击地球时带来的。同样,地球上铱的非常稀有,在一些太空星体中却非常丰富。

至于是哪种星体,科学家们更倾向于是彗星。如果是岩石金属质地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必然带来较大的地质影响。但是近一万年来,地球地质情况总体是稳定的。而彗星的内部结构较为松散,撞击后会发生热解体,不会带来大的地质变化。

这样,结合上文提出的仙女木分布范围突然扩大,就形成了这样一个假说:在距今1.29万前,一颗或几颗彗星撞击了地球,其威力不亚于间接使恐龙灭绝的那次撞击,并在其后约三千年的时间内持续对地球气候造成影响。

那么,在这次撞击前,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

在距今1.3万年前这个节点,地球的整体气候是温暖、湿润的。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现在缺水、干旱的河西走廊,在那会儿有大量的淡水湖沼,甚至还有少量本应生活在亚热带地区的铁杉属植物。

这种气候,使得各种动物有着充足的水源和食物。

当代三大人种的祖先——晚期智人,此时已经遍布世界各地。

我们的祖先已经在东亚生活了一万多年。这会儿由于气候湿润、海平面上升,平原地带多洪水。于是,他们纷纷向黄土高原聚集,使得这里成为华夏文明的源头。

印第安人、玛雅人、印加人的祖先已经自白令陆桥进入美洲,开始迅速扩张。这会儿,由于海平面上升,白令陆桥变成海峡,他们自此与亚欧大陆隔绝。

图 2白令海峡

欧洲人的祖先已经灭掉了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这两支现代人类的表亲。在一些不可描述的交流中,尼安德特人“红棕发、容易长胖、多体毛”的基因,永远地留在了他们的体内。

图 3尼安德特人

南岛人群的祖先已经开始了太平洋征服计划。他们自我国东南沿海出发,驾驶着双体独木舟,以鸟类的行踪为导航,以海鱼充饥,以自然降水解渴,开始逐一占领太平洋中的岛屿,这个过程持续了上万年。

图 4双体独木舟

注意,这会儿人类的生产、生活模式,并不是耕种、放牧,而是狩猎、采集。这片地方的东西吃光了,他们就会去往下一个地方,居无定所,这也是史前人类大迁徙的原因。

其他动物也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猛犸象、大地懒、大角鹿、巨貘这些吃草的动物,都拥有远大于它们当代近亲的体格。

图 5大地懒

图 6大角鹿化石

同样,吃它们的食肉动物,像剑齿虎、短面熊、拟狮、恐狼等,也拥有巨大的身体和恐怖的牙口。

图 7短面熊

虽然这会儿的人类已经使用长矛、弓箭等武器(石质、骨质),但面对这些动物,仍然不能说是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双方维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然后,在1.29万年前,一颗或几颗彗星撞击地球,落点位于今天的墨西哥。撞击产生了类似核爆炸的蘑菇云,周边的生物被直接杀死。随后又引发了大火,火灾范围超过一千万平方公里,大火形成的烟尘甚至可以漂浮到欧洲上空。

由于烟尘遮天蔽日,全球气温骤降,世界各地陆续进入“冬天模式”。

这一点从地质学上也能看出,在这一时点,南北极、阿尔卑斯山脉和青藏高原等处的冰盖迅速扩大,仙女木的分布范围大幅扩张。

值得一提的是,间接导致恐龙灭绝的那次撞击,也发生在墨西哥。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接下来,就是一连串的蝴蝶效应。

此时,那些体格庞大的食草动物,吃的东西自然就多。可是撞击发生后,因为气候寒冷、光照不足,植物大量死亡,它们就逐渐走向灭亡了。

大型食草动物没了,以它们为生的大型食肉动物自然也就食物短缺,它们也开始走向灭亡,并由它们体格相对较小的那些近亲取代其位置。

而既吃草、也吃肉的人类,正在山洞中瑟瑟发抖。饥饿、寒冷严重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很多人没能熬得过一个个漫长的冬天,剩下的人也是奄奄一息。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祖先该怎么办呢?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些数据。

家畜、家禽类:

