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红楼梦》是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
我是小说的细节控,能从中看到一些不符合生活逻辑的情节。
小说的作者自己说:《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小说还在连载的时候就已经被传阅出去了。
起初:
这些被传阅出去的内容已经形成了手抄本,之后呢?
作者本人对之前的情节进行了修改,就有可能出现不符合生活逻辑的对冲。
同时:
《红楼梦》的那个时代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在它没有公开发行之前,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行的。
既然是手抄本,那就会存在人为的因素对小说进行影响。有些抄书人,会把某些内容抄错了;有些抄书人,因为不清楚前因后果,会认为小说的原文有误直接进行修改,以至前后文对不上出现了生活的逻辑性错误。
还有:
在《红楼梦》出版刊印的时候,还会出现对小说的增删,令小说出现前后无法对应的生活逻辑性错误。
毕竟细节控没那么多,有些人看书不会很细……
他们只注意小说主线节的大悲剧;只注意小说中的风花雪月,而忘记了最简单的生活逻辑。
此时再加上作者对小说将真是隐去,留假语存焉的概括,让小说的一些情节更加扑朔迷离,读者对那些不符合生活逻辑的情节该怎样理解?
这还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小说中不符合生活逻辑的情节其实有很多,我今天和大家只讨论两种:
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年龄其实都成问题。
一.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小说《红楼梦》的主线情节,是围绕着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进行描写的,对于人物之间的关系,作者在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时候,和游幻境指迷十二钗的情节中,都有长篇的描写。
那我们就按照贾史王薛的顺序,看一看这些人物,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当小说主角情节开始的时候:
荣国府地位最高的人是贾母史太君;
史太君有名有姓的孩子有三个,贾赦、贾政、贾敏。
在小说的行文中,这三个人都是贾母嫡岀的孩子:
自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生了两个儿子:长子贾赦,次子贾政……目今你贵东家林公之夫人,即荣府中赦、政二公之胞妹,在家时名唤贾敏。
按照冷子欣的介绍,这三个人那可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妹。
可就是因为这三个人是亲兄妹,读者在抠细节的时候才会发现这其中有不合生活逻辑之处。
在古人现实生活里,一个人的身份体现得最突出的时候,就是攀婚和祭祖两个时间点。
此时,咱们来看一下荣国公贾代善和史太君夫妇孩子们的婚事:
贾政娶了世家王家的小姐为妻;
贾敏嫁到了列侯林家,丈夫林如海还是探花郎,全国科举考试的第3名,这得多厉害。
这样的论据,都可以坐实贾政、贾敏是嫡出的身份。
可是他们的长兄贾赦呢?
我不做老生常谈,不能用邢夫人的身份来判断贾赦的身份。邢夫人是填房,就算是荣国府,娶正妻的时候可以匹配名门之女,可娶填房之时,也只能匹配普通的官宦人家的女儿了。
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贾赦的元配夫人,贾琏的生母究竟是谁?
按照正常的生活逻辑,在小说主线情节开始的时候,贾赦才是荣国府真正的男主人,他的元配夫人是谁,这个元配夫人究竟有怎样的身份?
作者应该描写的非常明确才是,可实际情况是,作者就是有意地忽略了这个问题,反而把二房的贾政、王夫人的家庭状况描写得非常细致,为什么?凭什么?
有谁能做一个合理的解读?
咱们再继续往下看,贾赦这一房,还存在更不合生活逻辑的地方。
贾赦一家子,居然住在荣国府的这里:
亦出了西角门,往东过荣府正门,便入一黑油大门中,至仪门前方下来。众小厮退出,方打起车帘,邢夫人搀着黛玉的手,进入院中。黛玉度其房屋院宇,必是荣府中花园隔断过来的。
荣国府的长子一家,在荣国府内不住正房却偏安一隅,而二房贾政一家,却居住在象征荣国府百年荣耀的荣禧堂,这种事情有违古代的道德和社会秩序,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
这样不合理的生活逻辑该如何解释?
