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星被印度追征超6亿美元税款,高管也被重罚!
失业君小编 | 文网络 | 图

据外媒3月25日报道,印度政府针对三星公司及其七位高级管理人员,正式提出了一项补缴税款及罚款的通知,指控其“规避了关键电信设备进口应缴的关税”。该通知要求三星及其高管总计支付6.01亿美元,细分来看,这包括446亿印度卢比(换算成美元大约为5.2亿)的未缴纳税款,并且附加了等同于未缴税款全额的100%罚款,此外,还单独对高管个人处以了8100万美元的罚款。
这一巨额数字,占据了三星预计在2024年度于印度市场所获净利润9.55亿美元的63%,彰显了此次税务追缴的规模之大。此事件也被视为印度近年来针对外资公司所采取的最大规模税务追缴行动之一。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三星所进口的“远端射频头”(Remote Radio Head, RRH)是否应被合理划分为应税设备类别。印度海关方面提出指控,声称三星在2018至2021年间,通过故意将商品错误归类为免税组件(而实际上这些组件是4G通信系统不可或缺的应税关键部件),从而规避了应缴纳的10%至20%关税,涉及的进口总额高达7.84亿美元。
三星方面则回应称,其长期以来采用的分类方式得到了印度官方的默认认可,并为此提供了专家意见作为免税主张的支撑。然而,印度海关方面并未采纳这一抗辩,而是引用了三星2020年内部信件中对这一组件的“收发器”描述作为反驳依据。

三星在印度消费电子和智能手机市场中占据着领先地位。2024年,其印度子公司的营业收入达到了119.2亿美元,净利润更是实现了22%的同比增长,达到了9.55亿美元,这一显著增长主要得益于高端智能手机和家电产品的热销。此外,三星在印度还设有诺伊达手机生产工厂、700多家门店以及研发中心,这些都彰显了其在印度市场的深度布局,以及作为全球供应链关键节点的战略地位。
然而,此次高达6.01亿美元的罚款却暴露了三星在印度业务的潜在风险。这笔罚金相当于其净利润的63%,无疑将对其后续的研发投入和产能扩张计划造成直接影响。同时,七名核心高管因被追责而可能面临的处罚,包括网络部门副总裁和首席财务官等关键角色,也可能对公司的业务连续性构成威胁。印度海关对其“提交虚假文件”和“违背商业道德”的指控,更可能在消费者和合作伙伴中引发信任危机,进一步动摇三星在印度市场的根基。

失业君小编分析认为,尽管印度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三星等外资企业在这片土地上仍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
其一,税务政策的频繁变动构成了不小的困扰。此次三星所遭遇的争议,正是由于印度海关对商品分类标准进行了重新解读,这不仅凸显了政策执行层面上的高度不确定性,也让企业难以预测和应对。类似的情况并不鲜见,大众汽车就曾因“汽车零部件申报不实”而被追缴了高达14亿美元的关税,这无疑进一步加剧了外资企业对印度税务环境的担忧。
其二,高昂的合规成本也是外资企业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为了应对印度税务部门频繁的审查和可能引发的法律纠纷,企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比亚迪为例,该公司在2023年因“税务缴纳不足”而被处以7.3亿卢比的罚款,而彼时其在印度的电动汽车销量仅为1960辆,合规成本与销售收益之间的巨大反差令人咋舌。
其三,供应链调整的压力同样不容忽视。若印度政府持续强化关税壁垒,三星等外资企业或许需要被迫调整其进口策略,甚至考虑将部分产能转移至印度本土。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当前的本土制造能力尚不足以完全替代进口,这意味着企业在调整供应链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印度为何频繁挥舞“罚款大旗”?近年来,印度政府明显加强了对外资税务合规性的审查力度,将罚金作为一种补充财政收入的策略。仅在2023至2025年间,三星、大众、比亚迪等企业就被追缴了超过20亿美元的税款。
此举的深层次目的,在于通过提高外资企业在印度的运营成本,为本土企业创造相对竞争优势。以三星为例,其争议的“远端射频头”设备主要供应给印度电信巨头信实工业(Reliance Jio),而信实工业与政府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此外,印度政府还试图通过强化税务执法,来增强对跨国资本的掌控力,从而在全球产业链中争取更多主动权,减少被动局面。

对于三星而言,印度市场既是其业务增长的重要引擎,同时也潜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尽管三星已声明将“评估法律途径”以维护自身权益,但印度税务体系的复杂性和执法过程中的随意性,可能使得诉讼过程变得漫长且结果难以预测。因此,从长远来看,跨国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其在印度的投资策略,包括建立本土化的税务团队,实时追踪印度税务政策的变动;同时,实现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避免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行业协会或外交渠道,积极推动印度改善其营商环境。
总而言之,如果印度持续依赖“罚款经济”而非系统性的改革,可能会进一步加剧外资企业的信任危机,最终损害其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宏伟蓝图。正如网络上的流行语所言:“在印度赚钱,在印度花,想带回家一分都难”——这句话不仅反映了跨国资本在印度所面临的困境,也为新兴市场敲响了警钟:仅仅依靠市场规模是无法长期吸引外资的,更需要法治环境和政策稳定性的有力支撑。
议
网友热议
@aimaoye(IP京):
谁都逃不掉,印度赚钱印度罚,一分别想带回家……
@王大明白Sky(IP京):
怨不得李在镕来找雷军,看来是真的想取取经。

@钟晓岚Clara(IP京):早上大众,下午三星,谁都不惯着。
@张海丽Hayley(IP沪):
以后大家跟印度做生意慢慢就变成钱货两清了,就纯纯的卖,不设立公司不安排人员。

@涨不停jeffrey(IPHK):这个就叫专业。
@吴振icecile(IP京):
好多企业去印度投资都得倒贴,也不知道这些企业去印度投资图啥?……


最后一条,有些企业战略也很迷。
群专用号!
[爱心][爱心][得瑟]这只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