截至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家猪骸骨发现于安那托利亚东南部的Cayonu史前遗址,此地位于今土耳其,距今约9000年。

世界上最早的家鸡遗骸发现于黄河流域的三个遗址,距今不晚于1.05万年前。

关于山羊和绵羊的直系祖先到底是哪种羊,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证据。但通常认为,山羊和绵羊是在距今8000-9000年前被驯化的。

农作物类:

距今约1.1万年前,新月地带(两河流域和巴勒斯坦地区)的人类开始种植小麦。随后不久,他们又栽培了豌豆和橄榄。

距今10000-9000年前,我国北方的古人们从狗尾巴草中找出了“粟”,南方的古人们从沼泽杂草中找出了“稻”,开始人工培育,其种子分别是小米和大米。

至此,小麦、水稻和粟这三种作物,成为未来一万年内人类的主食。

大家观察一下以上时间节点,就会发现,不管是饲养家禽、家畜还是栽培农作物,其起点都集中在距今一万年前左右。

是什么让我们的祖先突然转型,放弃了采集和狩猎,开始驯化动物、栽培植物,义无反顾地走上农业之路呢?

答案就是刚刚提到的“新仙女木事件”。

像灭绝恐龙的那次撞击(有争议)一样,这次撞击同样导致了大面积的生物灭绝。上文提到过的那些大型食草、食肉动物,甚至还有部分地区的野马、野驴等,在一万年前这个节点不约而同地走向灭绝。

各种动植物纷纷灭亡,使得我们的祖先即便是奔走各地,也找不到充足的食物。为生计所迫,他们必须转变生存模式。

之前,他们可以猎获很多大型动物,像猛犸象,猎获一头,够一个部落吃一个月。可是现在,大型动物逐渐灭绝,他们只能抓小型动物,像野猪。

那些抓到野猪就宰杀、饱餐的部落,很容易进入“吃完这顿没下顿”的状态,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而那些精打细算的部落,抓到野猪后则有计划的吃,今天杀一只,吃个半饱,辅助以野草充饥;后天再杀一只,以求可持续吃肉。那些富余的猪,就得先找个地方圈起来。

某次,在圈里的一头怀孕母猪,生出了一只小猪。人们惊讶地发现,还有“抓一送一”这种好事,这可比外出狩猎省事多了。于是,他们就开始将“养猪”这项一本万利的买卖发扬光大。

野猪在圈养的过程中,脾气和体型也发生了变化。暴戾慢慢消退,脂肪层慢慢加厚,能够提供更多的卡路里。

这里,很多人会问:为什么会是“猪”,而不是“牛、马、羊”?

这些肉不是更好吃吗?

这里,我就不得不佩服一下古人类的智慧了。我相信,那会儿的人类肯定也尝试过圈养其他动物,像马、牛、羊等。但是他们发现,养这些动物比较“亏”。

先不说野马、野牛都是大块头、暴脾气,单以收益而言,它两都不如猪。

这里真的不是在骂牛、骂马,这是真事。根据现代农业的科学计算,“猪”和“鸡”是饲料转化率是最高的两种动物,也就是喂同样多热量的饲料,它们产出的肉最多。

当然,在距今7000-5000年前,人类也驯化了牛和马,但这会儿驯化的目的就不单单是吃肉了,更多的是耕作、运输、开矿和战争。

当然,即便是人类学会了饲养家畜、家禽,但在那会儿的条件下,部落中依然有很多时候吃不上肉。于是,人们开始寻找各种植物充饥。

他们尝试了各种杂草、果实、树叶、真菌。有些是越吃越饿,像野山楂;有些是吃了像没吃一样,像那些含水量超过80%的野果;有些是吃了有毒,像毒蘑菇。

最终,在数以万计的植物中,亚欧大陆的人类找到了小麦、水稻和粟,美洲大陆的人类找到了玉米、马铃薯和番薯,这些植物的种子或茎块无毒,还能提供淀粉,相当垫饥。

一些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把种子埋在地下会长出新的植株,于是他们就把更多种子埋在地下,渐渐地懂得了如何培育。