用长子是个花花公子,不讨贾母喜欢;
用贾母更喜欢能干的贾政一家人,是解释不通的。
就凭贾母一介女流,完全没有能力同整个道德秩序对着干。
长子比次子的地位低,那唯一的可能性就是长子是庶岀,其实小说中种种暗示,都是贾赦一家的地位没有贾政一家人高:
贾赦一家住偏院儿自不必提;
贾赦的正妻邢夫人在荣国府也不当家,荣国府的当家主母居然是二房的王夫人;
贾赦的亲儿子贾琏、王熙凤夫妇,本来他们的社会属性要高于贾政、王夫人的,可偏偏要在贾政夫妇的手底下讨生活……
荣国府最高贵的公子哥那就应该是贾琏,可贾琏夫妇竟然甘愿给贾宝玉做陪衬。
这种种生活逻辑上的不正常,该如何解读?
荣国府不只贾赦这一房不正常,贾政这一房的生活逻辑也不正常。
贾政这一房,该是哪个公子哥儿的地位最突出?
这个答案显而易见,应该是贾兰。
贾兰才是贾政的长孙,他的家庭地位要远高于贾政的次子贾宝玉。
可实际上呢?
就算退去主角光环,贾宝玉也是荣国府人人捧着的凤凰,而贾兰呢?
表面上是贾政嫡长孙的贾兰,居然要落魄到了天天和荣国府贱妾赵姨娘生的草鸡贾环结伴玩耍的地步。
荣国府大排宴席,贾兰这个贾政的嫡长孙都不主动到长辈面前去凑趣、讨好,人家是连去都不去!
最重要的是,宁国府除夕祭宗祠,甚至没有给贾兰安排一份差事:
贾敬主祭,贾赦陪祭,贾珍献爵,贾琏贾琮献帛,宝玉捧香,贾菖贾菱展拜毯,守焚池。
为什么?凭什么?
如果贾珠是庶岀,这一切还可以解释,可小说的行文中,贾珠还是嫡岀,这要怎样解读才能合理?
这些人物,他们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
除了贾府之外,王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探究。
当年贾史王薛四家都是在京都安家的,金陵府是他们的老家而已。薛家衰败得最快,最先回到老家混日子。
另外的贾史王三家,还都长住在京都。
《红楼梦》是一个细节控才能品出韵味的小说,王家的特别之处隐藏在这个地方:
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
这是作者介绍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与王家关系的一句话,只这一句话,却透露着王家不正常的生活逻辑。
对于王家,王夫人这一辈,作者给了4个人笔墨,这4个人分别是:
王熙凤的父亲,王子腾,王夫人,薛姨妈。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得出来,王熙凤的父亲是王家长子,那么王熙凤一家人,理所当然地就应该住在王家在京都的旧宅子里。
其实王子腾和薛姨妈也住在这里,那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是不合乎生活逻辑的事情就这样发生了,王子腾和薛姨妈并不住在京都。
那么当时的王子腾和薛姨妈住在哪儿?
他们是住在金陵老家吗?
他们为什么要住在金陵老家而不住在京都呢?
如果有这样一个前提,王子腾是庶岀,他并不受家族的待见所以被留在了金陵老家,这在逻辑上别说得通。
可薛姨妈没有和王夫人分开居住的道理,就算她是庶出,出嫁之前她也应该和父母一同居住在京都。
后来呢?
又有胞兄王仁连家眷回南,一面写家信禀叩父母并带往之物
读者在这段话中可以发现,原来王熙凤的父母早已不住在京都,他们住在南边儿,大概就是金陵老家。
为什么?凭什么?
在《红楼梦》主线情节开始的时间点,凭什么王子腾住在京都,而王家的长子要居住在南边儿。
很明显,王熙凤的老爸不可能是庶出,一个庶子的女儿,是不可能嫁进国公府,成为贾琏元配正妻的。
同时,读者可以看王熙凤说话的口气:
庶出和正出一个样,但女孩子比不得儿子,将来作亲,先打听姑娘是正出还是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
读者看看王熙凤这口气,那是只有一个家族正支嫡女,才能有的口气和态度,这口气中虽然透露着对庶岀姑娘的惋惜,却也透着自己是嫡出的骄傲和自信!
这时候问题又来了,王熙凤的父亲为什么不住京都自家的老宅,而是要回到南边?
