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传奇:从世袭军户到抗倭名将,戚继光的军事才能与人生起落

井普椿的独白 2024-11-12 13:54:35

在明朝历史上,有一支军队以将领的姓氏命名。

他们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创造了惊人的战绩:四千人对阵两万敌军,五战五胜,自身伤亡不到二十人。

它的统帅是一个出身世袭军户的年轻人,他18岁就已经管理上万人马,28岁就在东南沿海创下赫赫战功。然而,这位名将最终却郁郁而终。

那么,是什么成就了这支传奇部队?又是什么原因,让这位战功显赫的统帅最终落得如此结局?

——【·家世与成长·】——

以将领姓名来命名军队的现象,在中国古代十分罕见,“戚家军”算是其中典型。

说起“戚家军”,自然离不开明朝著名将军戚继光。单凭战绩而言,戚继光不算非常突出,即使限于有明一代,戚继光也很难与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名将相提并论。

但戚继光能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取得赫赫战功,自有其过人之处,包括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以及为此而忍辱含垢。

戚继光出生于嘉靖七年(1528 年),死于万历十五年(1587 年),此时明朝已在走下坡路,政治日趋腐败。

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造福于民,非智勇双全、豁达圆通之士不可。戚继光年轻时曾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终其一生,戚继光践行了自己的诺言。尤其是祛除倭患,廓清海疆,造福东南沿海百姓,已让戚继光化身为雄峙大海的不朽军魂。

英雄往往是由特定时代所造就的。说到戚继光,就不得不提及明朝时期的倭寇。其实,自元末明初倭寇就在中国沿海出现了。

当时的日本,南北分裂,战乱不断。一些商人、海盗、武士和浪人等相互勾结,到海外谋求发展,于是成群结队来到中国东南沿海进行掠夺骚扰。

明初几位皇帝还是生猛的,也比较智慧。永乐大帝整饬军备,加强海防,同时使用外交力量,倭寇没有造成大规模破坏。

正统之后,朝政紊乱,海防松弛,倭寇的势力又起来了。到了嘉靖年间,形势进一步恶化。倭寇还是那么猖獗,一些中国人也加入为乱,代表人物如汪直、徐海等。

内外勾结,局面变得复杂起来。倭寇在总量上不算庞大,但危害严重,而且一直清除不了。时任浙江巡抚朱纨,看到了问题症结所在,于是打击地主奸商,加大海防,抗击倭寇。

结果,因触犯了富豪大户,处处受到牵制,无奈之下朱纨竟然选择了自杀。

朝廷又派老将俞大猷去浙江,俞熟悉海防,打仗也是一把好手。到任之后,接连取胜。不久之后,江浙总督张经受到严嵩党羽赵文华陷害。张经垮台,且将俞也牵涉进去了。

俞大猷吃牢饭去了,沿海防务再次陷入混乱。正是在此内忧外患的大背景下,戚继光登场了。

戚家与朱家还是很有渊源的。朱元璋起兵反元之后,一位名叫戚祥的亲兵跟随他东征西讨,出生入死。最后,戚祥随军远征云南,阵亡。

朱元璋顾念旧情,任命戚祥的儿子戚斌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并世袭。

自此之后,戚家就世代从事这一职业。嘉靖七年(1528 年),戚家诞生了一个不同寻常的男孩。

戚景通在紧张不安中等到了儿子的出生,当他看到朝阳初升,光芒四射,心中万分喜悦,于是给这个宁馨儿取名“继光”。

戚景通是一个比较普通的人,为人老实肯干,但官运还算不错,一直升迁到神机营副将。照理说,戚继光作为明军高级将领之后,生活应该相当优渥。

可是事实并非如此,戚景通为人正直,廉洁自律。明朝官员工资收入有点低,戚景通一家人就比较清贫了。

戚景通对儿子进行严格教育,盼望他将来可以建功立业,报效国家。正是在良好家庭氛围熏陶下,戚继光自幼刻苦读书,萌生了立志报国的远大理想。

当戚继光十岁时,他的父亲办理了退休手续,于是登州卫指挥佥事的职位就转让给了戚继光。也就是说,还是小学生的戚继光就已官居四品,成为名义上的将军了。

此后生活并无多少实质性改变,戚继光在父亲与老师的教导下不断努力,知识日渐增长,意志日益坚定。

青年戚继光接过父职,开始了第一份工作即登州卫指挥佥事,那年戚继光刚刚十八岁。戚继光面临重大挑战,因为登州乃山东沿海重镇,他需要管理差不多上万号人。

面对一批经常手脚不干净的老兵油子,戚继光颇为不满。他进行了雷厉风行的改革,整顿军纪,严格考勤,可是收效甚微。

年轻的戚继光接触到了冷酷而严峻的现实,学到了社会大学第一课,深刻体会到了良好愿望与实际成功之间的巨大差距。

热血的戚继光也是务实的,他刻苦锻炼,勤奋思考,全面提升个人能力。戚继光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乡试中考取了武举人,第二年他又马不停蹄地去北京参加会试。

