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黄河故事丨二十八年铸一坝

大河网 2022-04-21 20:07:53

编者按:九曲黄河奔流不息,每一滴水都饱含珍贵回忆,每一朵浪花都写满动听故事。为生动呈现70多年来河南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治理黄河、利用黄河、传承黄河文化的具体实践,展示河南在黄河及其流域治理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发生的可喜变化,河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联合河南省政协文化和文史委员会推出特别策划《我的黄河故事》,结合《黄河记忆》专题史料图书,从治理、生态、文化等多角度,记录河南各级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为黄河及其流域治理作出的贡献,激励广大中原儿女拼搏进取、砥砺奋进,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口述人:龚时旸,浙江绍兴人,1927年生。曾任黄河水利委员会泥沙研究所工程师,黄河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副主任、主任。

大河网讯(河南省政协融媒体中心记者 刘杨)黄河宁,天下平。自古以来,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闻名于世。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对治理开发黄河极为重视。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开发黄河的关键性工程。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8年规划,8年设计,11年施工建设,加上后来的验收,全部算起来共花费了28年。28年铸一坝,可见小浪底工程的复杂与艰辛。”龚时旸说。

   

为什么选择在小浪底兴建工程?

1975年8月淮河上游特大暴雨给河南中南部地区带来了毁灭性的灾害,造成2座大型水库、2座中型水库和58座小型水库垮坝,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最大的洪水灾害。

“经气象分析,如此规模的暴雨完全有可能发生在三门峡—花园口区间,从而使黄河产生4万至5.5万立方米每秒的特大洪水,后果不堪设想。”龚时旸回忆,为此,河南省、山东省和原水电部在联合向国务院报送的《关于防御黄河下游特大洪水意见的报告》中提出:“为防御下游特大洪水,在干流兴建工程的地点有小浪底、桃花峪。从全局看,为了确保下游安全必须考虑修建其中一处。”

报告于1976年5月获国务院批复,原则上同意,并指示 “可即对各项重大防洪工程进行规划设计”。

为什么选择在小浪底建设?龚时旸说,当时有领导专家热衷于桃花峪,黄河水利委员会坚决反对。“因为桃花峪是平原上的土坝,且下边全是流沙,工程建成后也只能维持25年,淹没损失巨大。比较而言,小浪底处于石质且为峡谷地带,尽管会有淤积,但前有三门峡的经验和教训,完全可以通过工程措施来进行冲沙减淤。”

小浪底工程的上马与否,成为各方的争论焦点。1976年以后,每年都召开一次一二百人参加的研讨论证会。

“其间曾有知名专家不支持搞这个工程,认为小浪底地质条件太复杂,根本无法施工,连导流洞也打不成。为了消除这方面的疑虑,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的情况下,自筹资金由自己的勘探队施工,硬是在山中一块一块地‘抠’出一个试验洞来,有力地反驳了对小浪底工程的疑问和异议。”龚时旸说。

28年铸一坝

在经过各方长达8年的论证后,1983年5月,小浪底水库论证会在北京召开。与会人员讨论后同意小浪底工程上马,并报经国务院领导批复同意。“但主管技术的负责人不敢在立项书上签字,连水利部主管领导也踌躇再三。他们认为小浪底地质条件太复杂,加上在黄河这条最复杂难治的多泥沙河流的治理方面缺乏经验,因此必须万分慎重。”龚时旸说,最后决定,吸取三门峡工程前期研究和论证不足的教训,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聘请国外知名公司进行前期工程设计,由此转入又长达8年的设计阶段。

小浪底工程的复杂性在于工程泥沙问题和工程地质问题。法国的柯因·贝利埃咨询公司认为,小浪底工程的泄洪、排沙和引水发电建筑物的进口必须集中布置,才能防止泥沙淤堵。1984年9月至1985年10月,黄河水利委员会又与美国柏克德公司进行了历时一年的小浪底轮廓设计。

1987年2月,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关于审批黄河小浪底水利工程设计任务书的请示》,小浪底工程在国家计委正式立项。1991年4月,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将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与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确定在“八五”期间开工建设。当年9月1日,小浪底水利枢纽前期工程开工。自1991年开工至2001年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又历时11年。

“小浪底工程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是黄河治理开发的重要里程碑,使得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六十年一遇提高到了千年一遇,对下游两岸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龚时旸说。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跨世纪、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工程,当时也是世界银行在中国最大的贷款项目。利用世界银行贷款,不仅解决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而且为引进先进施工设备、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敞开了大门,为小浪底工程能够在较短时间高质量建成创造了条件。从小浪底工程的前期中美联合设计到后期的国际合作施工均可看出,小浪底工程从各个环节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是一项国际合作的典范,这些都同小浪底工程本身一样成为留给后人的丰厚遗产。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