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根据新华社报道,在联合国安理会针对乌克兰问题的审议会议中,中方常驻联合国副代表耿爽强硬回应美方无端指责,引发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同时也将中俄关系再次推至国际舆论的焦点。此次交锋,不仅展现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坚定立场,也引发外界对中俄关系走向的诸多猜测。
普京(资料图)
会议期间,美方代表罔顾事实,持续传播不实言论,毫无根据地指责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军事补给,并给予所谓的政治掩护,甚至大放厥词称若没有中国支持,俄乌冲突早已结束。这种毫无根据的指责,显然是美方为实现自身地缘政治目标而编造的谎言,其目的在于混淆国际视听,将自身在俄乌冲突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转移视线。
面对美方的污蔑,耿爽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驳斥。他直言,若中国向俄罗斯提供军事补给,俄乌冲突的局势必定截然不同。这一言论看似对俄军有所 “冲击”,实则是用事实回击美方的不实指控。回顾俄乌冲突,这场持续近三年的冲突,让各方实力与短板尽显。俄罗斯作为军事强国,在战场上的表现却未达外界预期。尽管俄罗斯拥有强大的军事底蕴,但在与乌克兰的长期对抗中,诸多问题逐渐暴露。
从军事装备供应层面来看,俄乌冲突进入僵持阶段,炮兵部队在战场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冲突初期,俄乌双方均面临弹药短缺问题。乌克兰虽有北约全力支持,不断掏空北约军火库,但其炮弹供应依旧难以满足前线需求;俄罗斯尽管国内全力生产,又有朝鲜的支持,逐步缓解了 “炮弹荒”,但也暴露出自身在军事装备生产能力上的局限性。
普京(资料图)
在无人机领域,中国的优势同样显著。俄乌双方在战场上都大量使用无人机,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曾表示要实现年产无人机上百万架,然而,中国在无人机生产方面的实力远超想象。只要资金充足,中国年产无人机可达上千万架。并且,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在高端察打一体化无人机到低端自杀式无人机及其零部件领域,均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完全不存在被 “卡脖子” 的风险。相反,若中国在无人机供应链上采取行动,美国等西方国家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困境。
陆军力量方面,俄乌冲突的核心力量对比仍集中在陆军。中国陆军堪称地表最强,每一个重装合成旅都具备强大的战斗力,单独拉出一个旅都拥有改变战局的实力。目前,中国拥有 29 个重型合成旅,若中国介入俄乌战局,战局走向将被轻易改写。早在 2022 年珠海航展上,中国首次展示成体系的完整合成部队装备,这一举措吸引了众多中东国家的目光,充分展示了中国军事装备的先进性和完整性。既然这些装备已进入国际市场,中国对外出售完全合理合法,美国无权干涉。
上述事实表明,中国在俄乌问题上始终秉持公正客观的立场,不仅没有加剧冲突,反而积极推动俄乌和谈。中国一贯公开强调尊重各国主权与领土完整,坚决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这足以证明中国并未给俄罗斯提供所谓的 “政治掩护”。冲突爆发后,中国多次派遣特别代表开展穿梭外交,积极与 “全球南方” 国家一道发起成立乌克兰危机 “和平之友” 小组,切实为推动和平解决乌克兰危机付出努力。
普京(资料图)
中方表明立场后,国际社会对中俄关系的关注度急剧上升。俄罗斯在国际事务中与中国一直保持着紧密合作。在能源领域,2025 年 1 月 1 日,俄罗斯正式停止通过乌克兰向欧洲输送天然气,这一举措标志着欧洲能源格局发生重大转变。在俄乌冲突爆发前,俄罗斯是欧盟最大的单一天然气供应国,然而,冲突爆发后,欧盟对俄制裁以及 “北溪” 管道被破坏等因素,致使俄罗斯对欧输气量大幅减少。
2024 年,俄罗斯输送到欧洲的天然气总量从 2021 年的 1524 亿立方米骤降至 232 亿立方米,其中过境乌克兰的天然气占比约一半。2019 年,俄乌签署的为期五年的天然气过境协议于 2024 年 12 月 31 日到期,乌克兰方面明确表示不再续约,2025 年 1 月 1 日起关闭了俄罗斯过境通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这一行动给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带来巨大冲击。
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指出,此举可能给斯洛伐克造成近 15 亿欧元的损失,给欧盟造成约 700 亿欧元的损失。据测算,乌克兰关闭天然气管道导致欧盟国家每年从俄罗斯获得的天然气减少约 150 亿立方米,斯洛伐克每年通过乌克兰管道从俄罗斯进口约 30 亿立方米天然气,约占该国天然气需求量的三分之二。
斯洛伐克总理(资料图)
在此背景下,俄罗斯积极调整能源出口策略。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未来十年,中亚等近邻国家有望确保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出口增长 200 亿至 250 亿立方米。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天然气供应量在技术上可达 100 亿至 150 亿立方米,为实现这一增长目标,需重建 “中亚” 管道,并扩大过境国的天然气运输管道。同时,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贸易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中俄之间的天然气贸易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双方合作不断深入,未来贸易量有望持续增长。
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年度记者会上多次提及中国,并对中俄关系给予高度评价,强调中俄间的联系是国际社会最主要的稳定因素之一。中俄 “结伴而不结盟” 的政策始终未变,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反观美国,在俄乌冲突中,其一直借机推行地缘战略,服务自身利益。美国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试图通过冲突削弱乃至击败俄罗斯,从而主导欧洲安全事务,进一步巩固其在欧洲的影响力;其二,挑起阵营对立,制造分裂对抗,以打压、孤立其视为战略对手的中国;其三,塑造自身正面形象,以此对冲国际社会对其在中东问题上负面行径的批评。然而,美国的这些图谋并未完全得逞。美国为维持霸权地位不择手段,在国际事务中不断制造混乱、挑起争端。在俄乌问题上,美国持续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援助,加剧冲突紧张局势,却毫无推动和平解决的诚意。
普京(资料图)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通过对话与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在俄乌冲突问题上,中国始终劝和促谈,呼吁各方保持克制,尊重彼此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的立场和行动得到国际社会众多国家的认可与支持。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要力量,而美国的霸权行径只会给世界带来更多动荡与不安。
展望未来,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演变,中俄关系将继续保持稳定发展态势。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合作将不断深化,共同应对来自外部的各种挑战。同时,中国也将持续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而美国若不改变其霸权主义思维和行径,必将在国际社会中愈发孤立,其霸权地位也将面临更多挑战。国际社会期待的是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端,实现地区和世界的长治久安,而非持续的冲突与对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