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空纸
编辑 | 空纸
前言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其改编而成的86版电视剧更是家喻户晓。
如今无论是小学课本里,还是网络搜索词条的简介当中,《西游记》小说的作者就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但在文学界,关于“《西游记》作者究竟是不是吴承恩”这个话题,却一直存在极大的争议,以至于出现了“非吴派”,极力证明《西游记》的作者并非是吴承恩。
那么有关于《西游记》的作者问题,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争议?
如果《西游记》并非是吴承恩所著,那么这本小说又究竟是谁写的呢?
没有作者署名之所以会出现“《西游记》作者并非吴承恩”这种观点,以及诞生一大批“非吴派”的最根本原因,就是《西游记》的作者从来就没有自己署名过。
如今我国发现最早版本的《西游记》,是明朝万历二十年时的百回本《西游记》,而这个版本的《西游记》并没有署名作者。
不仅仅是这个版本的《西游记》,如今所发现的所有明代出版的《西游记》,全部没有署名作者。
正因如此,也引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作者不敢署名”,网上支持这个观点的人还不少,到处宣扬在明朝时期,《西游记》被列为“第一禁书”,自然没有人敢署名。
而这些人用来支撑这个观点的证据,就是《西游记》小说的内容。
很多人都知道,明朝最信奉的宗教就是道教,尤其是嘉靖时期,嘉靖皇帝几十年不上朝,就是在修道,平日里也总是穿着一身道袍,还给自己取了听上去就很厉害的道号。
皇帝带头信道,下面的官员为了拍皇帝马匹,自然也就跟着一起信道。
可纵观《西游记》全书,其内容本质上就是“弘扬佛教”,而且存在多处“崇佛贬道”的情节。
比如在车迟国的剧情当中,车迟国国王听信三位妖怪国师,崇尚道教、重用道士,国内的和尚全都成了奴隶,被道士们用鞭子抽打着干苦力。
在这段剧情当中,道教俨然就是反派,而和尚们都是可怜人,是被压迫欺负的那一方。
为了报复三个国师,孙悟空师兄弟三人来到三清观,将三清塑像丢到了茅坑当中,然后冒充三清显灵,骗三个国师喝尿。
这情节简直装都不愿意再装一下了,明显就是对道教和三清的大不敬。
除了“崇佛贬道”之外,在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桥段,面对前来降服他的如来佛祖,他竟然说出了“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种话。
放在古代,这种话就是“大逆不道”,砍头都算是轻的责罚了,判个满门抄斩、株连九族都绰绰有余。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才让很多人误认为,《西游记》在明朝时期时禁书,所以作者也不敢署名。
但事实并非如此,在明朝时期,《西游记》不仅不是禁书,甚至还引起了一股狂热的西游浪潮。
当万历年间的百回本《西游记》出版问世之后,便有了一大堆跟风者,因此便出现了很多质量参差不齐的番外或者续写。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西游记》在明朝时期并非是禁书,而且销量如此之多,热度如此之大,作者为什么不愿意署名呢?
丘处机写的小说?其实有关于《西游记》这本书的解读,早在明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很多,但同样没有明说作者是谁,或者就连这些明代的学者都不知道这个问题。
而历史上第一个敢在《西游记》上署名的人,却是全真教掌教丘处机,但并非是他本人署名,而是南明时期,全真门徒借用了自己祖师爷的名字。
因为这些全真道士发现,虽然《西游记》里面存在一些不利于道教的情节,却含有大量全真教的“修炼词汇”,自然就是全真教前辈所著。
而且历史上真的有一本《长春真人西游记》,这里的长春真人便是丘处机的别名。
但这个说法并没有得到后世的支持,因为那本所谓的《长春真人西游记》,其实写的丘处机西行旅游的所见所闻,跟神魔小说《西游记》没有半点关系。
因此南明时期全真教道士的意图也很明显,他们就是故意想将这两本书混淆不清,从而达到他们向百姓们“传教”的目的。
但由于南明覆灭,清朝建立,清朝初期,黎民百姓人人自危,哪里还顾得上去纠正这个错误。
因此全真教道士,借用祖师爷的名号署名,宣传《西游记》是一本教人如何求仙问道的书,当时很多人都信以为真。
直到清朝乾隆时期,社会已然稳定,读书人便有心思关注《西游记》,开始纠正早就该纠正的错误。
因为在《西游记》的原著当中,有很多处提到的名词,例如衙门或者官名,都是明朝时期才开始有的。