正在考试过程中,俺答大举入侵北京,“庚戌之变”爆发了。戚继光参加了京师保卫战,继而又上书《备俺答策》,于是他的名声开始传播开来。

“庚戌之变”后,朝廷决定抽调山东、山西等地一些军队去轮流守边,戚继光自然名列其中。

在边防重地蓟门,戚继光带兵镇守了三年。他在从事军务的同时,深研兵书,其中最有心得的是《孙子兵法》。

戚继光学得很灵活,理解独到,在这一点上完全不像其老实刻板的父亲戚景通,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初露锋芒·】——

完成蜕变的戚继光,从蓟门重回山东。东南沿海形势吃紧,戚继光迎来了大显身手的历史舞台。

嘉靖三十四年(1555 年),戚继光调任浙江都司佥书。到任之后,戚继光加快熟悉工作,勤于思考,不断提出合理化提议。

时任浙江巡抚胡宗宪读了戚继光的调研报告之后,暗暗称奇,但未作任何批示。之后,朝廷增设宁绍台参将一职,很多人积极活动,想要谋取这个肥差。

结果揭晓,戚继光中标,令所有人大跌眼镜。二十八岁的戚继光荣任宁绍台参将,从此也将个人命运与胡宗宪紧密联系在一起。

戚继光的军事生涯持续时间长,战绩辉煌,保守估计也要拍个几十集电视连续剧。本文只选取典型片段略加描述,点到为止。

在浙江,戚继光带兵打了几仗之后,发现原有士兵基本上是帮老兵油子,冲锋时半心半意,逃跑时则全心全意。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戚继光请求重新练兵。

巡抚胡宗宪被戚继光的诚意和决心打动,同意了。戚继光不搞什么花架子,而以实战为主。

他精选教官,武艺高强者方可出任。士兵的成绩分为九等,考核方式简单实用:双人对打,赢者升一级并赏银一分,输者降一级,另赏五棍。

通过这种地狱式训练,军队战斗力迅速提升。后来,戚继光在一次出差途中,看到义乌人与永康人为争夺矿产而进行的群殴,见识到了义乌人剽悍尚武精神。

于是,他决定大量招收义乌兵。经过严格挑选,戚继光召集了一批极具战斗力的队伍。

——【·战术创新·】——

接下来,戚继光在实战中去检验成果。义乌军意志顽强,作战勇猛,与倭寇作战不落下风。然而,日本武士与浪人等也非等闲之辈,武器精良,技艺精湛。

几次遭遇战之后,戚继光认为与对方硬拼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正当戚继光一筹莫展之际,兵部职方司郎中唐顺之来到浙江,送给戚继光一本专著《武》。

唐顺之是位高人,所著内容常人难以通晓,但戚继光是个例外,他不仅读懂了,还能创造性地加以运用。

得到启发后,戚继光发明出独特阵型“鸳鸯阵”。它是一种近身格斗阵法,每阵由十一人组成,配合使用盾牌、标枪、狼筅、长矛与短刀等五种武器。

“鸳鸯阵”能产生极强的战斗力,可对单兵形成碾压式优势。

后来,为了适应部队在狭窄空间作战以及追击战,戚继光又在“鸳鸯阵”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出“五行阵”“三才阵”等新阵型,最终形成了一整套系统作战方法。

