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年间,东北亚硝烟弥漫,明朝和日本在朝鲜半岛打了场7年的战争。
这场战争重塑了东亚秩序,压制了崛起的日本,挽救了朝鲜。但此战也让明朝耗尽心血,尤其是辽东军消耗较大,直接导致后来女真崛起。
七年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称为“壬辰倭乱”,总共分为两次——1591年壬辰战争,和1597年的丁酉战争。
两次战争里,明日双方大部分在对峙,真正激战的时间非常少,加起来一共三年。明军作为战争主力,历经平壤、碧蹄馆、蔚州、泗川、露梁几次大战,重创日军,逼迫其退军。
在万历朝鲜战争中,最常被人提起了,除了正面击溃日军的平壤之战,痛打落水狗的露梁海战外,辽东骑兵和日本精锐步兵的“碧蹄馆之战”最为出名。
“碧蹄馆”是当时朝鲜首都汉城北部的小驿站,位于山谷之中。
万历二十一年正月,明军辽东镇3000骑兵进攻汉城,由总兵李如松亲自带队,结果在碧蹄馆地带遭遇日军40000万人的伏击,双方展开了一场世纪大战。
面对十倍于己的日军,明军左冲右突,艰苦还击,且战且退。而日军占据地利,虽还有“铁炮队”助战,但最后居然没吃掉李如松的3000人。
双方战至下午,在总兵杨元上千骑兵的解围下,明军撤出战场,事后点名时牺牲200多人。
然而,李如松的这些骑兵都是精锐家丁,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死伤数百人已让李如松夜不能寐,因而取消了继续南下进军的计划。
此战之后,因为明军不再南下,后来无论朝鲜的史书还是明朝的史书,都有议论李如松因碧蹄之败而胆怯、丧气的文字。明朝联军和日军此后开始对峙,直到一年后日军撤退。
那么回到万历二十一年,明军取得平壤大捷后,为何轻敌冒进?碧蹄馆之战两军比例1:10,日军为何无法全歼明军?碧蹄之战后,李如松真的“怂了”吗?
【一】平壤之战大胜,李如松却发现危机万历二十一年正月初八,在寒气森森的朝鲜,名将李如松带着援朝的明军4万人,围攻朝鲜重城平壤。
这是明军第二次进攻平壤,而在数个月前,辽东将军祖承训进攻平壤,因为大雨和不熟悉地理环境,被日军击败。明军3000人几乎全军覆没,一路溃逃回国。
这次李如松再次进攻,一路稳稳当当,前军有斥候开路,有朝鲜探子打听消息,中军则带着辎重前进,后方还有骡马车队带着粮草。
而在平壤城内,则有日军一万五千人,在东瀛名将小西行长的带领下鏖战。最后日军死伤惨重,被明军主动放出城。
此战日军上万人阵亡,他们或战死、或被城中大火烧死、或掉入大同江淹死。明军则伤亡2100多人,其中只有700多人阵亡,阵亡比达到1:15。
平壤战役胜利,朝鲜军民士气大振,日军听闻明军入境,名将小西行长大败,于是放弃开城、凤山、白川等地南撤汉城。
见日军败退,朝鲜人便鼓励李如松继续作战,光复首都,李如松居然满口答应,并马上派遣查大受带500人前往汉城一带侦查。
然而,作为名将李成梁的长子,饱读兵书、久经战阵的李如松此举显得很不专业,十分仓促,因为此时并不利于马上作战。
要知道,大战打完,平壤还没安定,4万大军衣食住行都是问题。平壤地区都被打成废墟,已经无法容纳大军居住,天气寒冷,士兵虽能露天扎营,战马却受不了,露天很容易生病。
但李如松还是决定开战,因为他心里有两个担忧。
首先,4万大军的粮草有问题,不能在朝鲜久住。
按理说来,明朝派兵进入朝鲜参战,帮助朝鲜复国,朝鲜人起码应该把粮草准备好。但现实情况是:朝鲜李氏王朝的统治已经崩溃,朝鲜陷入无政府状态,无法征粮。
而且朝鲜基层的农业也已经崩溃,侵略者的掳掠、义军和朝鲜军的搜刮、加上土匪和流民的抢夺,朝鲜基层已经发生饥荒,饿殍遍地,一些地方连树皮草根都被吃光。
所以,明军的粮草居然只能从国内运输,从北京出发,要绕过漫长的辽东地区,代价高昂。而且进入朝鲜后,朝鲜北部山路难行,政府找不到民夫和骡车,很多粮食无法南下。
在万历二十年末李如松刚进入朝鲜时,大军马上就饿了肚子,他本人都写诗说:“草绝穷山饥万马,烟寒三日馁三军。”