而丘处机作为金代元初之人,又怎么可能会知道明朝才有的事物呢?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两位淮安的学者根据《淮安府志》,首次提出了《西游记》的作者是他们淮安人,也就是明朝时期的淮安人吴承恩。
他们的证据就是当时的《淮安府志》,因为里面有关于明代文学界吴承恩的记载,在“作品相关”里面,赫然写有《西游记》这本书。
但由于这两位学者人微言轻,所以在当时并没有得到太多人的认同,更多人还是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长春真人丘处机。
而真正给吴承恩“正名”之人,却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家鲁迅和胡适为主力的“新派学者”。
鲁迅、胡适的“意气用事”民国时期,鲁迅和胡适等人在研究《西游记》的时候,也注意到了有关于作者问题的争议。
他们其实对这本书并不算上心,但他们非常讨厌全真教将《西游记》解读为“修炼之书”,毕竟新时代的思想绝对容不下任何封建色彩。
于是胡适在简单翻阅了《淮安府志》过后,认定《西游记》的作者就是吴承恩,其实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只要不是道士写的,随便是谁都可以。
因为当时有关于《西游记》作者的争议就两个名字,丘处机和吴承恩。
鲁迅和胡适不可能让全真教如愿以偿,当然要极力肯定吴承恩就是《西游记》的作者。
有了这两位大文学家“背书”,《西游记》的作者自然就只能是吴承恩了。
那么问题就来了,当初全真教道人们可以将《长春真人西游记》和《西游记》混为一谈,强行让全真教祖师爷丘处机的名字和《西游记》捆绑在一起。
那么这一本《淮安府志》里轻描淡写的《西游记》几个字,就真的是我们熟悉的那本《西游记》吗?
毕竟如今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淮安府志》上吴承恩的作品《西游记》,就是能够被列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
况且有学者翻遍了明清两代的地方志记录,发现在记载当地文人时,并不会将小说视作作品记载进去,毕竟在那个时代,“小说”在文学领域当中根本不入流。
所以极有可能,《淮安府志》里所记载吴承恩写了《西游记》,这里的《西游记》并不是一本小说,而是同名的文学作品。
最重要的是,在明末清初时期,有一套名为《千倾堂书目》的藏书集中,便提到了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但归纳领域却是“地理类”,跟它并列的还有《南游记》、《四明山游籍》。
也就是说,我们熟知的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很有可能真的只是一本“旅游日记”。
如果大家还是觉得不可置信,那么接下来这个证据,就是“非吴派”最大的依仗之一。
如今我们创作文学作品,已经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的规矩,但古人因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所以在文学作品创作上,也有一些需要“避讳”的东西。
比如古人写文著书,都会刻意避开自己父母的名、字或者号。
而现实中在淮安出土的“吴承恩父亲墓志铭”,上面便提到了吴承恩父亲名为“吴锐”,字“廷器”,号“菊翁”,所以这些字眼都是吴承恩在著书时需要避讳的。
可在《西游记》小说原著中,这些字眼却时不时出现,就好像根本无需有所避讳一样。
还有一点,那就是历史上的文学家吴承恩,他如今有不少署名的诗文留世,其诗才被誉为“李太白、辛幼安之遗也”,也就是说他写的诗有李白和辛弃疾的味道。
但纵观《西游记》全书,里面就和许多明清时期的小说一样,经常会出现很多诗句,可《西游记》里的诗句却大多如同“打油诗”一样毫无美感可言。
偶尔有那么几句让人眼前一亮的诗句,经过学者查证,也是从其他地方“抄袭”来的,所以中国四大名著当中,《西游记》一直被文学界称作“文学性最低的一本名著”。
结语如今针对《西游记》的作者是不是吴承恩,文学界仍没有争论出个最终结果。
主要还是这么多年,从小到大,大家所接受的教育,都说《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
现在突然有人跳出来说,吴承恩不是《西游记》的作者,大家肯定一时间难以接受。
那如果《西游记》的作者真的不是吴承恩,又能是谁呢?
这个问题也是困扰了文学家很久的问题,“非吴派”也在极力寻求答案,因为只要找出这个答案,那么他们坚信的“吴承恩非作者”观点就自然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