就这样,在距今约10000—8000年前,一部分人类永久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开始用尽心力,去摆弄这几种动植物,让它们大量繁衍,以获取蛋白质和淀粉,来维持自己的生存,并最终繁衍至今。

对这一事件,史称“第一次农业革命”。

伴随着这次革命,又对人类历史产生了一个世界性影响和一个区域性影响。

先说世界性影响。

距今8000至7000年前,寒冷期渐渐过去,气候开始湿润,气温开始上升,人类栽培的农作物、饲养的动物,都取得了不错的收获。在能吃得饱饭的情况下,人类开始琢磨更多的东西。

是什么让我们能吃饱饭呢?

答案是种地和养猪。

种地、养猪靠什么呢?

答案是劳动力,也就是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在那个年代,确实是“人地关系紧张”,只不过与现在相反,缺的不是地,而是人。

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答案是女人生的。

于是,女性的社会地位显著提高,进入“女尊男卑”时期,也就是女性为主导的“母系氏族公社”。

但是,请各位女权朋友们不要误会,这会儿并不是“一妻多夫”的婚姻模式,而是“群婚制”。

女性沿河定居,不定期招募流动性很强的男性群体上门干活、打仗。作为回报,表现好的男性可以与该村女性发生一些不可描述的关系,进而产生后代。

然而与现在流行的“老夫少妻”不同,那会儿通常是村内地位高、年长一些的女性优先挑选男性。这样,那些身强力壮、外貌俊朗、生产力爆棚的男性,往往就不得不……

吾窃为其不平啊!

但是,这种模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近亲结婚。

A女可能在不同时期与B男、C男分别发生关系,生出一男一女。在未来,这对男女有可能在不知道自己血缘的情况下,发生某些不可描述的关系。

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发现,近亲结婚,后代出现残次品的概率很高。该怎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呢?

于是乎,“姓”这种东西就产生了。

所谓姓,即“女生”。同一个妈生的后代们,都在其名字之前冠相同的“姓”,相当于血缘标识。《左传》中就明确指出:“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那会儿是母系社会,所以上古的姓都带女字旁,像姬、姜、姒、嬴、妘、妫、姞、姚等。

这样,以后某男和某女在发生某些交流前,就先互通一下自己的姓。如果不是同姓,就可以进行一些愉悦的身心交流;如果是同姓,那就只能含泪告别了。

就这样,在这种体系下,人口不断繁衍,粮食不断增多。而粮食多了,就需要储存,用什么存呢?

一开始,人们用树叶、木质容器,但是这些东西很容易遭虫蠹、变质。某一天,人们发现,粘土参水后可以塑形,再用火烤,就会变成坚固、不易变质的容器。于是,陶器就产生了。

有了陶器后,一些比较艺术的人就开始琢磨,这玩意太丑了,是不是应该在上面画点儿东西呢?

于是,早期的绘画就产生了,还有一定的记事功能。

在形形色色的画作产生后,某些有政治头脑的人感觉:应当多画一些有意义的图形,既能标识部落,还能宣传某些文化,这种图形现在称之为“图腾”。

因为女性天然具有“创造劳动力”的价值,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可以将其称为“生产人的生产资料”,所以那会儿人类很崇拜生殖能力。

在日常观察中,人们发现鱼、蛙一次性可以产出很多卵,而这些卵又可以孵化出很多小鱼、小蝌蚪。

于是,人们开始幻想自己部落内的妹子们,也能一次性造出千百个人。所以,他们就把鱼、蛙的形象画在了各种陶器上。

图 8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

当然,还有些部落已经走出了“生殖崇拜”的阶段,开始进入“自然崇拜”、“强者崇拜”阶段。

所谓自然崇拜,就是对自然界中能够引发人类生产、生活变化的自然物进行崇拜。

例如: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发现,漫山遍野的花朵绽放,当年就能取得好收成。于是,这些人就将花作为部落的图腾,甚至是自身的称谓。

需要说明的是,汉字产生后的相当长时间内,都无“花”这个字,而是“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苕之华,其叶青青”。