王熙凤的父亲在南边有职位,这个说法是立不住的,为什么?
就算是王熙凤的父亲在南方有职位,他们家在京都的老宅也一定要有人打理,最适合打理宅子的,就是王熙凤的哥哥王仁。
可看王仁的生活状态呢?
他根本不像是一个混京都圈的贵族少爷,而更像是一个从金陵老家过来,跟着叔叔王子腾跑腿的听差。
王家人他们之间的关系,要怎样解读才合理?
说完了王家,再来说史家?
作者急于笔墨最多的史家人,自然是活泼、憨直的史湘云。
这史湘云到底是什么身份?
不知道读者有没有认真思考过。
在很多读者的眼里,史湘云就是高贵的小史侯家的姑娘,是真正的贵族小姐。
可如果史湘云有这样的身份,那史家的状态就不符合生活的逻辑。
很明显,史湘云有两个叔叔,分别是保龄侯史鼐和忠靖侯史鼎:
谁知保龄侯史鼐又迁委了外省大员,不日要带家眷去上任。贾母因舍不得湘云,便留下他了
接着,便又听喝道之声,原来是忠靖侯史鼎的夫人来了。
史家是一门双侯,这时候问题就来了,史湘云的父亲是什么身份,这直接关系到史湘云是什么身份。
史湘云的父亲身上究竟有没有爵位?
这关系到史湘云是不是真正的公侯小姐。
富贵又如何?襁褓之间父母违。
史湘云的父亲早逝,那也不算是死得很早,毕竟这位史家的长子都结婚了,还生了孩子,那时的他,早就该有了应酬家族事务的能力。
如果史湘云的父亲身上有爵位,那他为什么不为自己立嗣,安排好自己的一切,不至于让史湘云寄居在叔叔家。
读者不要拿林黛玉家举例子,林如海身上没有爵位,林家没有立嗣的基础。
这时候就出现了另一种可能性,史湘云的父亲极有可能是庶岀,那史家的爵位自然与他无关。
这时候问题又来了,如果这样的话,史湘云就算不上是公侯小姐。
那该如何解读史湘云的身份?
最后一个来说薛家,薛家很简单,他们家既无爵位又无官位,不需要去解读。
他们家人口也简单,寡母薛姨妈带着一双儿女:薛蟠、薛宝钗。
他们家只有一件事不合生活的逻辑,那就是薛姨妈为什么会嫁给薛老爷?
如果薛姨妈真的是王家嫡女,同王夫人一母同胞,那王家对两个女儿的婚姻怎么可以如此不公平,凭什么把姐姐嫁给荣国府,把妹妹嫁给一个商人。
用王子腾把薛姨妈嫁给商人来换钱,这个角度来解读是行不通的,薛姨妈嫁人发生在《红楼梦》主线情节开始的20年前左右,那个时候,王家子女的婚事应该是王家老太爷做主,还轮不到一个小孩子王子腾来张罗。
那薛姨妈为什么会嫁给薛老爷?
这件事该如何正确解读?
其实读者在薛家人的身上还可以看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物的年龄问题。
读者解读《红楼梦》中人物的年龄,更多是以薛家人的年龄为坐标的,因为作者描写了薛家人的准确年龄:
这薛公子学名薛蟠,字表文起,今年方十有五岁
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
被读者算作计算《红楼梦》中人物坐标式的薛家人的年龄,其实有大问题。
二.他们究竟多大了?
薛蟠出场的时候15岁,可这个年龄完全经不起生活逻辑的推敲。
如果读者抠小说中的细节会发现,薛蟠和王熙凤是表兄妹关系,对是表兄妹:
前日薛大哥亲自和我来寻珍珠,我问他做什么,他说配药。
王熙凤称呼薛蟠为大哥,而薛蟠则叫王熙凤表妹:
薛蟠听了大喜,说:“早该如此。这都是舍表妹之过。”
这严丝合缝的称呼,完全可以说明薛蟠比王熙凤大。
如果薛蟠出场的时候是15岁,那荣国府的当家少奶奶王熙凤多大?