要打仗,就要吃饭,李如松觉得自己的粮食撑不了一个月,所以要速战速决。
其次,在平壤之战中,无论是进攻城北“牡丹台”,还是攻克平壤城墙,都是从浙江带来的“南兵”出尽风头,有先登、夺旗之功,这些事儿都被随行的兵部右侍郎宋应昌一一记录。
宋应昌本就是浙江人,他将平壤之战写得天花乱坠,南兵之勇天下罕见。朝鲜人也觉得南兵英勇,《李朝实录》记载:
“是战也,南兵轻勇敢战,故得捷赖此辈。”
“南北军不相能矣,平壤之役,南人先登力战,而得首级者皆是北人。故南军愤怨而如是也。”
北军打仗落在后面,砍首级、记功劳却跑在前面,李如松兄弟几人感觉北兵因此面上无光,怕朝堂议论,所以急于建功。
正月二十,稍作休整后,明军南下进攻开城,日军闻风弃城。随后,李如松带着大军主力从平壤南下,两天后抵达开城,此地距离汉城只有50公里。
与此同时,除了东北咸镜道的日军外,整个朝鲜北方的日军都退到了汉城附近,此时日军5万人驻守汉城,立花宗茂、石田三成、小早川隆景等大将都在城中。
见明军气势如虹,日军将领开始为战、守问题吵架。有人觉得应该反攻明军,因为城内粮草不多,但更多人认为应该以逸待劳,在汉城大防守战。
最后,立花宗茂等人采取折中策略,大军分兵出汉城作战,但采取埋伏战术,在城北碧蹄馆一带山区等待明军。埋伏成功,则趁势追杀,不成功则全军后撤,以免伤亡。
这时候,北方开城的明军和朝鲜朝廷也得到了一个信息——汉城已经空了,日军畏惧明军,全师南下。
今天来看,这个消息是导致“碧蹄馆之战”明军失败的元凶,后来也被验证是假消息。几个月前,祖承训就是被朝鲜探子的假消息蒙蔽,进攻守卫森严的平壤,被日军打败。
没想到几个月后,明军又遇到了假消息。
其实,当时的朝鲜非常乱,朝鲜义军和平民中的“朝奸”非常多,他们大都出身“贱籍”,世代为奴,对朝鲜政府怀有仇恨。被日军拉拢后,他们便充当间谍,刺探情报,散播谣言。
尽管身处如此背景,但“汉城无日军”的消息,对朝鲜政府和李如松的诱惑实在太大。
最终,李如松决定派查大受在正月二十四南下,自己随后就到,两天后,便爆发了碧蹄馆之战。
【二】辽东骑兵 VS 战国足轻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五,查大受带着500骑兵南下,经过碧蹄馆到达汉城外。
明军这一路确实没什么阻碍,只看到朝鲜流民和土匪,直到城外的慕华馆,查大受才和日军一百多侦察兵相遇。他和手下们急于立功,追杀这一百多日军,几乎将其全歼。
查大受带着日军首级回开城后,明军士气大振。查大受反馈说,这一路上没遇到敌人,一直到汉城敦义门外才遇到小股敌人,还被明军一战几乎全灭。
《象村稿》:“贼数百出阵于弥勒院前野。查大受击斩一百三十级。驰禀曰。贼已夺气。愿速进兵。”
这个消息,让本来还忐忑的李如松喜出望外,他当即为下一步行动做出部署。
他让杨元带1000人,驻守开城南部10公里的小城坡州,此外让查大受、祖承训、李如梅等人带3000人率先南下汉城,自己则带1000亲兵跟随。
这4000明军在正月二十六早上开拔,一日后便到达汉城北部碧蹄馆。
彼时,日军早已出动,在查大受全歼日军巡逻队后,4万日军闻讯而动,全副武装出击,只让在平壤受到重创的小西行长第一军团守城,其余部队全部野战。
打头的日军,是号称“西国无双”的立花宗茂部队,该部队3000人,有骑兵和足轻,即日本的轻甲步兵,还有朝鲜伪军。求功心切的立花宗茂打头阵,先锋是心腹家将十时传右卫门。
日军进入碧蹄馆旁的“砺石岘”后,就和明军先锋查大受500骑兵相遇,此时是万历二十一年正月二十七日早上,碧蹄馆战役爆发。
一开始,查大受依然以为前方是日军小股部队,随即发动冲锋,一阵砍杀之下,日军前锋很快被击溃,日军阵亡200多人。
可就在明军刚要下马割首级时,后面立花宗茂带着2000人赶了上来——明军的正面是日军小野镇幸的千人“铁炮队”,侧翼杀来的是立花宗茂的本部。
这时候,查大受才大呼不好,日军阵中有“金甲倭将”,带着骑兵,那是立花宗茂本人和他的亲兵。
查大受见形势不利,赶紧下令撤退,和后面的祖承训、李如梅等人会合。
《李朝实录》:“大受见贼骑势大, 退屯碧蹄, 贼分布山野, 看看渐逼。提督方行路上, 见彦伯军官, 详闻贼势, 遂驰往碧蹄, 路上马蹶, 坠落伤脸。”