这是《诗经》中的句子,这里的“华”都是“花”之意。

甚至到了唐代,还有很多诗句用“华”代“花”。

像“兰叶春威蕤,桂华秋皎洁”。

在当代,也有很多成语中的“华”为“花”意。

像“华而不实”、“春华秋实”。

故,自称“花”,即为“华”,华夏之“华”。

再例如:生活在洪水区的人们,遇到洪水来临时,就需要登高躲避。在这段无聊的时间内,他们就开始观察大自然。

他们发现,佛晓之时,太阳会自天边冉冉升起,脱胎于大山、川流之中,此景象甚为震撼。

于是,他们将这个景象造成文字符号,神似今天的“泰”字,即日出于山水之上。

图 9大汶口遗址出土的陶器符号

他们还发现,当鸟类从远方而来时,就预示着洪水即将消退。道理也简单,鸟儿能飞来,说明它们找到了觅食的地方,也就说明一些地区的洪水已经消退。

所以,这些人就将鸟类作为部落图腾,之后演化为“玄鸟”。商与秦都出自东夷,两者的图腾皆为玄鸟。

所谓强者崇拜,就是对武力值的崇拜。武力强盛的部落,就可以用暴力手段抢夺一切,粮食、土地、女人,这也是男性主导社会的前夜。

在这种崇拜环境下,鱼、蛙这些弱鸡动物,自然就不会成为崇拜对象,取而代之的,是蛇。

人类天然有害怕蛇的基因,所以自然认为这种动物值得崇拜。但是,蛇的形状十分奇怪,没有四肢(其实是有的,只是蜕化了),又细又长,不足以显示其威猛。

于是,人们就发挥艺术细胞,“画蛇添足”,慢慢地形成了一种现实中不存在的动物——龙。

图 10红山遗址出土的猪龙玉雕

以上这些内容,统称为“文明”,学名叫“新石器文明”。

再说说区域性影响。

在南美洲,曾经存在过一个规模很大的古代政权——印加帝国。

根据美国考古学家宾斯的实地考察和印第安人的口口相传,印加帝国的建立者为曼柯王,建立时间在1200年前后。在此后三个世纪,印加帝国的统治地盘不断扩大,极盛时北起秘鲁,南至今天的智利、阿根廷,面积达8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六百余万。

图 11印加帝国极盛时的控制地域

关于这个政权的具体情况,我直接引用《世界全史》(史仲文、胡晓林主编,第046卷世界近代前期生活习俗史)的介绍。

一、农业方面

“印加帝国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种植南瓜、菜豆、马铃薯、花生、辣椒、胡瓜、葫芦、木瓜、菠萝、草莓等40多种农作物,但主要是马铃薯、玉米。家畜有猪、狗、羊驼等。大体可知,这里的居民食物以农业作物为主,兼有畜产品。”

二、手工业方面

“印加人已经掌握了纺织技术,能用棉花织棉布。”

三、服饰方面

“成年的男子是穿着兽毛的短裤,用一条色彩美丽的腰带缚住短裤,上面穿贯头衫。饰物在印加人那里是比较流行的。和其他的印第安人一样,印加人很重视腕饰、胸饰、项饰、头饰、耳饰、鼻饰。富人通常是用金、银、玉质的材料制作这些东西,而贫穷的人则是用银或铜等材料制作这些东西。”

四、建筑方面

“印加人有辉煌的建筑业绩,这在业已发现的诸古城址便可看出。这些规模宏大的古城都是用石头砌成的。”

五、交通方面

“印加人享有较高的交通文明。在秘鲁境内的安第斯山区,直到现在为止还保留着不少印加帝国时代的驿道遗迹。这些驿道都是用巨石铺砌的,攀山越岭,跨渡河谷,延绵数千公里,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与印加帝国同期存在的中国政权是元朝和明朝。看完以上介绍,你可以发现,南美洲这个政权与同期的东亚封建政权相比,似乎差异不大。

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个所谓的“帝国”缺少了几样非常重要的东西——马、牛、铁、火器。

马、牛、铁就不用说了,这会儿我们都已经用了几千年。至于火器,同期的明朝军队,外出作战如果不带上千、八百件火铳,都不好意思出门。

那么,为什么这个“帝国”没有这些东西呢?

