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南宁,无忧花簇拥着街道,这座被绿水青山环抱的城市,正以“数字时代的山水画卷”姿态,迎接一场关乎中国网络媒体未来的盛会——2025中国网络媒体论坛。这场以“系统性变革 智能化传播:网络媒体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论坛,不仅是行业精英的“思想碰撞场”,更是一场充满人情味的“时代故事会”。
这里,既有《清澈的爱只为中国》中“中国核潜艇之父”的深潜人生被娓娓道来,也有AI技术如何让正能量与“大流量”双向奔赴的智慧探讨;既有广西非遗舞蹈在“南宁之夜”的灵动演绎,也有柳州螺蛳粉用“酸笋之交”破解团结密码的市井烟火气。论坛背后,是技术革新与人文温度的交织,是地域特色与时代命题的共振。
一、技术赋能下的“人情味”:当正能量遇见大流量1. 从“流量逻辑”到“价值逻辑”的升维在算法主导的流量时代,“内容为王”的法则被重新定义。论坛开幕式上发布的《你好1949,这里是2024年的中国》《2024,中国向上》等作品,用年轻态的表达方式将宏大叙事融入个体故事。例如,《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通过纪实影像,讲述科学家隐姓埋名、为国奉献的一生,用真实情感打破“说教式传播”的壁垒。
2. AI如何让“冷技术”变“暖故事”?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情感的放大器。论坛期间,“AI赋能正能量创作大会”展示的成果令人耳目一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AI系列动画《千秋诗颂》用数字技术复活经典诗词,人民日报“创作大脑AI+”平台让基层记者的采访素材快速转化为鲜活报道。技术赋能下,“正能量”不再局限于口号,而是通过沉浸式体验直抵人心。
1. 从“螺蛳粉”到“生态课代表”:地域文化的传播突围广西的“出圈”远不止于螺蛳粉。论坛期间,“南宁之夜”活动以沉浸式互动展现12个世居民族的风情,唐宋雅集游园会与非遗市集交织,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数据显示,广西森林覆盖率60.2%、红树林面积1.04万公顷,这些“硬核生态数据”通过短视频《每张都是壁纸!“我的宝藏家乡”》传播,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流量担当”。
2. 基建“卷王”与“味觉团结”:小城大故事的启示平陆运河的土石方量相当于3个三峡工程,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突破1万列——广西用“基建狂魔”的魄力书写发展篇章。而一碗螺蛳粉,融合侗族酸食文化、壮族稻作智慧,成为民族团结的味觉符号。这些故事被论坛提炼为“融合传播”的经典案例:地域特色如何升华为时代叙事。
1. 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建”论坛提出的“系统性变革”强调多元主体协作。例如,“发挥多元主体力量 共创繁荣内容生态”启动会倡导主流媒体、自媒体、技术平台协同发力。新华网的AIGC语料库、央视的AI微短剧,均体现技术共享与内容共创的趋势。
2. 算法“向上向善”:技术伦理的边界探索“坚持主流价值导向 推动算法向上向善”主题分享会引发热议:如何避免算法沦为“流量陷阱”?有嘉宾提出,需建立“正能量权重模型”,让优质内容获得更多推荐。这种探索,正是技术与人性的平衡之道。
论坛的讨论指向一个共识:网络媒体的未来不仅是技术的迭代,更是价值观的坚守。
记录者的使命:用《75年的每个时刻,我们与祖国同在》这样的作品,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
传播者的责任:通过AI译制微纪录片《来龙去脉》,让中国故事跨越语言壁垒;
创新者的担当:如“丹青中华”项目用数字技术重现传统书画,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当论坛的灯光照亮南宁夜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星辰大海,更是每一个普通人的笑脸:非遗传承人手中的绣品、螺蛳粉摊主熬制的汤底、AI工程师调试的代码……这些碎片共同拼凑出网络媒体的未来图景——技术为翼,人文为魂。
正如论坛上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真正的顶流,不需要热搜买榜;绿水青山与融合发展的和鸣,才是永恒的流量密码。” 这场盛会,不仅是行业的风向标,更是一场关于如何用“有温度的传播”书写时代答卷的全民思考。
互动讨论:
技术赋能下,如何避免“正能量传播”陷入形式化?
地域文化“破圈”的关键,是坚守传统还是拥抱创新?
算法推荐机制能否真正实现“向上向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