一刻后,祖承训、李如梅等人的大军杀到,明军辽东骑兵3000人对立花宗茂部队发起冲锋。
明军的冲阵战术让日军步兵难以应付,身着全甲的明军不畏日军火铳,反复冲杀,将立花宗茂的2000多人围在新院店前的河口。
立花宗茂进退不得,前锋大将十时传右卫门在阵中指挥,居然被神箭手李如梅一箭中颅而死。
可明军从早上打到中午,因为水米未进、战马受伤,攻势开始松懈,这让日军抓住了机会。
不久后,后方的日军也赶来助战,日军第三军团5000人,由黑田长政带领参战,第六军的小早川隆景带8000人也正在路上。
不过,日军没有贸然进攻,他们想兵合一处一起突袭,吃掉明军这几千人。
在开城前往汉城的山路上,走到半路的李如松听到前锋和日军大部队交手,方知朝鲜人说的“汉城无兵”又是假消息。他赶紧下令亲兵全速前进,期间自己还摔了一跤,导致面部受伤。
正月二十七日中午,明军李如松部一千人,和前锋三千人会和。
日军方面,立花宗茂、黑田长政、小早川隆景共一万八千人,还有第八军宇喜多秀家的一万人会合。两军决战于碧蹄馆,碧蹄馆之战全面爆发。
明军四千对日军三万多,山谷中的明军看到山上漫山遍野的日军,士兵们起初都有点胆怯。好在李如松的赶到让大军稳住阵脚,李如松知道,敌众我寡时,仓促撤退将会溃败。
在李如松的影响下,李家亲兵们士气高昂,丝毫不怕日军人数优势,李如松遂下令前军冲锋。
明军和日军接着血战,日军步兵结阵射箭、放枪,明军骑兵则结成联队,接战前先放三眼铳和神机箭,随后冲阵,日军被马蹄践踏,伤亡很大。
随着战事进行,“西国无双”立花宗茂旗下七八名将领战死,他本人也差点被明军箭雨射成刺猬,躲入二线休整。
眼见明军几千人居然顶着几万日军冲杀,日本名将们大为吃惊,他们以为后面是明朝大部队,殊不知当时李如松的全部家底就这4000人。
据日军记载:“明军仰仗四蹄,践踏我阵。”日军只有射马、绊马,让明军倒地步战,才能杀伤敌人。
午后,明军和日军再战两阵,李如松亲自在一线督战,带着亲兵上前射三眼铳,并跃马砍杀日军。
《经略复国要编》:“职即督兵驰至,见得各将因贼势众方在迟疑,职当即奋喝将士,如敢畏缩不前者斩,于是官兵齐上与贼砍杀一处。”
战斗中,小早川隆景的几千人被明军杀败,但明军三面受敌,一边释放神机箭,一边后撤。
【三】明军骑兵的强大,让日本人终身难忘到了黄昏前,明军援军杨元部1000骑兵也杀来,冲入敌阵击溃追兵。
杨元部队出场后,明军趁势后退,期间日军一些将领上来追杀,一名“金甲倭将”甚至把李如松推下马,幸亏家丁李有声死战,才救出李如松。
《明史.李如松传》:“如松督部下鏖战。一金甲倭搏如松急,指挥李有声殊死救,被杀。如柏、宁等奋前夹击,如梅射金甲倭坠马,杨元兵亦至,斫重围入,倭乃退,官军丧失甚多。”
等杨元开出后路,李如松赶紧让残军撤退,自己带亲兵亲自垫后。
李如松撤退后,日军也开始打扫战场,但关于这场战斗里双方的伤亡情况,中、日、朝三方的历史记载有巨大的差异。
日本关于侵朝战争的史书非常不靠谱,早期的记载模糊,到了近代又因为军国主义思想,对侵略战争大肆吹捧,在史书里疯狂灌水。
比如碧蹄馆之战,《宇喜多秀家注进状》就有“明军百万人来袭,被杀三十万”的记载,显然是胡说八道。
其他稍微合理一些的记载,也说明军来了几万人,死伤两三万,日军阵亡几百人。
所以,比较靠谱的记录还是中朝双方的史书。
按照战后李如松的报告,明军阵亡264人,从战场割下首级167颗。如果算上受伤的话,明军伤亡300多人,战死马匹267匹。
当然,李如松的战报也不会太客观,因为此战毕竟是战败。后世认为,碧蹄馆明军伤亡在500左右,李如松报上的可能是自己家丁的牺牲数目。
面对4万日军,虽然这个伤亡数字不算太大,可李如松回到开城后,为这次牺牲而茶饭不思,夜不能寐。
原因无他,这些阵亡的大多都是李家自己养的家丁,这些兵将本身就是十里挑一的精兵,常年训练,军事素养很高。
就算牺牲几十个,对李家就已经是伤筋动骨,这次一次死伤几百人,还有李有声这样的亲兵良将为救他而战死,李如松自然大受打击。
所以后来朝鲜人才会认为,李如松受碧蹄馆之败的打击,信心丧尽,不敢再战。
那日军方面到底死了多少人呢?
