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最好的状态,就是销声匿迹

不是凌枫 2024-12-17 10:38:46

作家林清玄曾说:

“独乐,是一个人独处时也能欢喜,有心灵与生命的充实;独醒,是不为众乐所迷惑,众人都认为应该过的生活方式,往往不一定适合我们。”

活着活着你就会明白,中年以后最好的状态就是销声匿迹,半隐半藏。

01 在独处的光阴中沉淀自己

歌手李健,大家都知道他是个音乐才子,但你知道吗?

他在最火的时候,选择了“销声匿迹”,回归到了自己的小世界里。

那几年,他没有频繁地出现在公众视野,而是躲进了书房,读书、写歌、思考。

他说,独处让他有时间去沉淀,去理解生活的本质。

正是这段时间的积累,让他的音乐更加深邃,每一首歌都像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故事。

李健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独处不是逃避,而是为了更好地出发。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向外看的人,梦游;向内看的人,觉醒。”

当你愿意静下心来,与自己对话,你会发现,那些曾经困扰你的问题,在时间的洗礼下,都有了答案。

独处就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它让我们学会自我反思,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02 在枯燥的日子里丰富自己

明朝末年有一位隐士叫宋应星,他原本是个挺有学问的读书人,对天文地理、农业手工都充满好奇。

但那时候,科举考试是出人头地的唯一出路,宋应星考了几次都没中,心灰意冷之下,他选择了“销声匿迹”,回到了老家江西。

回到家乡后,宋应星没有自怨自艾,反而把这段时间当成了自我提升的宝库。

他开始深入田间地头,和农民一起劳作,观察农作物的生长;

走进手工作坊,和工匠们交流技艺,了解各种工具的制造原理。

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日子,却成了他知识积累的黄金时期。

就这样十几年过去了,宋应星积累了实践经验,终于写出了那本闻名遐迩的《天工开物》。

这本书简直就是中国古代科技史的一座宝库,里面详细记载了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技术和工艺,连外国学者都称赞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宋应星这“销声匿迹”的十几年,其实是在为自己的人生蓄力。

在枯燥的日子里,他不断丰富自己,最终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佛家有云:“静水流深,智者无言。”

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内心的丰盈才是真正的富有。

俗话说得好:“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枯燥中坚持学习,方能不断充实自己。

有时候,低调沉潜,反而能成就非凡。

03 远离喧嚣找回自己

我大学时有位室友,就叫他老张。

老张毕业后,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去乡下支教。

刚开始,我们都觉得他疯了,毕竟在大城市里有更多的机会。

但他说,他厌倦了城市的喧嚣,想找回内心的平静。

几年后,再见老张,他整个人焕然一新,眼神里充满了坚定足。

他告诉我,那段日子,他学会了与孩子们真诚相处,体会到了简单生活的快乐。

远离了物质的束缚,他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弘一法师说:

“人生最好的境界就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

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迷茫,就是因为被外界的声音干扰得太多。

只有当我们愿意放下一切,回归本心,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当我们学会在喧嚣中保持宁静,就能找到内心的归宿。

非常认同作家余华的一个观点:

“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在销声匿迹中,找回真正的自己。

这不仅是对生命的尊重,更是对自我的认知提升。

古语有云:“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

真正的隐者,不在于身处何地,而在于心境如何。

0 阅读:12
不是凌枫

不是凌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