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校园里流行的“死亡游戏” 着实令人担忧。这种游戏被学生们称为 “梦回大唐” 或 “死亡三秒”,其主要步骤包括靠墙蹲下深呼吸、憋气,再由他人按压胸口等操作来“体验死亡”。有孩子在游戏后迅速晕倒,并发出尖叫,满脸冷汗,甚至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
有家长表示 “我儿子这一次这条命真的算是捡回来的”,还有网友称侄子的同班同学因玩该游戏休克住院。网上也有部分体验者分享了自己玩游戏后的 “所见所感”,有人看到 “童年场景”,有人目睹 “梦幻景色”,还有人觉得是 “前世记忆”。
据了解,这种 “死亡游戏” 最早源于东南亚及我国港台地区青少年当中,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传入我国,在内地和沿海城市的少数中小学和大学校园传播。虽历经几起几落,但始终难以完全禁绝。如今再次在校园出现,与青少年追求新奇体验的天性有关。
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的医生介绍,憋气后人的胸腔内压力升高,再用力按压胸口会抑制心脏跳动和呼吸,影响头部供血。头部供血占全身 20% 左右,一旦供血不足缺氧,容易出现头晕、黑蒙,甚至意识丧失、损伤脏器,严重的可能会死亡。脑细胞一旦缺氧超过 6 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且不能再生。也就是说,“死亡游戏” 很有可能给参与者留下后遗症,影响以后的生活。
“死亡游戏” 的严重危害(一)身体伤害“死亡游戏” 对身体的伤害是巨大且不可忽视的。学生在参与游戏后,往往会出现晕倒的情况,这是因为游戏中的憋气和按压胸口等操作,导致回心血量减少,大脑的血液和氧气相应减少。有体验者在游戏后不仅迅速晕倒,还发出尖叫,满脸冷汗,甚至到第二天还感觉头痛头晕。这种强烈的身体反应表明游戏对身体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严重者会出现意识丧失、全身脏器功能停止等情况,直接危及生命。正如医生所介绍,大脑对缺氧的耐受程度极差,占人体重量的 1% - 2%,耗氧量却占全身血液量的 1/4。青少年在进行 “死亡游戏” 时,下蹲、屏住呼吸会导致回心血量和心室射血量减少,此时再给予持续的胸外挤压,会外源性地迫使回心血量进一步减少,血压下降,产生眩晕感。
同时,由于回心血量太少,会导致体循环血量不足以提供大脑正常活动,早期可造成大脑缺氧。若体验者晕厥时现场没有人及时采取保护措施,还可能导致摔伤,引起脑震荡或脑出血。经常玩这类游戏,孩子还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嗜睡等潜在风险。而且脑细胞一旦缺氧超过 6 分钟,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伤,且不能再生,极有可能留下影响智力发育的后遗症。
(二)心理影响“死亡游戏” 给学生带来的心理惊吓也是不可小觑的。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不仅身体会受到严重伤害,心理上也会遭受巨大的冲击。这种 “体验” 不仅当时会让孩子受到惊吓,甚至过后也可能留下心理阴影。
青少年心理、生理都处于快速发展期,渴望寻求刺激,但他们的判断能力还不成熟,可能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或出于引起关注的目的进行这类危险游戏。
当他们在游戏中经历晕倒、尖叫等强烈的身体反应时,心理上会产生极大的恐惧和不安。而且,如果心理脆弱的孩子在经历过这种很恐惧的事情之后,可能会留下一个长期的精神心理问题。例如,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理影响,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的干扰。
“死亡游戏” 为何屡禁不止?(一)青少年追求新奇体验的天性青少年时期是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的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尝试各种新鲜事物。“死亡游戏” 带有神秘色彩和刺激性,其宣称能让人产生幻觉,看到 “童年场景”“梦幻景色” 甚至重温 “前世记忆”,这种独特的体验对青少年有着极大的吸引力。在这个年龄段,他们往往愿意冒险去探索未知,以满足自己对新奇体验的追求。
(二)猎奇攀比心理在群体生活中,青少年有被尊重的需求,进而滋生出攀比心理。“死亡游戏” 因其危险性和神秘性,成为一种特殊的 “挑战”。谁能完成大家不敢完成的任务,谁就会被崇拜。这种心理促使一些学生即使知道游戏危险,也会出于跟风、融入群体的心理而参与其中。
当群体中一部分人开始玩,其他孩子就会觉得如果自己不参与,就会被孤立。在 “主角不死定律”“主角正确定律” 的影响下,他们会觉得自己永远不会受伤害,即使有严重后果也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忽视危险的存在。