如果只看明军斩获首级的数量,日军伤亡很小。但要知道这是以少打多的战斗,明军且战且退,很难下马割首级。
在日军自己的史书里,日军记载伤亡不过百,这当然也不可信。不过,按照日军战前战后的点名,4万日军参战,伤亡2000多人,其中阵亡近千人是可信的。
日军伤亡,主要来自所谓“西国无双”立花宗茂的部队,这一战打完后,猛将立花宗茂的部队在侵朝战争中彻底隐形。
实际上,此战开始时,日军本有机会全歼明军,毕竟李如松作为骑兵将领,把该犯的错都犯了——情报不明,辎重不继,轻敌冒进。
日军虽三面包围,且有地形优势,没想到居然没能吃掉四千明军,这对日军的震撼很大。
在日本战国时期,日本也有骑兵,但日本骑兵的战斗力、战术,都和明军差了一大截。
明军这边,因为辽东骑兵常年和蒙古、女真作战,骑兵战术灵活,甲胄精良,且李如松带着家丁出阵,士气高昂。
日军面对明军,是打也打不过,追也追不上,碧蹄馆战后几位战国名将回到汉城一合计,索性放弃汉城南逃。
明军随后南下,收复了汉城,日军则南下到半岛沿海,在沿海四道驻扎,此后双方再无大战。
日军和明军“默契停战”,日军方面一面是胆怯,怕和明军骑兵野战,一面是缺粮。
而明军则主要是缺粮,作为骑兵部队,人吃不上饭就算了,明军带入朝鲜的2万多战马,在平壤附近饿死、病死一半。
试问连马都没了,还怎么打仗?
《李朝实录》:“总兵曰:“军中无一束草,战马倒毙者,日以八九千数。军粮亦乏,食无盐酱,人马俱疲。”
“时天兵远来疲敝,又有马疾,战马死者至一万二千余匹。”
《经略富国要编》:“千里追奔,累战力疲,疫气流行,马死千匹。粮草运艰,且乏盐菜,又平壤首级大功未赏,各军志意似不如前。”
然而,此时的朝鲜政府已经彻底崩溃,百姓饥馑,无法组织任何有效的生产。
马无棚,风吹雨打生病,更连一口草料都续不上。明军人马也无粮草、无住处,骑兵的马饿死,或被饥饿的士兵杀死分食,至于首级的赏赐,更是毫无着落,这仗已经打不下去。
明军本就是客场作战,目的是让日本无法北上,至于要不要彻底消灭日军,并非明军考虑的根本问题。所以碧蹄馆之后,朝鲜“三都恢复”,明、日之间开始谈判,也是正常的举动。
综合来看,“碧蹄馆之战”后,并非李如松被打怕了,或者明军打累了,而是出于具体情况,明军不得已而和谈。
而从碧蹄馆之战的战果和影响来看,这场战役并没有赢家,唯有一个输家——日本。
参考资料:
1.《明史》
2.《李朝实录》
3.《碧蹄馆之战与明、日议和考实》谢章辉;王智汪
別扯粮食问题,中国二千年都跟游牧民族打几百回合已经打经,而且明朝是衰弱化对强盛丰臣秀吉,明朝战将再弱也能用人数与饥饿速战速决就是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