答案就是新仙女木事件。

撞击发生后,美洲野马遭受到毁灭性打击,可能没有立刻灭绝,但是数量已经非常稀少。加之人类和其他食肉动物的捕杀,使得在进入文明社会前,美洲野马就灭绝了。

而撞击形成的寒期过后,海平面上升,白令陆桥再次被海水淹没,成为白令海峡,世界其他地区的野马再也无法通过陆路到达美洲。

前文提到过,人类驯化马的时间是比较晚的。所以,美洲的人类还没来得及驯化,当地的马就没了。

有些人可能会说,马没有了,还可以驯化牛啊,美洲难道连牛也没有吗。

是的,作为畜力工具来看,在农业生产中牛比马要重要得多。然而不幸的是,美洲唯一的野生牛,即美洲野牛,是这样一种生物。

图 12美洲野牛

其成年雄性的体重,通常用“吨”这个重量单位来表示,普遍在0.8至1吨之间,最大个体可达1.5吨。

其身体前半部分异常粗壮,并覆盖着厚厚的粗毛,从远处看像雄狮一般,近处看如同小山丘在缓缓移动。

其生性暴躁、易怒,主要武器是头上一对向上弯曲且锋利的双角,即便面对狼群时,也敢于主动上前驱赶。

甚至于,美洲原住民也不能对野牛种群造成实质性的威胁。在欧洲人到达之前,北美野牛的数量估计在5000万至7000万头之间,比原住民的数量还要多。

可以这么说,除了拿着火枪的人类,美洲野牛没有天敌。很明显,这种动物是很难被驯化的。

当然,美洲人民还是驯化了一种家畜的,就是羊驼,俗称“草泥马”。

一头羊驼可驮载20公斤货物,一天可行10至20公里,比人步行的速度还要慢。当负载过重或力竭时,它便躺下嘶叫,喷吐唾沫,脚踢拒不前行。

这种体格、这么任性,你能指望它干嘛呢?

未能驯化牛、马,对美洲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是显而易见的,限制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这一点我想不用解释了,咱们都用牛耕地,欧洲用挽马或牛,美洲那边只能用人。

其次是开矿和冶炼。不管铁矿还是铜矿,都需要畜力开采和运输;冶炼则需要建设巨大的高炉。这些在没有畜力工具的情况下,都很难实现。

墨西哥、智利的铜矿都十分丰富,可是直到欧洲人到来后,才开始大规模开采。

最后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武器和兵种。

没有马,自然就没有骑兵。而在亚欧大陆,从公元前两千年开始至二战前期,骑兵都是各国军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战术冲击和快速战略机动的首选兵种。

不能大规模开矿,就搞不到足够数量的铁器、铜器(美洲的部分政权、部落中,曾小规模使用过青铜武器),就只能用鱼骨、兽骨、黑曜石作为箭头、矛头。

这些劣势,在欧洲人到达后以最残酷的方式显现出来。

1532年9月,西班牙的地痞头子——弗朗西斯科·皮萨罗率队在秘鲁海岸登陆。

当年11月16日,皮萨罗与印加皇帝阿塔瓦尔帕在秘鲁高原的卡哈马卡城“会晤”。

护卫印加皇帝的,是八万名印加人;护卫皮萨罗的,是168名西班牙人和62匹马。此时,距皮萨罗最近的西班牙人据点,在一千英里以外的巴哈马。

需要说明的是,皮萨罗的这168人之前并不是士兵,而是地痞、流氓和市井盲流。他们的武器也算不上多先进,有一门中口径火炮、十几支火绳枪和数量相当的弩箭,大部分士兵使用马刀。

会晤初期,皮萨罗派出一名牧师、带着一本圣经去面见印加皇帝,要求其皈依天主教。

印加皇帝没见过纸这种东西,所以他不明白这个小册子该怎么使用,将其扔了出去。

这个举动成为了战争的借口,皮萨罗随即以“印加皇帝侮辱圣经”为由,下令发起全面进攻。

一时间,军号声、炮声齐鸣,西班牙人骑着马、叫喊着从两翼杀出,军阵中央的火枪兵也开始排射火枪。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如果这场战争发生的明朝辽东,明军可以把这些西班牙人打出屎来。

因为这时的火绳枪,并不是自动步枪,打完一枪后,就需要装药、装弹,射速十分慢;至于西班牙人的骑兵,还能厉害地过蒙古人、女真人吗?