把王熙凤的年龄算到极限大,就算王熙凤也是15岁,那她几岁嫁人?几岁生的孩子巧姐?
王熙凤十二三岁就嫁人了?
不至于,《红楼梦》中的普遍婚龄都是十七八岁。
大观园中群芳给贾宝玉过生日,那些女孩大都十五六七岁,可都没嫁人呢……
同时,生活的逻辑是王熙凤不一定和薛蟠同年生。
也许王熙凤比薛蟠小几岁,这都很正常,这就不能再联想下去了,再联想下去就是虐童了。
王家不会那么干。
王家那也是真正的贵族,又不是养不起女儿的人缘,不可能看着女儿那么小就嫁人!
那薛蟠的年龄怎样解读才合理?
不只薛蟠的年龄不合理,薛宝钗的年龄也不对。
小说的行文中,曾经两次提到薛宝钗的准确年龄,一次就是22回中,荣国府给薛宝钗过生日,那是薛宝钗华丽地过15岁生日。
还有一次是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这一次:
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香菱、晴雯、宝钗三人与袭人同岁。
这时就有些扯了!
晴雯多大了?
她的年龄,在《芙蓉女儿诔》中有准确答案:
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通“又)”六载。
晴雯死的时候16岁,她死的时候是第77回。此时把晴雯的时间线往前推,一直推到寿怡红群芳开夜宴的时候,晴雯多大?
红楼梦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这是很明确的跨年的时间点,第69回的时候还全是冬天的描写,此时减一年,晴雯15岁。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就发生在这一年,晴雯15岁。
那么当年的香菱、宝钗、袭人都是15岁吗?
这是一个不符合生活逻辑的年龄!
先来看宝钗,荣国府已经为宝钗过了15岁生日,就算把宝姑娘的年龄压到极致,第53回的时候荣国府元宵开夜宴,也必然跨年,薛宝钗最小也是16岁了。
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发生在第63回,薛宝钗多大了,按照正常的生活逻辑,无论如何不可能和晴雯同龄是15岁,这个年龄是不靠谱的。
同时,香菱和袭人也不可能是15岁。
先来说年龄更容易分析的袭人:
袭人的红衣表妹是在第十九回出现的,这段情节和薛宝钗过生日发生在同一年,而这段情节中也有一个明显的年龄:
袭人道:“他虽没这造化,倒也是娇生惯养的呢,我姨爹姨娘的宝贝。如今十七岁,各样的嫁妆都齐备了,明年就出嫁。”
当袭人的表妹都已经17岁的时候,袭人的年龄是大于等于17岁的。
而同年,薛宝钗15岁。
再来看香菱:
香菱的年龄,是可以根据宝钗、宝玉的年龄推出来的。
只有一女,乳名唤作英莲,年方三岁。
香菱出场的时候还用的本名甄英莲,她出场的时候三岁。
就在这一年夏天,甄英莲的父亲甄士隐梦到了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
梦至一处,不辨是何地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且行且谈。
当时的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正带着补天石幻化的宝玉走向荣国府,当他们到达荣国府的时候,就是贾宝玉出生的时间点。
此时,就有了香菱年龄的第1个线索,她比贾宝玉大三岁。
那贾宝玉多大了?
贾宝玉的年龄,出现在这个地方:
那和尚接了过来,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载矣!”
这是魇魔法姐弟逢五鬼情节中的一句话,当时的贾宝玉13岁。
这段情节和薛宝钗过生日发生在同一年。
那一年:
比贾宝玉大三岁的香菱16岁;
薛宝钗15岁。
香菱比宝钗大。
而宝玉遇到袭人的红衣表妹,也发生在同一年,这就可以得出她们之间的年龄:
袭人>香菱>宝钗
这三个人根本不同庚。
在小说十几二十回中,她们三个早已十五六七岁了,而到了第77回,晴雯才16岁。
晴雯要比她们三个小很多,这才是符合生活逻辑的年龄排序。
可这一句话呢?
算来,香菱,晴雯,宝钗三人皆与他同庚。
这句话又是小说中的原文,读者该怎样解读才合理?
这就是小说中一部分不合逻辑的情节,咱们来共同讨论、梳理一下,看到底差在哪儿了?