(三)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如今,信息传播极为便捷,这也为 “死亡游戏” 的传播提供了温床。通过网络平台、社交媒体等渠道,游戏可以迅速在青少年之间传播开来。一些不良内容创作者为了博流量,上传相关内容,吸引了孩子们的好奇心进而模仿。此外,青少年在网络上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泛,缺乏有效的筛选和辨别能力,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
(四)学校和家庭监管不足学校和家庭在预防 “死亡游戏” 方面的监管也存在不足。如果学校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这类危险行为,学生就可能在课余时间参与游戏。同时,家长对孩子的日常行为和心理状态关注不够,不能及时察觉孩子是否接触了不良游戏,也容易导致孩子陷入危险。例如,有的孩子在玩游戏后出现身体不适,但家长可能没有及时发现问题的严重性,错过了干预的最佳时机。
如何解决 “死亡游戏” 问题(一)学校的责任学校应当切实担当起第一责任人的角色。一方面,要加大对校园内 “死亡游戏” 的监测排查力度,组织教师和管理人员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动态,尤其是在课间休息、课外活动等时间段。一旦发现有学生进行 “死亡游戏” 或者有相关信息在学生间传播,要立即制止清理,防止其大面积流行。另一方面,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及校园安全教育活动。
可以邀请专业医学人士进校园,从生理结构、医学原理等角度,详细向学生讲解玩 “死亡游戏” 的危害。例如,通过真实案例展示因玩 “死亡游戏” 导致的严重后果,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其危险性。同时,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安全警示片,收集过往因为 “死亡游戏” 而引发的悲剧,以案说法,让学生深刻意识到 “死亡游戏” 离死亡很近,绝不是可以随意尝试的游戏。
(二)家长的责任家长要更加关注孩子的动向,多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日常活动和心理状态。警惕孩子之间可能出现的危险动作,如靠墙蹲下、憋气、按压胸口等。一旦发现孩子有参与 “死亡游戏” 的迹象,要及时进行严肃的安全教育。
家长可以通过讲述真实故事、观看相关新闻报道等方式,让孩子明白 “死亡游戏” 的严重危害。同时,家长也要关注孩子的社交圈子,确保孩子没有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例如,家长可以与孩子的老师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交友情况,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三)社会的责任网信、宣传部门要充分发挥监管作用,督促社交媒体、平台加强对涉 “死亡游戏” 有害信息的监测、封堵和清理。如今信息传播极为便捷,一些不良内容创作者为了博流量,可能会上传 “死亡游戏” 相关内容,这很容易吸引孩子们的好奇心进而模仿。
据统计,截至 2024 年 6 月,我国网民较 2023 年 12 月增长 742 万人,其中青少年占新增网民的 49.0%,他们辨别能力尚浅,可能在不经意间接触到 “死亡游戏”。因此,网信、宣传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环境的治理,对传播不良信息的博主予以警告、封号等处罚,避免诱发进一步的效仿和病毒式传播,共同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
(四)长远之策从长远来看,加强学生的生命与安全教育是杜绝 “死亡游戏” 的根本之策。学校和家庭要共同努力,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珍贵与脆弱。
生命有且只有一次,容不得成为任何游戏的筹码。学校可以将生命教育纳入课程体系,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模拟演练和互动讨论,让学生深刻理解生命的价值。家庭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孩子的生命教育,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只有通过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教育,在未成年人认知中建立 “生命至上”“安全第一” 的鲜明概念,他们才能更好地抵制 “死亡游戏” 所谓心跳、刺激噱头的诱惑,进而让 “死亡游戏” 在学生群体中彻底失去滋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