但是,对印加人就不一样了。

首先,他们没见过火药、没使用过火枪,看着枪炮中冒出的烟火,看着身边倒下的自己人,他们不明白发生了什么,很容易往神明身上联想。

其次,他们没见过马这种生物,它竟然比美洲虎的体型还要大、速度还要快。所以,这些骑兵在他们眼里就如同天降神兽。

于是,很多人开始仓皇逃跑,互相践踏而死者不计其数。

也有一些勇敢的士兵开始抗争,挥舞着手中的木棍和鱼骨矛打击敌人。可是他们发现,在肉搏中,他们的武器根本无法对西班牙人的铁质锁子甲造成实质性伤害。

这种武器代差更加加剧了印加人的恐慌,再也没有人想抵抗了,战争很快变成了屠杀。在密集的人群中,甚至有很多印加人死于窒息。

虽然战局一边倒,但是皮萨罗明白,就算是八万头猪,他这168人也不可能砍得完。所以,擒贼先擒王,他直奔印加皇帝阿塔瓦尔帕。

他冲到皇帝的肩舆旁,挥剑砍断了抬着肩舆的印加人的手臂;然而,马上又有几个人跑过来接替,再次扛起肩舆。

如此反复数次,皮萨罗难以接近皇帝。于是,他呼叫七八名西班牙骑兵赶过来,众人一起骑马冲向皇帝的肩舆,生生将其撞翻。

就这样,皇帝被生擒了。

最终,战场上留下了约7000具印加人的尸体,而西班牙人没有损失一兵一卒。

皇帝被擒后,皮萨罗以此为要挟,要求印加人用黄金堆满一间长22英尺、宽17英尺、高8英尺的房间,作为赎金。

阿塔瓦尔帕的威望还是很高的,尽管他身陷囹圄,他的臣民们依然听从他从狱中发出的命令。之后,从帝国各地送来源源不断的黄金,堆满了西班牙人的房间。

然而,皮萨罗却没有兑现他的诺言,他依然处死了阿塔瓦尔帕,并强占了他的妹妹为妻。

在之后的四十年内,西班牙人持续对印加帝国发动战争,阿塔瓦尔帕的接班者曼科二世兵败逃亡,他的三位王子陆续出兵但是均遭失利,印加帝国于1572年灭亡。

皮萨罗的这次征服,只是美洲原住民持续400多年的悲惨史中的简短一幕。在欧洲人到达后,北美的印第安人、南美的印加人,都遭遇到了灭顶之灾。

当然,现在也有种说法,认为美洲原住民的大量死亡是天花导致的。因为美洲大陆长期与外界隔绝,原住民体内没有天花这种疾病的抗体。

我个人认为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以下两图是墨西哥太平洋沿岸地区人群父系和母系基因结构图。

通过第一图可以看出,当代墨西哥人群有九成以上的父系基因(R1b、J1、J2、I2等)来自美洲以外地区的男性,而来自美洲原住民男性的基因(Q1a、Q1b、R1a)占比仅有不足7%。

第二图显示,当代墨西哥人群有七成以上(A2、B2、D1、C1等)是美洲原住民女性的后代。

简单点儿说,现在的美洲人群,父源绝大部分是欧洲裔、非洲裔(E1b)男性;母源大部分是美洲原住民女性,还有小部分欧洲女性。

照此来看,有相当数量的印第安女性存活下来并留下了后代。如果按照疾病论的说法,这种现象是无法解释的。总不能当年因病致死的全部是印第安男性吧?

综上,疾病或许造成了一定的人口死亡,但导致大批印第安男性死亡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殖民者的屠杀。

0 阅读:24

侍儿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