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集继续耶路撒冷的游览。
哭墙又称西墙,是犹太人的精神家园和心目中的第一圣地。公元前11世纪,古犹太国王大卫统一各部族,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以色列王国。公元前10世纪,大卫的儿子所罗门在锡安山上建造了所罗门圣殿,又称第一圣殿,并以此形成了古犹太人宗教和政治活动的中心。公元前586年,巴比伦人占领耶路撒冷,将第一圣殿摧毁。半个世纪过后,犹太人陆续重返家园,后来又在第一圣殿旧址上建造了第二圣殿。公元70年,罗马军队再一次将圣殿摧毁,只留下了西面的一段高墙,即称为西墙。犹太人从此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千百年来,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能回到耶路撒冷,面对圣殿遗址上的这面西墙,低声祷告,哭诉自己的艰辛和磨难之苦,久而久之,这里便被称为了“哭墙”。
哭墙
哭墙高约20米,宽约50米,进入哭墙区域男女有别,须在划定的不同区域从事宗教活动或参观。
中间的栅栏将男女分开
男士必须戴犹太小帽,因为在这里头的上方就是上帝,让脑袋直接对着上帝是一种不敬的表现。当然,对于外族参观者,他们在入口处预备了供临时使用的一次性白色小帽。
带上小白帽后才被允许进入哭墙
从入口处看到有人吹响牛角,高声唱歌和大喊大叫,似乎是在进行某种宗教仪式。
这或是犹太人的一种传统宗教仪式吧?(以上二幅)
走进哭墙,感到了悠远和沧桑。
千疮百孔的哭墙
不知为什么,墙缝里塞满了无数的小纸片,纸片上似乎写满了经文,我想这就是犹太教徒们的一种精神寄托方式吧?
墙缝里塞了许多写满经文的小纸片(以上二幅)
诵经(以上二幅)
默默地观察了一会,我发现前来祈祷的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表情,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情绪。
声嘶力竭
深情亲吻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就是上面两图的祈祷者额头上都有一个黑色的小方盒,这是做什么用的?这是犹太教徒在祈祷时佩戴的经文匣。经文匣由符合犹太教义的洁净动物皮革制成,表面涂成黑色,里面放置四段手抄圣经经文,纸张为特制的兽皮纸,用抄经羽毛笔及特制圣经墨水书写,抄写必须由最虔诚的、经过特殊训练的抄经师来完成,抄写中任何一个细微的失误,都可能导致整张经卷作废。正统派犹太教规定,所有年满13岁的男子都要佩戴经文匣,而女性一般没有佩戴经文匣的义务。
前合后仰,频繁摆动,我测算他的摆动频率在每分钟一百次以上
这位老兄一边祈祷一边看手机,他这一刻是否虔诚?
女子区域男士不得进入,只好让人代劳帮我拍了一张。
一位女士在往墙缝里塞纸条
夜晚再次来到哭墙,一片灯火通明,人气依然很旺。
比白天人气更旺
我称他们仨是“三巨头”
一位美女让我用相机帮她留个影,我说很乐意为你效劳,照片用不用Emall给你?她莞然一笑,没有作答。
为一位陌生女士留影
十四站苦路这是耶稣基督受难的全过程:从被判死刑,背十字架到三次跌倒,期间还看到了圣母玛利亚,有人为祂背十字架,为祂擦去汗水,最后耶稣被剥去衣服,钉在十字架上,直至断气,被埋葬。
十四站苦路图解(这里也是起点)
沿着苦路寻访和体验(以上二幅)
苦路第三站:耶稣第一次跌倒
苦路第五站:一位叫西门的人在这里帮耶稣背了一会十字架,结果被打
苦路第七站:耶稣第二次跌倒
圣墓教堂又称复活教堂,是基督教最重要的教堂,其地位排在耶稣诞生之地伯利恒的圣诞教堂之上。圣墓教堂坐落在各各他山上,是十四站苦路的终结地,耶稣遇难、安葬、复活的地方。
圣墓教堂外观
公元4世纪,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巡游至此,下令在原罗马神庙的基础上修建了这座圣墓教堂。
走进教堂会看到惊心动魄的耶稣受难壁画
现在这座教堂由罗马天主教会、亚美尼亚教会和希腊东正教会共同管理,有趣的是教堂的钥匙保管和守门人却是由两个穆斯林家族世袭(据说是由埃及苏丹萨拉丁定下的规矩),从而使这座教堂充满了多彩的宗教因素。
教堂正中为耶稣的圣墓,因耶稣已经复活,这里只是一个空墓穴
当初耶稣受难断气后,人们将祂从十字架上解下,放在一块大理石上。如今这块大理石就陈列在教堂的入口处。虔诚的教徒们把信物放在大理石上擦拭,然后将其带回家供奉,一些人还长时间跪下亲吻这块石头。
据说这块大理石上浸透着耶稣的鲜血,整块石头被染成暗红色
虔诚的膜拜
圣墓教堂内汹涌的人潮
至此,我的《以色列“朝圣”之旅》11集全部结束了。用开篇第一集的一段话:或许是一种应许、一种召唤,总之,当我把写下这组游记当做一种使命,便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负重;而写作的同时,也真正地使我自己受益匪浅。
人的物质享受固然重要,但精神境界的提升可能更体现作为人的价值。最后要说的是:如果说地球在物理上有两个极点(南极和北极)的话(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珠穆朗玛峰是地球的第三个极点),那么人类精神上的极点有几处?以色列的耶路撒冷算不算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