“戚家军”是通过一场接一场的残酷战争打出名声的,其中台州大战具有代表性。嘉靖四十年(1561 年)四月,两万余名倭寇侵犯台州,著名的台州大战正式上演。

宁海前哨战打响,戚家军试验了“鸳鸯阵”的威力,效果很好:倭寇死伤二百多,戚家军仅一人轻伤。

戚继光敏锐感觉到,宁海之战很可能只是个诱饵,敌军的重点应在其他地方。果然,他们收到军情,倭寇另派了部队去偷袭戚家军的大本营新河城。

听闻消息后,明军将领们不淡定了,因为他们的家眷都在新河,而那里只有一些老弱兵力在留守。

于是,大家极力要求全军火速回援。此时,首领戚继光表现出了高超军事家的天才直感与超常冷静。他认为,倭寇在抛烟雾弹,后面还隐藏着更大目标。

戚继光安慰下属不要惊慌,并保证新河一定不会失守。同时,他派出游击将军胡守仁带领部分人马火速驰援。

戚继光之所以如此肯定,因为他知道在后方还有他的夫人王氏,危急关头王氏是可以独当一面的。

后来,正如戚继光所料,王氏有效组织了新河城的防御战,加上援军及时赶到,粉碎了倭寇的阴谋。

戚继光率领主力留在驻地,静观倭寇下一步动向。就在戚继光派出胡守仁的第二天下午,他们得知倭寇主力将向台州进犯。

戚家军迅速向台州赶去,一个晚上行军一百一十里,终于抢在敌军之前赶到目的地。在距离台州城不远处的花街,两军相遇,直接开打。

花街之战,以戚家军大获全胜、倭寇大败结束。戚继光率四千明军对阵两万倭寇,五战五胜,歼敌五千余人,自身伤亡不到二十,取得“台州大捷”。

——【·战功显赫·】——

浙江这边清静了,邻省福建又乱了,倭寇在此烧杀抢掠,几乎到处都是。嘉靖皇帝倒不含糊,指派戚继光去福建平倭。

戚继光去了之后,确定了“擒贼先擒王”的策略,将倭寇在福建最大的巢穴横屿作为首要进攻目标。

横屿是座小岛,地形奇特:早上退潮之后可以上岛,但沿途泥泞不堪;下午涨潮之后,道路没入水下,岛屿与大陆被海水隔开几十里。

戚继光经过缜密思考和细致准备,展开了对横屿的进攻。士兵们背负稻草,沿路铺设,经过艰难行军到达岛上。

等队伍集结完毕之后,戚家军再次使出“鸳鸯阵”绝招,在三个时辰之内干脆利落地结束了战斗,夺回了横屿。

之后,戚继光又率军在杞店、牛田、林墩等地击败倭寇。在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将领的不懈努力下,加上沿海军民浴血奋战,到嘉靖四十五年(1566 年),为患几十年的倭寇基本上被荡平了。

南方倭寇消停了,而北方依然多事。隆庆初年,朝廷决定由戚继光负责训练边境兵士,负责镇守蓟州。

到了北方,戚继光转而将重心置于防守。蓟门是边防重中之重,守卫工作殊为不易,十七年间换了大将十人,都因获罪而被调离。

戚继光防守蓟镇十六年,守备井井有条,太平无事。后继者按照他的既定制度行事,又平安了几十年。

——【·为将之道·】——

作为军事家的戚继光是完美的,他在三十多年军旅生涯中,从南到北历经水战、陆战大大小小百余次,未曾一败。

由他打造的明军之所以被称为“戚家军”,是因为其中留下了鲜明的个人印记。戚继光不仅是杰出的军事家,也是长袖善舞的外交高手。

内阁大臣徐阶、高拱、张居正等都重用戚继光,张居正尤为突出。戚继光很注意维护与朝中重臣之间的良好关系,为此他没少费心思,没少花钱。

倘若按照其父戚景通所教导的方法,戚继光无论如何是负担不起的,因此不少人指责戚继光的品行有问题。

但我们应该清楚,戚继光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崇高的目标,即保全千千万万百姓的生命。戚继光担任将军三十余年,退休时家无余田,只有几千卷书籍。

他的钱基本上花在了请客送礼上,而且是为了公事,他个人是清白的。要知道,在那个特殊历史背景下尤其是严嵩专权时期,要想做点事真的是难之又难。

戚继光虽然业务水平极高,但是一旦后台出事,他就没法施展手脚了。张居正死后半年,给事中张鼎思就上书说戚继光不宜在北方,朝廷马上将戚继光调到广东。

戚继光知道自己的时代结束了,后来在老家登州去世。有缺点的英雄终究还是英雄。戚继光生前军事成就显赫,四十年中无人匹敌。

在四百多年后的今天,戚家军的威名依然如雷贯耳。当然,戚继光也是位有血有肉的平凡之人。

为了抗倭与边防事业,他可以玷损自己的政治羽毛,甚至不惜背负骂名,只求取得战争胜利,祈愿苍生平安。或许,历史自会给戚继光一个公正评价。

0 阅读:3

井普椿的独白

简介:智愚各有营,君子独脩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