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董事长暨总裁魏哲家近日点名「多功能机器人」将成为科技业下一个亮点;特斯拉、亚马逊、鸿海等企业正在积极打造无人工厂,准备在工业制造、物流理货等领域导入人形机器人。
辉达(Nvidia)机器人技术副总裁Deepu Talla日前受访表示,实体人工智能(AI)和机器人技术的ChatGPT时刻即将到来。他透露,在过去一年以来,许多业者使用辉达搭建的平台,结合生成式AI进行产线模拟,包含亚马逊等国际大厂已在公司内部进行测试。
美国市场研究机构BCC Research指出,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将在2029年底升至1,650亿美元、高于目前的780亿美元。机器人取代复杂危险工作的时机已经到来吗?哪些台厂搭上这波热潮,有机会成为下一个「妖股」?
为什么黄仁勋、马斯克都在喊「人形机器人」?
AI人工智慧发展2年多以来,科技业界出现极化现象:只有AI芯片设计和制造商有肉吃、其他制造和工业应用领域的厂商,连一口汤都没喝到。这是因为现在的AI发展只在软件应用的层面发生,比如生成图文、对话式AI作为代理人,企业和个人优先导入于客服沟通、文案企划辅助等工作。相对地,设备为主的制造业产线、精密工业等领域,却缺乏可承载的工业用硬件,所以还没开始发挥AI生产力。
如今,为应对产线缺工的问题,加上生成式AI的算力大幅增加,工业领域也开始想方设法转向AI设备的研发,人形机器人就是一个很好的出口。人们联想,将AI视作机器人的大脑,只要让机器人的手脚灵活到能跟上大脑运算能力。
鸿海的「灯塔工厂」是一例,彼时当郭台铭在中国深圳打造无人工厂,他把自动化程度拉到最高,所以工厂只需要极少的人进行监管,那时人们认为「工业4.0」将出现;但一直到2022年,可以像人类一样举一反三的AI模型出现,鸿海才设计出给工厂使用的云端AI大脑,可即时监控产线状况,真正达到「无人工厂」。
现在的机器人可以做什么?
话虽如此,现在人们所想像的「人形机器人」尚未出现。在特斯拉的超级电脑平台DOJO上,所设计的芯片可以让机器人不再按照程序写的固定轨道和场景内运转,而是透过不断吸收外界信息,达到自主工作的性能。马斯克的愿景是创造在所有场景都能发挥作用的全能型机器人。
现在还没做出真正的全能型机器人,「我们看到人工智慧跟硬件技术的整合,难度其实很高……人形机器人里数十个马达要同时平衡的被控制,听得懂AI的数据,然后硬件能够平稳、快速的即时反应AI的指令……我想这难度是非常高,」工研院产科国际所机械与研究组组长黄仲宏经理,与风传媒分享他的观察。他表示工业场景设计、人形机器人的设计、制造、控制和安全性,都存在待突破的瓶颈。
以鸿海的智慧工厂为例,自动搬运机器人(AMR)接收主服务器传送的信息,进行判读和产线作业。这些机器人并非「人形」,也需要人类的监控来排除故障。
除了鸿海,特斯拉和亚马逊等科技公司,都已经开始在自家工厂中测试机器人的能耐,收集软硬体整合的经验。黄仲宏认为,现在公司卡在软硬整合经验不足,所以先在自家工厂中试行,收集运行数据并微调,等时机成熟,才会公开贩售。他预估,2026年以前,马斯克可望售出1,000台optimus机器人。
台湾省也有人在做人形机器人?
最后的最后,带大家来点名台湾省有在做机器人的厂商。其实台湾省制造业的强项为精密工业,做的不是我们直觉认为的「人形机器人」,而是辅助制造的「机器手臂」型机器人。媒体上较常提及的有上银科技和广达集团旗下的达明机器人公司。
上银科技:以研发和制造滚珠螺杆、线性滑轨等机器人零组件闻名的老牌制造商,是全球第三大厂。上银董座卓文恒近日宣示,将扩大布局晶圆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客制化专用(专业)型机器人领域。上银拥有独立开发的技术,未来将争取成为全球机器人硬件系统的供应商。
达明机器人:达明机器人以「协作型机器人」产品为主,身上配有包含视觉技术的各种感测器,所以不需要搭配围栏,即可在一定范围内自由行动,提供工厂更灵活配置、生产的优势。拥有ISO的安全性认证,可与人类工人共存。
除此之外,工研院观察,台湾电子业供应链技术稳健,从芯片产业到机器人供应链,各家厂商都仰赖台厂设计、制造的零组件,如机械动力马达、机器视觉系统、减速齿轮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